第13章 没有谁在等你
作品:《逆熵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会议是在市南区城市更新协调办公室开的。
气氛从一开始就不对。
林望提着图纸进会议室时,沈知衡已经坐在最前排。他像往常一样沉默、冷淡,白色方案书摊在桌上,只盯着数据,不看人。
林望手里,是一份项目安全优化方案——他把原先设计里一块小空地,彻底填平了。原本那块地方,是老厂房门前一块低洼空地,三面是砖墙,一棵老槐树撑着树荫。附近居民常在那儿抽烟、闲聊、等孩子下学。
沈知衡翻到那页,第一句话就直直地问:
“你是不是把那块空地取消了?”
林望看他:“那地方不合规范。树根侵蚀地基,防火距离也不足。留着迟早出事。”
沈知衡眯了下眼:“可那儿,是这片厂区里,最后一个能让人站着歇口气的地方。你把它填平了,就是把人赶走了。”
“你是想做纪念碑还是建筑?”林望反问。
这句话一出,会场微微一静。
他们不是第一次合作。
却是第一次在“到底为谁设计”这个问题上,正面冲突。
林望习惯用建模去“排除混乱”,一切都追求最优解:最少风险、最高效率、最大安全冗余。
沈知衡却始终坚持,在改造里,要留一点原样保留——哪怕只是一棵老树、一段旧砖墙、一个不规则的小空地。
沈知衡忽然开口:“你到底想让建筑为谁服务?是为图纸,还是为那些每天路过、从没被你们计算过的人?”
林望抿着唇,没有立刻回答。
林望抿着唇,没有立刻回答。
沈知衡盯着他:“真实的人,是会在那儿抽烟、躲雨、等人、聊两句家常的。你怎么在模型里画出这些?”
这句话落下,全场像安静了一秒。
林望张了张嘴,却没能立刻反驳。
他脑子里,忽然浮现出苏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秩序不是答案,而是人怎么走过混乱的那条路径。”
他低下了头。
会后,没人说话。
沈知衡也没留,直接离开会议室。林望跟出来几步,在走廊里叫住他。
“你不觉得你太理想主义了吗?”
沈知衡转身,盯着他:“你不觉得你太冰冷了吗?”
“我做的是工程,不是情怀。”林望声音有些硬。
沈知衡哼了声:“可你以前也不是这样。你以前也会停下来,想一想——如果不拆,会怎样。你不是一张图纸,你是林望。”
那一刻,两人对视数秒,没有谁退一步。
但风向已经变了。
两天后,林望独自去了那片小空地。
那是被他从设计里删掉的地方。
空地不大,地上铺着破碎的青砖,一棵老槐树斜着伸出树枝,阳光从枝叶间漏下来。
附近居民正围着那树闲聊,一个大叔在树根旁蹲着修自行车,两个孩子在玩打石子。
他走过去,伸手摸了摸那块青砖。
粗糙,热的,还有些裂纹。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他也常蹲在家附近的老巷子口,手掌贴着这样的砖墙。
那时候,阳光热得能把砖烤烫,却让人觉得很踏实。
他心里缓缓浮出一个念头:
“建筑不只是图纸。是砖,是树,是人待过的地方。”
苏筠的话也在耳边回响:
“给空间留一点空隙,好让人的气息进来。”
他终于明白了。
不是图纸错了,而是他把秩序理解得太死。
第二天,林望提交了一份新的修改方案。
他在原先填平的区域里,保留了一小块空地。
并在设计备注里写了一句话:
“不完美,但值得。”
方案没有被完全采纳,但被列入了会议纪要,备注“待议”。
沈知衡没再联系他。
但第三天中午,林望却看到,项目群里,沈知衡默默给他那句话,点了个“赞”。
那是林望第一次意识到:
也许,没有谁一定在等他回头。
也许那些错过、走散、争执、断裂的地方,没有人一定会替你原地守着。
但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你能做决定的那一刻,
你有没有选择——
把最冷、最硬的那一块地方,
往人的方向,推近哪怕一厘米。
有时候,连那一厘米,就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