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未完待续的序言

作品:《〔美娱〕弦上的十六年

    星空下的告白与那个生涩却真挚的初吻,像一道清晰的分水岭,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奥萝拉·诺亚的关系,正式标记为“恋人”。那一晚的悸动与甜蜜是如此浓烈,以至于当莱昂纳多在次日清晨醒来时,第一感觉是一种近乎虚幻的轻盈。他盯着天花板愣了几秒钟,昨晚的记忆碎片才汇成一股暖流,让他猛地从床上坐起来。


    一种前所未有的迫切感驱使他比平时更早地赶到学校。他站在她储物柜旁那根熟悉的柱子边,感觉一切都和昨天一样,却又彻底不同了。周围的喧嚣仿佛被隔在一层透明的薄膜之外,只剩他在焦灼地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当奥萝拉终于出现在走廊尽头时,莱昂纳多感到自己的呼吸一窒。她走近了,抬起眼看他,那双清澈的眼眸里,也跳跃着一丝与往日不同的、羞涩而明亮的光彩。没有过多的言语,甚至没有称呼,莱昂纳多只是上前一步,非常自然地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她微凉纤细的手指。


    奥萝拉的指尖在他掌心微微蜷缩了一下,像是被那过于直白的温暖烫到,但并没有抽离。她的耳根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淡粉,视线微微低垂,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一个同样雀跃的笑容,在她唇角漾开。这无声的回应,正式为他们的“第一天”拉开了序幕。它不再是星空下的秘密,而是浸润在晨光里的公开宣告。


    莱昂纳多发现自己似乎患上了一种名为“奥萝拉”的皮肤饥渴症。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并肩而行,而是几乎抓住一切间隙,和她接触。在清晨人来人往的走廊,他会极其自然地伸出双臂,从身后或侧面轻轻环住她的肩膀,形成一个温暖而私密的庇护所,下巴亲昵地蹭蹭她的发顶;在午后安静的林荫道下,他的手臂会牢牢地揽住她的腰际,让她半靠在自己身侧,仿佛她是件稀世珍宝,必须时时刻刻护在羽翼之下。


    他就像一只不知餍足的大型抱抱熊,贪婪地汲取着属于她的气息与温度。起初,对于这种亲密,奥萝拉身体里那份固有的沉静与矜持,让她在第一次被于大庭广众下紧紧抱住时,身体有过一瞬本能的的紧绷。然而,莱昂纳多那理所当然的、仿佛拥抱她就是宇宙间最自然的法则的灿烂笑容,和他怀抱里传来的、稳定得令人心安的温度,像拥有某种奇异的魔力,迅速瓦解了她那层薄薄的社交外壳。她非但没有感到被冒犯或不适,反而像是寻到了一处最契合的港湾,很快便沉浸其中,甚至开始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步伐与姿态,去应对他每一次的靠近。


    午餐时间成了他们小小的仪式。他们通常会避开食堂最喧闹的中心区域,找一个靠近落地窗、能望见橄榄球场的安静角落。莱昂纳多会像个尽职的“食物品鉴师”,把自己餐盘里奥萝拉偏爱的、颜色鲜艳的新鲜草莓或蓝莓,一颗颗仔细地挑拣出来,郑重其事地放到她的沙拉碗里。有一次,他戏剧社的排练提前结束,匆匆赶到他们的老位置时,发现奥萝拉已经坐在那里,而他的餐盘下,压着一张从五线谱本上撕下的纸条。上面没有文字,只画着一个俏皮的、戴着耳机的小音符,旁边是一个简单的笑脸。莱昂纳多拿着那张纸条,傻笑了整整一顿饭的时间,最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抚平,夹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写满角色分析的那本奥瑞拉送给他的笔记本的扉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如同散落在日常时光里的糖粉,甜而不腻,一点点构建起独属于他们的亲密版图。


    每周四傍晚,是奥萝拉电台节目《奥萝拉的音乐笔记》直播的时间。现在,这成了莱昂纳多雷打不动的固定行程。他会提前结束戏剧社的活动,有时甚至来不及换下被汗水浸湿的T恤,就急匆匆地溜进位于教学楼顶楼、布满各种旋钮和指示灯的控制室。隔着那面厚厚的隔音玻璃,他能看到奥萝拉戴着专业的监听耳机,坐在麦克风前,沉静的侧脸在操作台幽蓝与暖黄交织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专注,仿佛与外部世界的嘈杂完全隔绝。


    当她的声音通过高保真音响设备流淌出来,介绍某一首冷门后摇乐队作品里隐藏的哲学思辨,或是分享她对于某位民谣诗人歌词的私人解读时,莱昂纳多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把整个上半身都趴在冰凉的玻璃上,对着里面的她做各种夸张的鬼脸——鼓起腮帮、用力挤眼睛、或者用口型无声地大喊“太棒了!”。他甚至会事先准备好几张硬纸卡,上面用马克笔写着“天籁之音!”“下一个格莱美得主!”,并适时地在玻璃窗外高高举起。直到奥萝拉从监控屏幕的角落里瞥见他这些滑稽的举动,忍不住被他逗笑,只好对着麦克风,用一种带着无奈却纵容的温柔语气,轻声提醒:“请控制室外的某些‘过于热情’的听众保持安静,不要影响节目的播出质量。”这时,控制室里其他负责技术的高年级学长学姐总会发出一阵心照不宣的、善意的哄笑。莱昂纳多则会得意地扬扬眉毛,这才心满意足地安静下来,靠在墙边,双手插在裤兜里,静静地凝视着玻璃那端,他光芒初现的恋人。


    而奥萝拉,则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莱昂纳多所有戏剧演出最忠实、也最令他紧张的观众。她总是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那个能最清晰捕捉到演员每一个细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皇帝座”。但她并非普通的观众,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导演或剧评人的审慎眼光。演出结束后,在众人的欢呼、掌声和涌向后台献花的人群中,她会静静地走到后台,递给莱昂纳多一瓶拧开了盖子的冰水,然后和他聊聊刚才的表演:“第三幕那个背对观众的长停顿,节奏控制得非常好,不愧是我男朋友!这种无声中的情绪张力比台词要有力量得多!不过,第二幕与对手演员争吵时,表演的痕迹比较重,如果能让内心的愤怒更多地通过眼神和压抑的语速来体现,可能会更内敛,也更具压迫感。”


    她的意见总是精准地切中要害,不是泛泛的赞美,而是富有建设性的、直指核心的分析,这让莱昂纳多心悦诚服,也受益匪浅。在她沉静而专注的目光注视下,他感觉自己对表演的理解,不再仅仅依赖于本能和直觉,而是在一次次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中,朝着更深刻、更体系化的方向不断深化。


    在初恋极致甜蜜的滋养下,奥瑞拉的灵感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之源,创作进展得异常顺利。无数的旋律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渐渐形成一段段动人的旋律。


    最终,在一个周四的傍晚,莱昂纳多照例溜进控制室,却发现奥萝拉今晚的状态与往常有些不同。她面前除了惯用的麦克风,还放着一把原木色的、看起来有些年头的Gibson J-45木吉他。在节目接近尾声,通常用来播放独立音乐人作品的时段,奥萝拉没有像往常一样播放唱片,而是轻轻抱起了吉他。


    “今晚的最后,”她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比平时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的怀念,“我想和大家分享两首歌。一首是旧的,来自鲍勃·迪伦的《Blowin'' in the Wind》。在这个看似和平但依然充斥着各种无形硝烟的时代,那些关于答案在风中飘荡的追问,依然有其力量。”


    她纤细的手指拨动琴弦,沉稳而富有节奏感。她并没有刻意模仿迪伦那标志性的、砂纸般的嗓音,而是用她清澈空灵的本色嗓音,以一种更接近叹息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首经典。歌声中少了几分抗议的尖锐,多了几分对和平、理解与答案何在的、属于九十年代初年轻人的、略带迷茫却真诚的探寻。控制室外的莱昂纳多听得入了神,他仿佛能透过歌声,触摸到奥萝拉那颗敏感而关怀着更广阔世界的心。


    一曲终了,短暂的静默后,奥萝拉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上了一点近乎羞涩的暖意:“接下来这首歌,是一首来自我个人的创作。它叫《储物柜的便签》(Note on the Locker)。”


    前奏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吉他分解和弦,带着校园民谣特有的青涩与真诚。然后,她的歌声加入,像耳语,像日记里的独白:


    “清晨七点的走廊,脚步匆忙


    阳光穿过百叶窗,画出斜杠


    我的储物柜门边,有一道


    你用铅笔轻轻划下的痕……”


    “讨论着莎士比亚,或和弦走向


    你说梦想很大,世界是片海洋


    我低头整理琴谱,假装平常


    心跳声却暴露,所有伪装……”


    “音乐教室的琴键上,有你没说出口的‘明天见’


    图书馆的角落里,藏着我们共享的安静时间


    日子像散落的珍珠,穿在时光的线


    每一颗都映照着,你和我,未完待续的序言……”


    歌词捕捉着校园生活中最细微、最真实的片段——储物柜旁的等待,关于未来的畅谈,共享的安静时刻,以及那些未曾言明却心照不宣的期待。旋律简单上口,情感真挚朴素,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完美契合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以Indigo Girls等为代表的美国独立音乐圈“青春叙事”潮流。奥萝拉的演唱轻柔而富有叙事感,仿佛在对着一个亲密的朋友,低声诉说着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甜蜜而微小的秘密。


    控制室外的莱昂纳多,几乎是在听到第一句歌词时,就忍不住微笑起来。他清楚地记得那个两人刚在一起后的早晨,他如何在她的储物柜边,假装不经意地等她,然后用铅笔在金属柜门上,留下了那道几乎看不见的划痕,作为他来过、他等待过的隐秘标记。这首歌,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了他们恋爱中最真实、最动人的日常图景。他感到一股暖流从心脏流向四肢百骸,为她的才华,也为她将自己如此珍重地写进歌里的深情。


    节目播出后的反响,比预想的更为热烈。奥萝拉收到了一些通过电台转交的、来自听众的明信片和简短信件,表达对这首歌的喜爱,称其“让人回想起自己的高中时光”或“歌词简单却直击人心”。几天后,一份在洛杉矶本地独立音乐圈和大学校园内颇有影响力的音乐杂志《洛杉矶之声》,在其“新声发现”栏目中,用不小的篇幅报道了奥萝拉和她的《储物柜的便签》。


    文章写道:“……在充斥着过度制作和商业气息的流行乐之外,奥萝拉·诺亚以其未经雕琢的、充满故事感的嗓音和真挚的创作,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泉。她的《储物柜的便签》,用最简单的木吉他和轻声叙事,精准捕捉了青春期中那些朦胧、美好且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她无疑是近期洛杉矶独立音乐场景中,最具故事感和潜力的校园歌手……据悉,她的电台节目已积累了超过五百名忠实的‘电台粉丝’,他们热切期待着她的下一首原创作品。”


    当奥萝拉的名字和小幅报道出现在《洛杉矶之声》“新声发现”栏目时,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们小小的校园圈子里漾开了涟漪。一位戏剧社的同学兴冲冲地把杂志塞到莱昂纳多手里,指着那篇文章时,莱昂纳多先是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随即,一种与有荣焉的巨大狂喜淹没了他。他几乎是立刻买了一整摞那期杂志,像个最虔诚的宣传员,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全世界分享这份荣耀。


    当他拿着杂志,在音乐教室找到奥萝拉时,她正背对着门口,专注地校对着《回响》一段复杂的和弦进行,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她无关。莱昂纳多抑制住激动,放轻脚步走到她身后,将翻到那篇文章的杂志,轻轻放在了她眼前的谱架上。


    奥萝拉的目光下意识地落在纸面上。起初是疑惑,然后,当她看清那标题和配图中自己电台直播时的模糊侧影时,她落在琴键上的手指猛地顿住,发出一声突兀的声音。她拿起杂志,逐字逐句地读着。随即,一丝红晕浮上她的脸颊,她的指尖在杂志边缘轻轻摩挲,仿佛在确认这墨迹的真实性。她没有惊呼,也没有激动得颤抖,只是抬起头,望向莱昂纳多,那双沉静的眼眸里,像是投下了石子的深潭,漾开了一圈比一圈更深的涟漪——那里有被专业领域认可的欣慰,有努力被看见的踏实,但最终,所有这些情绪都汇聚成一种极其柔软、信赖的目光,稳稳地落在他身上。


    “里奥,”她的声音比平时更轻,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暖意,“你看,我们的日常……被郑重地记录下来了。”


    她没有说“我的歌”,而是说“我们的日常”。这句话比任何拥抱都更有力地击中了莱昂纳多。他瞬间明白,这份成功于她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印证了他们共同构建的那个世界的价值。他心中涌起一股比自豪更汹涌的情感,那是一种灵魂被紧紧牵引的颤动。


    他上前一步,没有戏剧化的扑抱,而是伸出手,温柔地握住她微凉的手指,将她轻轻拉向自己。奥萝拉没有任何抗拒,顺势靠进他怀里,将额头抵在他的肩膀上。这是一个安静却无比亲密的拥抱,充满了共享秘密的默契与无声的支持。她能听见他有力而稍快的心跳,和他胸腔里传来的低沉话语:


    “他们只是刚刚开始发现宝藏而已。”他在她耳边轻声说,语气里是毫不怀疑的笃定。


    奥萝拉在他怀里轻轻点了点头。这份突如其来的小小成功,没有让她迷失,反而像一道清晰的光,照亮了她前行的路,也让她更加确认身边这个紧紧握着她的手、与她分享一切心跳与荣光的人。那份曾深藏于心底、关于音乐道路的不确定感,在此刻被一种温暖的信心悄然取代。


    这外界的波澜第一次真正触碰到他们,没有带来动荡,只是作为他们共同演绎的青春协奏曲中一段轻柔的间奏,预示着更宏大的乐章,即将到来。


    1.歌词实在是尽力在压韵了…


    2.晚上十二点更新好像确实有点阴间,以后改成18:00好了


    3.作者十一之后有一个大型考试,这两天就先一更了[闭嘴]


    4.感谢所有看到这的读者们,爱你们呦[垂耳兔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未完待续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