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道路贯通
作品:《秦镜·镜中熵》 刑场的血腥气尚未散尽,咸阳城东的工地上已经响起震天的号子声。五千名征调的民夫在监工的指挥下,如同蚁群般在黄土坡上忙碌着。这里是大秦直道的起点,始皇帝一统六国后修建的驰道,如今正迎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吴柒与将作少府章邯并肩站在高坡上,望着脚下绵延十里的工地。时值盛夏,酷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民夫们赤着上身,汗水在古铜色的脊背上汇成溪流。
“特使请看,”章邯指着工地上几处特别忙碌的区域,“按您提供的配方,我们在沿线设立了十二个水泥窑,日产水泥可达千石。那边是预制构件工坊,出产的标准石板,每块长六尺、宽三尺、厚半尺,误差不超过一分。”
吴柒接过一块刚脱模的水泥板样品。石板表面光滑平整,边缘笔直,四角各有一个标准的榫卯结构。
“强度测试过了吗?”
章邯立即命人抬来一块同样的石板,架在两个石墩上。三个壮汉手持重锤轮流砸下,石板纹丝不动。
“好!”吴柒难得地露出笑容,“有这样的材料,工期可以缩短多少?”
“至少半年。”章邯信心满满,“以往修路,全靠人力夯实,遇水则软,遇冻则裂。如今用水泥筑基,石板铺面,不仅坚固耐久,施工速度更是快了数倍。”
正说着,工地东头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监工急匆匆跑来禀报:“大人,前面遇到硬石层,民夫们的铁镐都崩断了!”
章邯皱眉:“那就用火烧水激之法...”
“不必。”吴柒打断他,“带我去看看。”
在工地最东端,民夫们正对着一片青黑色的岩层发愁。几十把崩断的铁镐散落在地,几个老石匠围着岩层指指点点,一筹莫展。
吴柒蹲下身,仔细观察岩层纹理。这是典型的玄武岩,硬度极高。他用手敲击岩面,侧耳倾听回声。
“这不是普通的硬石。”吴柒站起身,“用常规方法确实难以开凿。章少府,把我带来的那些工具拿来。”
很快,几个木箱被抬到现场。吴柒亲自打开箱盖,取出几件造型奇特的工具——有带锯齿的钢钎,有沉重的十字镐,还有类似鹤嘴锄的破岩器。
“这些工具都用新铁打造,经过特殊淬火。”吴柒示范着使用钢钎的技巧,“找准岩石的纹理,在这里开孔,然后...”
他选中岩层上一道天然裂缝,将钢钎抵住,示意一个壮汉用重锤敲击。十几下后,裂缝明显扩大。接着换用破岩器插入裂缝,用力一撬——大块岩石应声崩落!
围观的民夫们发出惊叹声。老石匠激动地抚摸着新工具:“神兵利器!真是神兵利器啊!”
吴柒将工具分发下去,又指导工匠搭建了几个简易的杠杆装置。原本需要数日才能凿穿的岩层,半日便打通了。
然而难题接踵而至。三日后,嬴疾带来一个坏消息:“特使,水泥供应跟不上了。渭北的黏土矿发生塌方,三个窑炉被毁。”
章邯急得满头大汗:“这可如何是好?直道修建最重连贯,若是停工等料,前面铺好的路基都要受损!”
吴柒沉思片刻,突然问:“附近可有火山灰?”
“火山灰?”章邯一愣,“骊山北麓倒是有,但那东西...”
“立即调拨五百民夫,去骊山采集火山灰。”吴柒快速写下几个配方,“用火山灰混合石灰,可以制作替代水泥。虽然强度稍差,但应急足够了。”
这个应急方案果然奏效。五日后,新建的临时窑炉开始产出替代水泥,工程得以继续。更让人惊喜的是,使用火山灰的水泥竟然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
七月流火,工程进入最关键的铺面阶段。标准化石板开始发挥巨大优势。民夫们像搭积木一样,将预制石板准确嵌入水泥基底。榫卯结构让石板紧密相连,缝隙处再用特制的水泥浆填充。
一个老工匠看着迅速延伸的路面,忍不住感叹:“老朽修路四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快的速度!照这个进度,原定一年的工程,三个月就能完成!”
但吴柒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注意到,随着工程推进,民夫中开始出现怨言。这日深夜,他独自来到民夫营地暗访。
在营地角落,几个民夫正围着篝火发牢骚:
“天天干到半夜,饭都吃不饱...”
“说是给工钱,到现在一个铜钱没见到...”
“再这样下去,非得累死不可...”
吴柒悄悄退开,次日一早便召集所有监工。
“从今日起,实行三班轮作,每四个时辰换班一次。”
“伙食标准提高,每日必须有一顿见荤。”
“工钱十日一结,绝不拖欠。”
这些措施立即稳定了民心。更让民夫们感动的是,吴柒奏请朝廷,参与直道修建的民夫可减免家中赋税。消息传开,民夫们的干劲更足了。
八月初,直道修建迎来最大挑战——跨越泾水。按照传统方法,需要先筑坝改道,再修建桥基,耗时至少两个月。
但吴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造浮桥。”
“浮桥?”章邯大吃一惊,“特使,这是驰道,要通行重载马车,浮桥如何承受?”
吴柒不答,命人抬来几个密封的大木桶。这些木桶用新法处理过,外面包裹着防水胶,内部填充轻质材料。
“这是浮箱。”吴柒解释道,“用铁索串联,上铺木板,再浇筑水泥加固。待桥体稳定后,在浮箱内灌注水泥,使其逐渐沉入河底,自然形成桥墩。”
这个创新的方案让所有工匠目瞪口呆。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吴柒亲自设计了一套滑轮组系统,用于浮桥的架设。
施工当日,泾水两岸人山人海。在数千民夫的协作下,上百个浮箱被准确投入预定位置,铁索纵横,很快搭起了桥体骨架。随后铺设木板,浇筑水泥,一切井然有序。
短短十天,一座横跨泾水的坚固桥梁已然成型。当第一辆满载石料的马车安全通过时,两岸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九月底,直道扩建工程提前三个月竣工。新修的驰道宽阔平坦,可容八辆马车并行。水泥路面在秋阳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笔直地伸向远方。
始皇亲自来验收时,特意让御驾在全速奔驰。马车在新路上平稳飞驰,案几上的茶水都没有晃动。
“好!好!好!”始皇连说三个好字,对吴柒道,“吴卿,这条路,当命名为‘熵减道’!”
吴柒躬身谢恩,心中却明白:这条路通往的,不仅是大秦的疆土,更是一个未知的未来。
是夜,吴柒独自走在新建的直道上。月光如水,洒在平整的路面上。他仿佛听见了未来的声音——商旅的车轮声,驿马的蹄声,还有文明前进的脚步声。
这条路,是用血汗铺就的。但它通向的,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