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仁政与效率
作品:《秦镜·镜中熵》 吴柒的话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温暖的正堂内漾开细微的涟漪。扶苏温润的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微微倾身,做出聆听的姿态:“哦?愿闻其详。”
王贲、程邈等人更是凝神屏息,不敢错过一个字。
吴柒目光平静,迎着扶苏探询的视线,继续阐述他的理念:“殿下,下官以为,世间之‘仁’,有形而上之仁,亦有形而下之仁。殿下所倡宽刑弛役,施恩于民,此乃心怀苍生之‘大仁’,吴柒敬佩。”
他先肯定了扶苏理念的崇高性,以示尊重。
“然,”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务实而恳切,“下官来自海外,所见所学,更重‘实效’。所谓‘仁政’,若不能落到实处,让黔首真切感受到衣食之暖,劳作之轻,则恐流于空谈,甚至因减少征发而影响国用,因宽纵刑罚而滋生奸邪,反致其害。”
他点出了单纯“仁政”可能存在的理想化陷阱。
“故而,下官在频阳所为,其核心并非单纯地‘给予’或‘宽纵’,而是‘优化’与‘提升’。”吴柒的声音逐渐变得有力,“改良农具,是为了让农夫以更少的力气,耕更多的地,收获更多的粮食。此非‘给予’他们粮食,而是给予他们获取更多粮食的‘能力’。”
他指向堂外,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冬日里得以稍事休息,或因新犁而充满希望的农夫。
“重新规划水利,是为了让涓滴之水,能灌溉更多田亩,抗旱防涝,保一方收成。此非‘免除’他们的赋税,而是通过保障他们的产出,使其有能力承担合理的赋税。”
“推行新的统计之法,是为了摸清底数,使赋役征发更为公平合理,避免豪强隐漏而贫者愈困。此非‘减少’役期,而是让役法执行得更精准,更可持续。”
他一连串的排比,将“优化”与“仁政”的目标巧妙地连接起来。
“下官深信,”吴柒总结道,目光灼灼,“让黔首从沉重的、低效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辛苦一年的汗水能换来更多的收成,让法令的执行能剔除不公、更显清明——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仁政’!这是一种基于‘效率’和‘公平’的仁政,一种能让陛下之国库、殿下之仁心、与黔首之实利,得以兼顾的仁政!”
他没有否定仁政的价值,而是重新定义了实现仁政的路径——不是简单的减负和施舍,而是通过提升效率、促进公平,来创造更大的整体福利,实现国家与民众的双赢。他将“技术优化”、“管理科学”与“仁政目标”结合了起来。
扶苏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从最初的疑惑,渐渐变为深思。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崇尚德治仁政,对父皇的严刑峻法多有不满。但他并非迂腐之人,也能看到现实中诸多弊端。吴柒的话,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仁政,或许不仅仅在于动机的善良,更在于手段的有效和结果的实在。
一种仁政,是直接减轻负担,但可能削弱国力;另一种“仁政”,则是通过增强能力、提升效率,使得民众在承担必要义务的同时,生活得更好,国家也更为强盛。这两者,孰优孰劣?
“效率……公平……能力……”扶苏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不得不承认,吴柒的思路,虽然听起来少了些温情,却更为坚实,也似乎……更符合父皇追求强大帝国的胃口,同时又确实蕴含着对民生的关怀。
“吴特使之言,发人深省。”良久,扶苏抬起头,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那笑容中少了些之前的书卷气,多了几分明悟,“扶苏以往,或过于执着于‘仁’之形式,而未深究其实现之途径。今日听君一席话,方知‘仁政’亦有不同之践行之道。优化器具,提升效率,使民得力而国用不匮,此确为经世济民之实学!”
他对吴柒的称呼,也从“特使”变成了更显亲近的“吴特使”。
堂内的气氛,因扶苏的认可而悄然缓和。王贲等人暗自松了口气,程邈则目光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吴柒心中也微微一松。他知道,自己成功地在扶苏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将“仁政”理想与“技术优化”现实相结合的可能性种子。这未必能改变扶苏的根本立场,但至少,赢得了一位重要皇子的初步理解和尊重,为他在复杂的朝局中,争取到了多一分空间。
“殿下过誉。”吴柒谦逊道,“此路漫长,仍需殿下与诸位同僚,多多指点。”
扶苏的到来与这场深入的对话,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暂时驱散了频阳上空的些许阴霾,也让吴柒的“熵减之路”,在理念层面,获得了一次重要的阐释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