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帝国蓝图

作品:《秦镜·镜中熵

    “约法三章”既立,密室中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仿佛找到了一个脆弱的平衡点。嬴政重新坐回案后,吴柒也得以稍稍直起身,但君臣二人皆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空有意向与约定,若无具体可行的路径,一切终将是镜花水月。


    嬴政需要看到更清晰的图景,不仅仅是骊山一隅的试点,而是这个名为“优化”的庞大工程,将如何在他这架隆隆前行的帝国战车上,稳妥地加载上去,而不致使其倾覆。


    “吴卿,”嬴政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他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目光锐利,“试点之事,朕已准。然,骊山终究只是一处工程。你既言‘民富’、‘法活’,欲为帝国寻长久之道,当有更周全之思量。你心中,可有一幅……‘帝国蓝图’?”


    他问的不是具体政策,而是战略规划,是愿景,是通往那个“永续”目标的路径图。这要求吴柒将他之前那些分散的建议,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有先后、有侧重的系统性方案。


    吴柒心领神会。他知道,这是展现自己真正价值,将合作推向实质阶段的关键时刻。他脑海中,【基础优化推演】模块的光芒稳定地流转着,辅助他梳理思路,构建框架。


    “陛下,”吴柒微微躬身,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臣确有些许构想,愿为陛下陈之。此非定论,乃一动态调整之路径,臣称之为‘渐进优化,固本培元’之策。”


    他先定下基调——渐进,而非激进;优化,而非颠覆。


    “此策,可分三步走,亦可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吴柒开始勾勒他的蓝图,“其一,‘立竿见影,以效取信’。此阶段,核心在于解决当前最突出、最能快速见效的问题,积累经验,建立陛下与朝野对‘优化’之法的信心。骊山陵役试点,便是此阶段之关键。臣将严格依据约法,与将作少府等通力协作,确保新役法能切实减轻民夫苦楚,提升工程效率,且不出乱子。同时,诸如优化驿传、改良某些官营工坊技艺、厘清部分赋税账目等事务,亦可同步推进。此阶段之目标,在于让所有人看到,‘优化’并非空谈,而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是最务实、风险最低的起步阶段,用实际成果说话。


    “其二,待第一阶段初见成效,人心稍定,经验初具,便可进入 ‘由点及面,深化改良’ 之阶段。”吴柒继续阐述,目光深远,“于此阶段,可择取数郡,作为‘综合优化试验区’。在此范围内,系统性地试行经第一阶段验证有效的各项政策——如新的役法、微调后的律法执行尺度、鼓励农耕商贸的轻税政策、乃至初步的庠序教化试点。并允许郡守在一定权限内,结合本地实情进行微调。朝廷则密切观察其效果,比较不同郡县之差异,总结成败得失。此阶段,意在探索各项政策如何协同发力,如何在不同环境下落地生根,为更大范围的推广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他提出了“试验区”的概念,这是将试点从单一项目扩展到区域综合治理的关键一步。


    “其三,便是 ‘稳固成果,融会贯通’ 之长远阶段。”吴柒的声音带着一种构建体系的恢弘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将经过反复验证、卓有成效的‘优化’之策,逐步融入帝国律法、官制、考绩体系之中,使其制度化、常态化。例如,形成更合理的《徭役律》修订案,确立更规范的税收比例与征收流程,将地方治理效能与民生改善程度纳入官员考绩核心指标。同时,持续利用‘天书’监测帝国运行之各项数据,及时发现新问题,进行动态调整。使‘优化’不再是临时举措,而成为帝国肌体一种内在的、持续的新陈代谢能力。最终,趋向于陛下所期许的‘民富’与‘法活’之长治久安。”


    他描绘了一个从技术修补到局部试验,再到制度融合的完整闭环,将一个看似空泛的理念,落实为可操作、可迭代的实践过程。


    “此三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吴柒总结道,“如同医者治病,先缓解急症,再调理根本,最后固本培元,强健整体。期间,天书之推演,可为每一步提供数据支持与风险预警;陛下之圣断,可掌控全局节奏与方向;而臣,愿为陛下持镜,照见细微,剖析利弊,献上可行之策。”


    他将自己定位为“持镜者”,一个客观的分析者和建议者,再次明确了辅助的角色。


    嬴政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吴柒。这幅“帝国蓝图”,虽然细节有待填充,但其框架清晰,逻辑严密,既考虑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也充分顾及了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渐进”和“试点”的思路,深合他厌恶风险、注重实效的心意。


    这不再是书生空论,而是一份具备高度可行性的战略规划书。它展示的,不仅是吴柒的见识,更是他那种将宏大理念转化为具体步骤的惊人能力。


    “三步走……立竿见影,由点及面,融会贯通……”嬴政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良久,他抬起眼,看向吴柒,问出了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


    “依你之见,完成此‘蓝图’,需耗时几何?又需付出何等代价?”


    他要知道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


    吴柒早已料到有此一问,坦然道:“陛下,此非一蹴而就之事。第一阶段,或需一至两年,可见初步成效;第二阶段,涉及数郡试验,至少需三至五年,方能看出分晓;第三阶段,融入制度,更乃百年大计,需持之以恒。至于代价……”


    他顿了顿,郑重道:“最大的代价,恐非金银,而是‘决心’与‘耐心’。需顶住朝中因循守旧之压力,需容忍试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反复,需在见效缓慢时保持定力。然,相较于帝国可能面临的‘分崩离析’之险,此代价,微乎其微。且,优化本身,如骊山陵役,其提升效率、节省之耗费,或可部分抵消改革成本。”


    他没有给出虚假的乐观估计,而是坦诚了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强调了机会成本和不改革的巨大风险。


    嬴政默然。他深知吴柒所言不虚。变革从来不易,尤其是在他这样一個庞大而惯性巨大的帝国中。


    他看着吴柒,看着这个为他带来了危机警示,也带来了解决希望的海外客,看着他手中那蕴含着莫测力量的“天书”,最终,缓缓颔首。


    “朕,便依你此‘蓝图’行事。骊山试点,为第一步。你需尽心竭力,莫负朕望。”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吴柒深深一揖。


    一幅关乎帝国命运的蓝图,在这深夜的密室中,由君臣二人,共同铺展开来。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但改变的车轮,已然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