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我定当尽力

作品:《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掌柜的,外面冷,进屋喝口酒吧。”柱子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酒,走到陈皓身边。


    陈皓接过酒碗,一饮而尽。


    “柱子,你说……咱们能成功吗?”陈皓问道。


    柱子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肯定能!有掌柜的在,咱们啥都不怕!”


    陈皓也笑了。


    是啊,有这么多支持他、信任他的乡亲们在,他什么都不怕。


    远处,传来一阵阵犬吠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陈皓的眼神一凛,他知道,那些人,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的……


    “看来,有人来了。”陈皓轻声说道,将手中的酒碗递给柱子。


    柱子接过酒碗,紧紧地握在手中,眼神警惕地望着远方。


    “怕是要不太平了……”


    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将北岭村紧紧包裹。


    除夕夜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但皓记酒馆却热火朝天,灯笼高挂,驱散了冬夜的寒意。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那是用北岭村自酿的“土曲新醪”,醇厚而充满生命力。


    陈皓站在院中央,手里端着粗瓷大碗,碗中盛满金黄色的酒液。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被篝火映红的脸庞,村民们眼神中充满希望和喜悦,这是他们用双手和智慧酿造出的甘甜。


    “去年今日,我们争一口干净水!”陈皓的声音不大,却穿透了喧嚣,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今年今日,我们守一方活命酒!”


    他举起酒碗,一饮而尽,酒液入喉,仿佛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明日起,凡愿弃毒坊者,皓记收徒、供粮、包销!”陈皓掷地有声,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话音未落,远处黢黑的山岗上,突然出现了几点火光,由远及近,逐渐汇聚成一条火龙。


    村民们纷纷放下酒碗,疑惑地望向山岗,空气瞬间凝固。


    那是一群人,他们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肩上却扛着破破烂烂的酒坛,里面装着发霉的酒曲。


    他们是周边村落的酿酒匠人,听说了皓记的事情,不顾严寒,徒步前来投奔。


    张铁匠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猛地捶了一下桌子,震得桌上的酒碗跳了起来。


    “他娘的,咱们的灶可以冷,但酒不能凉!”


    与此同时,远在府城的李府暗室里,李少爷正瑟瑟发抖地跪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账册,那是他和万富贵勾结,毒害北岭村水源的罪证。


    他颤抖着点燃了火折子,将账册扔进火盆里。


    火焰升腾,映红了他的脸,也照亮了他眼中的恐惧。


    “爹说只要熬过这个冬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李少爷喃喃自语,声音嘶哑,仿佛一只受伤的野兽,“可……可他们的火,怎么越扑越大?”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窗外无边的黑夜,黑暗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逼近……


    “少爷,老爷让您过去一趟,说是有要事相商。”门外,传来老管家低沉的声音。


    夜更深了,风也更硬了,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脸上,疼得人直咧嘴。


    但北岭村的篝火烧得更旺了,噼啪作响,仿佛要烧透这无边的黑暗。


    陈皓望着那群衣衫褴褛,却眼神炙热的酿酒匠人,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


    他知道,这些人不仅仅是来投奔,更是来寻求希望,来寻求一个公道。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转向身边的柱子,低声道:“安排他们先歇息,好生照料。”


    柱子重重地点点头,粗声应道:“放心吧,皓哥!咱就算自己饿肚子,也得让兄弟们吃饱喝足!”


    陈皓拍了拍他的肩膀,又看向站在一旁的李芊芊,轻声道:“芊芊,记下他们的名字和来处,回头给他们安排住处。”


    李芊芊细心地应下,从怀里掏出纸笔,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记录。


    忙完这些,陈皓的心情并没有放松。


    李少爷那番近乎绝望的嘶吼,让他隐隐感到不安。


    他知道,真正的暴风雨还在后面。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是村里的老渔夫柳三婆。


    “皓哥!皓哥!不好了!我……我捞着个奇怪的玩意儿!”柳三婆气喘吁吁,脸色苍白,递给陈皓一条还在微微抽动的鱼。


    陈皓接过鱼,入手冰凉,他注意到鱼腹异常肿胀,似乎塞了什么东西。


    他皱了皱眉,抽出腰间的匕首,轻轻划开鱼腹。


    一条浸透了血水的布条滑落出来。


    陈皓展开一看,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落款是“米仓小吏刘某”。


    陈皓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朝廷已议定‘北岭案结’,将以‘地方误判’归责于原府台一人,李万两家仅罚银了事,矿脉开采另组‘官督商办局’重启……巡按钦使被调离,接任者乃紫袍老者门生……他们要用金秤称命,把我们的血当砝码!”


    字字如刀,刻在他的心上,也刻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上。


    “欺人太甚!”柱子怒吼一声,一拳砸在旁边的石桌上,石屑四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李芊芊也脸色苍白,紧紧咬着嘴唇,


    陈皓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现在不是愤怒的时候,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各位,随我去议事厅。”他沉声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议事厅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陈皓将那张血书放在桌上,扫视着众人。


    “大家都看到了,朝廷这是要彻底放弃我们!”他沉声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皓哥,你说怎么办,咱们就怎么办!大伙儿都听你的!”张铁匠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语气坚定。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陈皓点了点头,心中稍安。他知道,团结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现在最重要的是,摸清他们的底细,找到他们的破绽。”他沉声道,“刘推官的消息很重要,但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


    这时,杜九娘突然开口道:“皓哥,我记得静先生被抓之前,好像说过什么‘西山埋藏’之类的话……”


    静先生!


    陈皓的心头一震。


    他想起来了,当初静先生被捕之前,曾低语道:“我在西山埋过一本《律例篡改录》……若见紫竹为记,便是真凭。”


    “柱子,带上家伙,跟我走!”陈皓猛地站起身,眼神锐利如刀。


    夜色如墨,西山废窑一片死寂。


    陈皓和柱子一前一后,小心翼翼地摸索着。


    废窑里到处都是碎石和塌方的痕迹,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


    “皓哥,这地方阴森森的,真瘆人。”柱子小声嘀咕道。


    陈皓没有说话,他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寻找着静先生留下的线索。


    突然,他停下了脚步,指着一处被杂草覆盖的枯井道:“就是那里!”


    两人合力清理掉枯井周围的杂草,露出了一个黑黝黝的洞口。


    “皓哥,小心点!”柱子提醒道,率先跳了下去。


    陈皓紧随其后,两人沿着湿滑的井壁往下爬。


    枯井很深,爬了足足有半刻钟,才终于到了底部。


    底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柱子掏出火折子,点燃了一根火把。


    火光摇曳,照亮了周围的环境。


    他们发现,井底堆满了碎石和淤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臭的味道。


    陈皓没有理会这些,他仔细地搜寻着井底的每一个角落。


    终于,他在一块巨大的石头后面,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他费力地搬开石头,打开铁盒,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册手抄本。


    陈皓拿起手抄本,借着火光仔细翻阅。


    《律例篡改录》!


    手抄本上详细记录了近年来地方司法如何被上级“指导”扭曲判例,其中赫然写着:“民讼涉矿,必压三审以上,耗其财,溃其志。”


    陈皓的双手微微颤抖。他知道,这本手抄本,就是他们反击的利器。


    回到北岭村,已是东方泛白。


    陈皓将《律例篡改录》交给李芊芊,让她妥善保管。


    “此物不可轻出。”陈皓嘱咐道,“务必小心谨慎。”


    李芊芊点了点头,将手抄本藏入一个隐秘的地方。


    陈皓又找到赵秀才,将手抄本的内容大致讲述了一遍。


    “赵先生,此事关系重大,还请您出手相助。”陈皓恳切地说道。


    赵秀才沉吟片刻,点了点头:“陈掌柜放心,我虽是落第书生,却也懂得忠义二字。此事关乎百姓福祉,我定当尽力。”


    陈皓大喜,连忙说道:“如此甚好!我想请您将手抄本的内容拆解为十二篇‘策论文章’,假托古人笔法,发表于各地书院刊物。”


    赵秀才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与此同时,陈皓又命杜九娘联络原万记离职女工,组建“女子验酒队”,逐村检测市售酒水,凡有毒者即贴黄标,并附二维码般的手绘符号(三角旗加波纹),便于文盲传播。


    短短半月,“黄标酒”成为民间避雷代号,人人谈之色变。


    为了扩大影响,陈皓又找到沈瞎子,托他将一小包北岭净水封入琉璃珠,随评书《纸船渡冤》送往京城——故事讲一盲童折纸船放入血溪,漂至皇宫阶下,化作玉简奏冤。


    这段故事一夜爆红,连宫中太监都争相模仿。


    巧合的是,静先生软禁处恰临御河,某夜他见河面漂来一只湿透纸船,展开竟是《毒流图志》缩影。


    喜欢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请大家收藏:()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