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章
作品:《限制文里的恶毒女配(快穿)》 第三十九章
永和十五年,春。
随着萧远征的战死与其麾下朝廷精锐的覆灭,阻挡在安民军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轰然倒塌,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如今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江婉清,这位年仅十七便已名动天下的女帅,没有给腐朽的朝廷任何喘息之机。
宣城大捷后,她马不停蹄,挟大胜之威,挥师北上。
大军所向披靡,沿途州县或望风而降,或被雷霆之势迅速攻克。
安民军“清君侧,安民生”的口号响彻云霄,早已厌倦战乱与苛政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曾经坚固无比的京城防线,在内外交困、人心离散之下,形同虚设。
是年夏末,安民军兵临帝都城外。
围城不过旬日,城内发生兵变。
绝望的守军将领联合对朝廷彻底失望的官员,打开城门,献城投降,沉迷修道、早已被丞相架空的皇帝,于宫中自尽,把持朝政、作恶多年的丞相及其党羽,被愤怒的军民擒获,随后被公开审判处决,悬首城门。
持续近百年的夏王朝,在漫天烽火与黎民渴望新生的浪潮中,宣告终结。
九月九,重阳佳节,万象更新。
京城南郊,新筑的祭天高坛庄严肃穆。
旌旗招展,甲胄生辉,文武百官、三军将士、以及无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百姓,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吉时已到,钟鼓齐鸣。
江婉清身着玄衣纁裳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平天冠,虽略显清瘦,却身姿挺拔如松,一步步登上高坛,她的步伐沉稳而坚定,目光平视前方,清丽绝伦的容颜在冠冕珠旒的映衬下,既显帝王威仪,又不失原本的冷静与睿智。
她不再仅仅是“公子清”,也不再是“江婉清”,她是即将开创一个新王朝的——帝王。
祭天,祭地,告慰祖宗,宣读即位诏书。
“……承天命,顺民心,革故鼎新,肇基立业,定国号为‘宁’……”
“……自即日起,革除前朝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与民更始……”
“……凡我臣民,各安其业,同心协力,共开创太平盛世……”
清越而庄重的声音,通过礼官的传唱,回荡在天地之间,也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正式开启。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席卷了整个天地,无数人跪伏在地,眼中充满了希望与敬畏。
婉清,不,此刻应是女帝,立于高坛之巅,接受万民朝拜,她俯瞰着脚下匍匐的臣民,眺望着远方辽阔的山河,心中没有太多激动,唯有沉甸甸的责任与无比清晰的规划。
登基,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治理这个饱经创伤、百废待兴的天下。
朝堂之上,铁腕新政。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朝堂之上,虽经过清洗,仍残留不少前朝旧臣,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观望者、投机者大有人在。
婉清展现出了与她年龄不符的成熟与铁腕。
婉清并未急于大规模清洗,而是首先确立了新的朝堂规矩,每日晨会,雷打不动,所有五品以上官员必须参加,直面圣听,奏对需直言不讳,严禁空谈扯皮,违者立惩。
婉清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对各部门事务、各地上报的奏疏,皆了然于心,往往官员稍有不实或含糊之处,便会被她当场指出,追问细节,犀利精准,令许多企图蒙混过关的旧臣冷汗涔涔,不敢再存轻视之心。
同时,婉清大力提拔新人,不仅限于科举正途,更注重实际才干,许多在起义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寒门子弟、甚至是归降的前朝能吏,只要确有才华且愿意效忠新朝,她都给予重用。
王弘川、陈猛、张奎等最早的核心班底,自然位列中枢,担任要职。
对于最关键的吏治与民生,她手段更为果决。
彻查田亩,推行“摊丁入亩”,派遣钦差大臣与军中可靠将领组成巡查组,奔赴各地,重新丈量土地,清查隐匿田产。
将此前繁多复杂的人头税、杂税,大部分并入土地税中,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偷漏赋税之举,此举触动了大量既得利益者,反抗激烈,但女帝态度强硬,凡有阻挠、欺瞒者,无论出身,严惩不贷,一时间抄家下狱者不在少数。虽有阵痛,却迅速稳定了底层民心,恢复了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鼓励工商。任命精通水利的官员,拨发专款,整修前朝荒废的河道、堤坝,应对水旱灾害,降低关税,简化商税,为手工业者和商人提供低息贷款,鼓励技术改良和货物流通,甚至在京城设立“专利司”,保护能工巧匠的创新成果,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改革科举,增设实学。在传统经义之外,增加算术、律法、农政、水利、乃至初步的格物等实用科目占比,选拔更贴合治理需求的实干型人才,并开设“女学”,允许才华出众的女子经过考核,进入宫中或地方衙门担任文书、女官,虽未直接为官,却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悄然改变着社会风气。
整顿军备,稳固边疆。在精减冗兵的同时,提高正规边军待遇,更新装备,轮换戍边,对周边部族采取分化拉拢与武力威慑相结合的策略,稳住边境局势。
婉清的每一项政策都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前朝弊病的深刻洞察和起义过程中对民间疾苦的切实了解。
推行过程中,虽阻力重重,但婉清意志坚定,手段灵活,恩威并施,又以强大的军权为后盾,竟硬生生地将新政推行了下去。
朝野上下,逐渐看清:这位年轻的女帝,美貌只是她最微不足道的优点。婉清的智慧、魄力、勤政以及对权力的绝对掌控,远超历代的明君雄主,无人再敢因性别而轻视她,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畏与折服。
然而,在这日理万机、掌控一切的帝王生活中,并非没有困扰。
最大的困扰,来自那个始终站在她身后,默默付出一切的男人——王弘川。
新朝建立,王弘川因从龙之功与卓著才华,被封为丞相,总领政务,是女帝最倚重的臂膀,他俊雅依旧,才华横溢,处理起繁杂的国事来得心应手,将女帝的各项政策落实得井井有条,朝堂之上,他是沉稳干练的能臣;私下奏对,他是见解独到的谋士。
但他看她的眼神,从未改变,那其中深沉的爱慕、无条件的支持、以及难以言喻的痛楚,随着时间推移,反而愈发浓烈。
他会在她批阅奏折至深夜时,默默送来她喜欢的清茶和点心,细心地将灯烛拨亮,却不多言,只是安静地陪在一旁处理自己的公务。
他会在她因推行新政受阻而蹙眉时,巧妙地进言,提供更圆融的解决策略,为她分担压力,扫清障碍。
他会在外国使节或前朝遗老隐含轻视地提及女帝性别时,不卑不亢又犀利无比地予以回击,维护她的绝对权威。
他的情意,朝野皆知。无数人暗中猜测,甚至有人上书委婉建议女帝考虑立后纳妃,以稳定国本,而对象,自然首推功勋卓著、情深义重且至今未娶的王相。
但婉清对此,始终沉默以对。
婉清并非铁石心肠,王弘川的付出,她看在眼里,他的才华,她无比欣赏,他的情意,她亦非毫无感知,在某些极度疲惫的深夜,看着那个始终守候的身影,她心中也会掠过一丝极淡的涟漪。
但也仅止于此。
婉清的心,仿佛在经历了今生的巨变、战场的淬炼、以及执掌天下的重任后,变得过于冷静和……空旷。
儿女情长,似乎无法在其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婉清欣赏王弘川,信任王弘川,依赖王弘川,但这种感情,更接近于对最得力助手、最信任战友的欣赏与依赖,而非男女之情。
更深处的原因在于,婉清深知帝王之位的孤独与危险,一旦牵扯进复杂的情感关系,尤其是与权力核心的重臣,未来的变数将难以预料,她不愿,也不能,让自己一手缔造的王朝,陷入任何可能的情感纠葛与政治隐患之中,她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与独立。
于是,婉清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用看似无意的方式,避开王弘川的试探,维持着那份默契的、却又令人心碎的距离。
一次宫宴后,月色如水。
王弘川借着酒意,鼓起毕生勇气,于御花园的曲廊下,拦住了正准备回宫休息的女帝。
王弘川眼中蕴含着多年积攒的、几乎无法掩饰的深情与痛苦,声音微哑:“陛下……臣……斗胆问一句……在陛下心中,弘川……可有一席之地?哪怕……只是微末之处?”
婉清停住脚步,月色洒在她完美却冰冷的侧脸上,她沉默了片刻,缓缓转身,目光平静地看着他,那目光中有欣赏,有感激,有信任,唯独没有他渴望的男女情愫。
“弘川,”婉清第一次在私下如此称呼他,声音却冷静得如同在分析朝政,“你是朕的肱股之臣,是宁朝的柱石,朕之心,系于天下,系于黎民,你所在之位,便是朝堂,便是天下之中,而非朕之私心角落,此话,朕只说一次,望你……明白。”
字字清晰,句句如刀。
王弘川脸色瞬间苍白如纸,身体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
他明白了。
彻底明白了。
她并非不懂,而是不能,不愿。
婉清的心,早已许给了这万里江山,许给了她所要开创的盛世,那里,没有留给儿女私情的位置。
巨大的失落与痛苦如同潮水般将王弘川淹没,但他终究是王弘川,是那个能被她倚为臂膀的男人。
王弘川迅速收敛了所有外露的情绪,只是眼底深处,有什么东西彻底碎裂了,又或许……是沉淀了。
王弘川缓缓低下头,再抬起时,脸上已恢复了臣子应有的恭谨与平静,只是那份平静下,带着一种令人心酸的释然与决绝。
“臣……明白了。”他深深一揖,声音恢复了沉稳,“是臣僭越了。陛下之心,乃天下人之福,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开创盛世,至死方休。”
从那一刻起,王弘川依旧是那个兢兢业业、才华横溢的王相,但他眼中那份炽热的情愫,却悄然隐去,转化为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纯粹、亦更为悲壮的忠诚与守护。
他不再奢求得不到的回应,而是选择将这份感情,彻底升华,融入共同的事业之中。
能站在她身边,辅佐她,见证她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或许,这便是命运给予他最好的安排。
婉清看着他恢复平静的背影离去,心中掠过一丝极淡的、连她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涩意,但随即被更庞大的政务和规划所覆盖。
在女帝的铁腕治理与王弘川的倾力辅佐下,新王朝逐渐走向正轨。
吏治得以澄清,民生逐步恢复,经济开始繁荣,文化日益兴盛,女子地位虽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女学”的存在和女官制度的出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悄然改变着世人的观念。
史称“凤仪之治”。
婉清用她的智慧、冷静与绝对的力量,打破了历史的桎梏,开创了一个属于她的时代,她终身未嫁,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帝国,她与王弘川,这对史上最为特殊的君臣组合,他们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缔造了传奇,却也留下了后世无尽的好奇与唏嘘。
深宫寂寥,灯下疾书。
女帝偶尔会停下笔,望向窗外无尽的夜空,她得到了天下,实现了抱负,但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过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孤寂与遗憾?
或许只有她自己知晓。
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但无论如何,江婉清这个名字,已如同最璀璨的星辰,永远镶嵌在了历史的天空之中。
光芒万丈,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