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密信

作品:《重生后拉着影卫造反了

    裕王正双目轻闭,一只手臂倚着软枕休息。


    夜凌犹豫了片刻,上前替主人轻轻揉按双腿。


    坐着的人虽已习惯了这事,但此时却觉得异常受用。


    岂料下一秒那人就大着胆子劝谏起来。


    “主人,属下斗胆……属下以为,您不该为此事贬黜晁嗣源。”


    亓明允睁开眼睛,不气反笑,“为何?”


    “过错甚小,传出去,恐有损殿下美誉。”夜凌垂首道,他知道这话说得甚是不是时候,主人才因那人的事情动怒,此刻他又主动来添堵。


    美誉?他早就不在乎那个东西了,亓明允一把捏住跪地之人的下颌,带着些探究,果然瞧见那人惶恐不安的眼神。


    “他不敬上官,该罚。”


    真是的……他明明是为了夜凌出气,结果这人反说他做得过了。


    他才松开手,影卫却继续不知死活地谏言。


    “主人,眼下北境战事未定,兴文馆开馆在即,朝中不宜有变,而且晁嗣源的缺,现下也不易补上,至于……他说的那些话,属下并不在意。”夜凌深深俯身道。


    就算主人因此责罚他,他也要说。


    此时车驾已行出宫门,天街的喧嚷之声响起,吵得亓明允心烦意乱,只好闭上眼睛来克制自己动怒的冲动。


    车厢内的安静持续了好一会,夜凌手心都攥出了汗,也不见主人回应他,突然福至心灵,贴近殿下的衣袍,轻轻将半张侧脸靠上了主人的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小心道:“……多谢主人。”


    这话听着悦耳多了。


    亓明允俯视着地上的人,身上的冷意渐渐褪去,用脚轻轻踢了踢影卫的膝处,“他对你有微词,便是对孤不敬,宣德殿容不下这样的人。”


    这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却不像是从殿下口中说出,虽然自裕王理政以来流言便止不住地冒出来,但夜凌素知他的主人并无旁的野心。此刻他还没反应过来那句话中究竟是有何不对劲,但依然回道:“属下明白了。”


    见殿下并无斥责他之意,夜凌又侧过身子,重新为殿下揉按起来。


    宫门到王府的一路时时有人打理着,因此并无太多颠簸,而另一边,自前日出了瀛都城后一路快马加鞭的林哲就没那么舒适了。


    换了四辆车和六匹马,日夜赶了六天的路才终于在九月十七摸近了度城关,林哲这才长舒一口气,有时间活动一下已经被颠得散架的身体。


    他撩开帘子,景朝北境的气象便收入眼中。一路上高低起伏的群山此时渐与河流平齐,那成片的深翠颜色也散作草地无边的黄绿,这样的开阔景致,是在瀛都和江南看不到的,天地似乎离得更远了,大片的团云从头顶掠过,地面上的一切相比之下都显得渺小。


    北境连时间都要往前赶,才进九月,冷峻豪放的风就吹得大树不得不割舍掉他的叶子,裹挟着露草和秋气一同灌入林哲的口腔之中,激得身形单薄的刺史大人止不住地咳嗽。二十日的限期在路上就耽搁掉六日,林哲不敢停歇,短暂休整了片刻后就继续向越州界前行,他掏出怀中已经有些发皱的书册,力图详尽地将岚城及周边郡县的情况提前刻入脑中。


    唯一跟来的侍从突然停下了马车,就在路的尽头,一队身披玄甲的军士正持兵刃守在那里,他对着帘中提醒道:“大人,前面有人。”


    “过去看看。”林哲远望过去,大概猜到是来接应他的宿云卫,他放下车帘,先提前从匣子中取出了印信。他这一行只有两人一马,还揣着些从瀛都城带上的书简盘缠,若是遇上劫匪恐怕凶多吉少,林哲担惊受怕了一路,也盼了一路,此时才挨到了越州,宿云卫就出现了,让他甚是无奈。


    离得近了,林哲才看清楚这队兵士的甲胄模样,形制全然不同于瀛都的禁卫和守军,他们的玄甲看起来更为坚固,统一都用长枪,都骑着马。


    为首的将领拉动缰绳独自到车马前面,一只手握住长枪垂首行礼道:“末将宿云卫左卫曾文彦,敢问车内可是刺史林大人?”


    侍从侧过身撩开帘子,林哲沉声道:“本官正是林哲。”


    “宿云卫左卫奉裕王殿下令,特来护送林大人入城。”曾文彦仍只是在马上行礼。


    “有劳将军了。”林哲放下车帘,靠回了软枕之上。


    景朝有三军九卫,其中三军中的裴氏投在裕王帐下,九卫中人数最多的五卫也都在裕王手里,宿云卫是云州的一支,据说裕王在漠南大营时,宿云卫如今的主将曾在其的帐下效命。林哲此时尚不知具体情势,只能先不动声色。


    不过左卫来的数十人带来了吃食和器物,林哲吃着曾文彦送过来的越州的烧饼,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了。


    车马不必再狂奔,林哲随着左卫的速度进了越州界,不过天色渐暗,到留郡还要大半日路程,兵士便寻了合适的地方支起了矮帐,一行人露宿一夜,次日再前往城中。


    矮帐顾名思义,不仅只有半人高,而且窄得只够两人并排睡下,一州刺史睡在其中有些寒酸,但林哲躺在简单的薄被上,却比前几日在官驿中感到放松多了。


    兵士轮班值守,他们生起火堆,原野中的动物们就不敢靠近,休憩的地方只有偶尔几声木屑裂开的噼啪火声。


    林哲很快就睡去了,但朦胧之中却听见帐外传来兵刃相接的声响,他条件反射般惊觉,迅速地抽出藏在枕下的匕首,挪动身体靠近帐边细听。


    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不敢掉以轻心。


    “林大人,您睡下了吗?”帐外传来曾文彦的声音。


    林哲披上外袍,将匕首藏进腰带缝隙,“何事?”


    “末将截下一个往瀛都送信的人,刚擒住他就服毒自尽了。”曾文彦道。


    “什么人?”林哲揭开帘帐,盘坐在地上。


    曾文彦见状蹲下身子,递上一个完好的信封,“末将尚不知晓,大人您看,这是从他身上搜到的。”


    林哲微微松了口气,接过那封信,又问道:“给谁的信?”


    “末将还未看过。”曾文彦垂首答。


    信封上并无文字,只有一枚“舟”字阴刻章,林哲不解其意,拆开信封,起身走到去借火光看信,却被上面的内容惊到。


    “林大人,这……!”看清楚上面的字迹时,曾文彦不受控制地瞪大了眼睛。


    林哲迅速折好信纸,方回信封之中,郑重道:“此事事关重大,还望将军勿要对旁人说,待进了留郡城后,我自会详述此事向殿下呈奏。”


    “末将明白,大人如有什么吩咐,尽管唤我就是。”曾文彦退步行礼,“那大人早些休息,末将告退了。”


    林哲四下打量一圈,回到矮帐之中,反复地看那个“舟”字,无论如何联想,也无一丝头绪。


    信中所言并不详尽,但有关岚城军中,林哲没来由地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他将这封信同自己的印信放在一处,一边思索着一边入梦了。


    次日,新任越州刺史的车马在一队宿云卫的护送下进了留郡。


    没有预想中城中百姓的好奇观望与夹道欢迎,反而自城门口开始那些人见到他们这一人马的时皆神色慌张地跑走了,林哲甚为惊疑,以为是后面的宿云卫吓到了百姓,但是当他下车和侍从单独步行在前面的时候,情况也是一样。


    更令他心惊的是,作为越州大郡之一的留郡,此时却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道路上是杂草混着谷壳的泥泞,街上行人甚少,家家之门紧闭,见他们进城都低头躲得远远的。


    林哲困惑不解,他挥手先招来两个兵士,让他们二人在路上随便请个人过来,然后让曾文彦带着车马和剩下的兵士先去府衙,自己则抚平衣袍直接坐在了街边的石阶上。


    不多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便被带到了他面前。


    “几位大人,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老大爷衣着破旧,弓着身子作揖道。


    侍从林平示意道:“这位是新任刺史大人,请你来问话,还不快跪下。”


    老人这才发觉台阶上坐着的红袍大人,面露惊恐,后退半步就要跪地,“草民有眼无珠,大人饶命啊。”


    “老人家快请起。”林哲眼疾手快,及时起身扶住老人,态度温和道:“老人家别怕,我请您过来,是想问问为何这街上之人见了我都避之不及,实不相瞒,我才到此地,对这里的情况甚是疑惑。”


    老大爷面露为难,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话。


    林哲循循善诱:“您别担心,无论是什么情况,您说了什么,我都不会怪罪的,您实话实说就好。”


    “唉……大人,您是来收粮的吧。”老大爷拱手拜了几下,摇头叹气,“其实,其实他们啊不是避着您,而是都回家报信去了。”


    “报什么信?”林哲拉着老人一同坐下,“您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