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Chaper18

作品:《恰同学少年

    辩论队的训练强度逐渐加大,开始为不久后的一场市级邀请赛做准备。林知时作为队长,显然不满足于校内选拔赛的水平,他引入的辩题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数据分析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这次的核心辩题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中等收入岗位的冲击是否可控?”


    正方需要论证冲击在可控范围内,新的就业机会将被创造;反方则要描绘失业潮和社会结构动荡的悲观图景。宋晓尘被分到了反方。


    小组讨论时,大家七嘴八舌,从历史经验(如工业革命)到经济学理论(如技术性失业),提出了各种论点,但总感觉缺乏一击致命的实证支撑。历史经验可以被正方解读为“阵痛后迎来新生”,理论推演则显得过于空泛。


    “我们需要数据,”一个组员挠着头说,“最好是近几年的,关于AI具体替代哪些岗位,替代速率,以及新岗位创造的实际数据和预测。”


    “这种数据不好找,而且口径不一,很容易被正方质疑。”另一个组员叹气。


    宋晓尘也感到棘手。法律论证中,她可以依赖法条和判例,但这种涉及宏观经济社会的前沿议题,不确定性太大,传统的逻辑推导显得力不从心。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活动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陈峻抱着他那台从不离身的平板电脑,安静地站在门口,镜片后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宋晓尘身上。


    “听说你们需要数据支撑?”他的声音没什么起伏,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林知时似乎并不意外,招手让他进来:“来得正好,陈峻。我们在为AI冲击就业的辩题发愁,反方缺硬数据。”


    陈峻走到白板前,看了一会儿上面杂乱的观点罗列,然后拿起触控笔,在他的平板屏幕上快速点划。几秒钟后,他将屏幕转向众人。


    上面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格,而是一个动态的可视化模型。几条不同颜色的曲线在坐标系中蜿蜒延伸,分别代表“传统中等收入岗位数量预测”、“AI直接替代岗位速率”、“AI相关新岗位创造速率(乐观/悲观 Scenario)”、“劳动力再培训成本与时间曲线”等。模型下方还有详细的参数说明和数据来源,涵盖了国内外多个权威研究机构和智库的最新报告。


    “根据我整合的十七份近三年内的权威报告和就业市场数据,”陈峻的语气平淡得像在朗读说明书,“在悲观情景下(假设当前技术发展速度和政策干预力度不变),未来十年内,全球范围内约有20%-25%的中等收入岗位面临被AI直接替代的高风险。而AI直接创造的新岗位数量,即使在乐观估计下,短期内也无法完全对冲这一冲击,且存在明显的技能错配和时间滞后。”


    他滑动屏幕,调出另一张图表:“更重要的是,劳动力再培训以适应新岗位,平均需要12-18个月,且成本不菲。考虑到被替代岗位的集中性和再培训的复杂性,社会结构性失业的风险不容忽视。模型推演显示,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前瞻性的政策干预,冲击可控的概率低于30%。”


    活动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精准、冷酷的数据呈现镇住了。这不再是空泛的争论,而是用数字构建起的、令人信服的悲观图景。


    宋晓尘看着屏幕上那些跳动的曲线和百分比,心中震撼。她习惯于处理定性的法律规则,而陈峻呈现的,是定量的、系统性的未来推演。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力量的语言。


    “这些数据……来源可靠吗?”反方的一个队员小心翼翼地问。


    “已标注来源可信度权重。主要数据源包括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原始数据及交叉验证算法可提供查询。”陈峻推了推眼镜,回答道。


    林知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用力拍了一下陈峻的肩膀:“干得漂亮!陈峻!你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他转向反方队员,眼神兴奋:“有了这个,我们的论点就立住了!我们不再只是空谈风险,我们可以用具体的数据和模型,清晰地展示冲击的规模、速度和应对的难度!正方再说什么‘阵痛’、‘创造新机会’,在这么具体的数据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宋晓尘走到陈峻身边,仔细看着那个复杂的模型,忍不住问:“你什么时候做的这个?”


    “听到辩题后,花了大概六小时收集数据,四小时构建和调试模型。”陈峻平静地回答,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六小时加四小时……宋晓尘默然。这就是理科天才的效率和对数据的敏感度吗?


    在接下来的模拟演练中,反方因为有陈峻的数据模型支撑,底气十足。当正方再次强调“技术创造新岗位”的历史规律时,反方直接抛出了“新岗位创造速率远低于替代速率”以及“技能错配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具体数据,并用模型推演了缺乏干预下的悲观后果,打得正方措手不及,不得不转入被动防守。


    训练结束后,大家围着陈峻,纷纷表达感谢和佩服。陈峻依旧是那副没什么表情的样子,只是偶尔推一下眼镜,简短地回答关于数据细节的问题。


    宋晓尘收拾好东西,走到正在整理平板的陈峻身边。


    “谢谢你的数据支持,”她认真地说,“很有力。”


    陈峻抬起头,看了她一眼,语气依旧平淡:“不用谢。数据本身会说话。我只是构建了让它们更有效说话的模型。”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在进行某种评估,然后补充道,“你的逻辑框架与数据结合得很好,提升了论证效率。”


    这大概是宋晓尘从陈峻这里听到过的最接近“赞美”的话了。


    离开活动室,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宋晓尘还在回想那个动态的数据模型。她意识到,在法律的定性分析之外,还有一个广阔的数据世界。未来的很多社会问题、法律争议(比如AI侵权、算法歧视),可能都需要这种定量的、基于复杂系统分析的视角来辅助理解和决策。


    陈峻像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信使,用他的数据模型,向她,也向所有人,展示了另一种解读世界、论证观点的强大工具。这场辩论,不仅锻炼了她的思辨,更拓宽了她的认知边界。她开始觉得,或许在备考政法大学之余,抽空了解一点基础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模型知识,也并非坏事。毕竟,未来的法律人,面对的将是一个越来越由数据和算法交织而成的复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