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 5 章
作品:《我在古代靠非遗麦秆画扶贫》 仇舟雪赶到时,还未踏入房间就已经嗅到里头充斥着浓厚的铁锈气味,气味涌进她的鼻腔顺下接近喉管,她联想到这是一个人身上流出大量的血味道时,她的喉咙止不住的痉挛作呕。
但她强压着自己的生理反应,抬脚进入房内,就见其余人都脸上布满惊恐模样看着倒在血泊之中的汪淼,汪淼的脖子上有一个血窟窿,眼睛瞪着大大的像是死不瞑目,手上紧握着一把小刀,刀上不满血迹。
初步来看是汪淼拿着小刀朝自己的脖子捅了一刀,倒地失血过多而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仇舟雪皱眉眼睛巡视了一圈,观察其余乡绅的反应。
“这,汪兄进来以后也不与我们说话,沉默地坐在那儿,后头看到他拿出刀来,我们阻止已是来不及了,也我们也不敢碰他,只等仇大人来。”
其中一名乡绅愁眉苦脸说道。
“不对,中间司户佐有跟汪兄说过话,不过一会儿汪兄就拿到捅了自己,肯定是司户佐跟他说了什么,让他想不开这才了结了他。”
另一位乡绅反驳说道。
被乡绅说到是是他害死汪淼的司户佐狠狠啐了一口唾沫在那乡绅脸上,“你他娘的放屁,我跟汪兄关系甚好我怎么会说他,况且汪兄平日多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几句话就想不开自裁?甚是可笑!你少他娘的栽赃在我头上!”
“你如今也敢啐我脸上来了,我可没忘记你之气跟着我们天天老爷长老爷短的狗嘴子模样,你这司户佐地位置也是巴结来的,这没读几年书的模样怎会轮到你这个小小小吏拿到司户佐这个官职,真是有辱斯文!”
被司户佐狠狠吐了口水的乡绅面色铁青,眼里尽是对司户轻蔑与嘲讽。
司户佐像是被乡绅戳到痛处一般,暴跳起来就要冲到他面前打人,一时场面乱成一团,打架的打架,拉人的拉人,地上还躺着一个死人,在这空间不大的地方仇舟雪被弄得心烦意乱,为了保护现场不被毁坏,她立马示意叫手下把他两人给拉开。
拉开的两人还未安分,嘴上问候着对方的父母亲戚,仇舟雪眼见形式还要再次变得糟糕之前,大声喊道:“你俩要是吵,我就按照‘毁坏证物’给你两再加一条罪名!”
两人瞬间安静下来,但看得出两人还是不服气。
“你之前跟汪淼说了什么?”仇舟雪问道。
司户佐回答道:“也没说什么,我就说了接下来如何是好,便没多说什么,那汪兄当时状态也不是很好,我不好再凑到他跟前说什么。”
“哼,我明明听到你可不止说这一句话。”方才与司户佐吵架的乡绅再次插嘴道。
仇舟雪用眼神质疑司户佐说话的真实性,司户佐也看出她的意思,他不卑不亢对着仇舟雪说道:“我说了我只说了一句话,信不信都是仇大人自己的事。”
司户佐虽没了刚才对仇舟雪嚣张的气焰,但仇舟雪还是感应到他对她的厌恶之感。
“还有谁听到司户佐与汪淼说了什么吗?”
两方说词不已,不能判断谁说的是对的。
况且汪淼的死甚是可疑,还得请仵作来验尸来看看他的死因是否是表面上的一样。
其余人齐刷刷摇头。
这司户佐与汪淼说的话也是个谜团。
如果真的只说了一句,那这个乡绅为何说司户佐一定有跟汪淼多说几句话,两人有矛盾是真,但这么幼稚的手法犯不着,况且自身本身的罪责就好几条,在多个罪名并不划算。
如果是有多说几句话,那司户佐为何要隐瞒这件事,那就说明司户佐的话是个关键,关键到汪淼自杀的原因。
那这么看来可能还真是司户佐的几句话让汪淼这么狡诈的人自杀了?
为了避免事态更加严重,仇舟雪将他们几个都单独关在一个房间内,把她身边不多的人手全派出去看守。
这汪淼的尸首若是放在平常的房里,按照这个天气必定是腐烂的快,坚持不了几天仵作的到来,他想了想把他的尸首放在地窖里,能尽量的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
乡亲们自然是不肯叫尸体放到自己的地窖,后来听到汪淼自家也有个地窖,且家中无人,他的妻子陪女儿两年前上外乡去读书,家中几个仆人就没其他人。
仇舟雪想着这也好,就叫人把汪淼尸体放他自家的地窖里,有威慑几个下人好好看守尸体,再叫派一个人监督,也是顺利解决尸体的事情。
仇舟雪听着下面的人的汇报,这几日几个乡绅和司户佐都没动静,也是安安静静地待在房内。
之前李老爷与他讲过每个乡绅的地租账簿和贪污的账簿都在汪淼那儿,可是她带着人找也是怎么都找不到,也是审问了下人还是不知,汪淼这个人很是警觉,书房里的事情下人一概不知,连着他身边的管家也是不允许进书房。
好一个谨慎又狡猾的人。
既然目前案件进展缓慢,她叫人把衙门里的仵作带来也要几天时间。
趁着目前案件探查进度缓慢,她跟着乡亲们一起下地割麦,她与乡亲们的感情也是更进一步。
但乡亲们脸上笑容比以往更是少了许多,她私底下找了与她关系还不错的几位询问,也是在她再三询问下,几位农妇农夫也是说出了原因。
“仇大人,俺们种地的田都是那几位乡绅的,如今乡绅被抓,俺们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也知道他们犯的也是重罪,田地最后去除是无非就是充公或者摆放在那,若是放在那儿,肯定有人争抢,若充公,俺们已经没钱再买或租朝廷的地了。
再加上那麦秆画,如今小麦产量不多,俺们还得交给朝廷一部分,剩下一部分拿出制作麦秆画,制作精良的麦秆画麦秆也不够用我们几户人家分的,就算将麦秆画赚来的钱大伙儿都分掉,如何分,是一人一分还是一户一分,那麦秆的钱够分吗,就算够分,只怕也只是正好,朝廷的租庸调制‘有田则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这些税交上去,还有和市,盐税,青苗钱、地头钱等等,俺们又没多的钱剩下,该穷还是得穷。
仇大人我知道你有心,但这唉......”
农妇说完也都各自叹息,管自己继续割麦去了。
仇舟雪在树下沉思,看来她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土地贫瘠导致供养的小麦过少,不能过多供养百姓进行麦秆制作;朝廷缴纳的税过多,导致百姓的收入不多,不能租多的土地。
土地是核心,再者就是减少税收。
看来还是得找到汪淼的账簿才能解决土地的事情。
想到这仇舟雪还是一阵头疼,这汪淼到底把账簿藏在哪里了?
看来可以去见见李老爷去询问一番。
仇舟雪见到李老爷,短短几日他已消瘦许多,脸上的乌青也是变成淡淡的青色,精气神也与之前少了许多。
李老爷见到仇舟雪也是强颜欢笑,“仇大人来了,请坐。”
他顺势给仇舟雪倒一杯水。
“我已知道汪兄死讯,还请大人不必自责,这也算是他自己的报应。”
仇舟雪知道汪淼的死讯会传进李老爷的耳中,但瞧见他这副憔悴模样,她也踌躇要不要与他说有关汪淼的话题。
没想到李老爷率先开口谈及汪淼之事,并且还宽慰她,这分心胸倒是异于常人。
“我与他从小一起长大,也是见过他意气风发之时,如今看到他如此下场也算是有始有终。当他要吞掉朝廷给的银两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下场,不,是我们的下场,这都是我们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李老爷幽幽的叹了口气。
“我好奇一件事,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来帮助我并且告发他们的罪行?”
仇舟雪看得出李老爷心中尚存一丝良知,但在一两日之内就决定揭露出所有的罪行连带着自己一起,这种迅速的决定必定有原因。
李老爷原先向下看着杯中水的眼睛抬起,与她对视。
“你是个好官。”李老爷用无比真诚的话语讲述这短短几个字,“你说过一句话,要让大家吃得上饱饭,所以我相信你。”
仇舟雪立刻想到了那日她与两个孩子割麦,李老爷在一旁看他们的场景,原来他在边上听到了。
“汪淼他变了,从前我们看到因为饥荒死了我们许多的亲人,所以我们决定要把贪官赶出我们的家乡要靠自己来振兴我的家,不要再有人饿死。可是那天他说,为了将来死几个人是必要的牺牲。”
说到这里,李老爷终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捶桌哽咽道:“这与我们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这么多年了最终还是变了。我还有我的儿子,我也要为我儿打算,这罪孽不能延续到下一代人的身上。”
李老爷用手指抹去眼角的泪,恢复情绪说道:“仇大人你是好人,我儿孱弱,我只求你施舍一口饭给他,让他不要饿死,至于他的病只能看老天了。”
仇舟雪点了点头。
李老爷也放下了心。
“我今日来找你想问的是你们那些账簿汪淼会放在哪里?”
“好,多谢。”
仇舟雪走出了李老爷的房间。
看来汪淼的书房得好好查找一番,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
过一天紧着仵作也终于赶来,将存放在地窖之中的汪淼的尸体拿了出来,腐臭的味道瞬间弥漫,但尸体整体保存还是完好,仇舟雪也是赶紧叫仵作验尸。
“回大人的话,汪老爷的尸体是为脖子的这道致命伤造成失血过多而死,但是我还是有发现他的嘴角有被人用力捂住的痕迹。”
仇舟雪有些震惊,“嘴角有被人用力捂住?”
当时在场所有人都没有发现这个行为,也无人说出,看来还是得再问一遍话。
本文税收参考唐朝律法,“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简单说,就是向每个成年男子征收三种东西租、庸、调分别指唐人需向朝廷履行的三样义务。唐人十八岁时,朝廷拨一顷土地给其耕种,到六十岁时交还朝廷,这期间每年向朝廷交两石粮食称之为租;二十岁时每年为朝廷劳动二十天称之为庸;同时每户每年向朝廷交绫、绢、缍各两仗称之调。(来自百度百科)
和籴 / 和市:和籴是北魏至明清政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北魏至中唐,和籴寓有聚米备荒、赈济灾民之意。中唐以后,强制配购性质日趋浓重。至宋,成为括粮养兵的重要手段。宋代和籴,因其支付手段、具体办法的不同而有各种形式。宋初,狭义和籴特指政府以现钱收购粮食,广义和籴则包罗各种籴买方式。北宋中叶以前,有博籴、便籴,以便籴所入最多。神宗熙宁 (1063-1077) 以后,又有结籴、寄籴、表籴、兑籴等名目。(百度百科)
盐税:安史之乱后,唐朝实行食盐专卖(榷盐法),盐价飞涨。每个人只要吃盐,就等于在间接纳税。这种税制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因为食盐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国家可以通过专卖盐来增加税收。(来自百度)
青苗钱地头税:青苗钱是唐中叶政府于苗青时征收的田赋附加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为筹措百官俸始税天下地亩青苗钱,至大历元年(766),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市轻货给百官手力课。以国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钱"。又有"地头钱",每亩二十,通名为青苗钱。五年(770)始定法,青苗钱亩加一倍,而地头钱不在焉。两税法施行后,青苗钱仍未废除,于夏秋两季随地税一起征收。贞元八年(792)京兆府青苗钱亩增三钱,以给掌闲、(弓广)骑。五代时仍有地头钱的名目。宋代王安石变法时,官府贷给农民春耕所用的钱也叫青苗钱。(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