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亲情?
作品:《绣春照阙千》 第二十一章亲情?
重新靠回陆启渊肩头,唐阙千略有些得意的问道:“如何?可喜欢我这望远镜?”
永明帝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带着几分难得的真诚:“何止是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贤侄啊,你这望远镜是怎么琢磨出来的?镜片如何打磨?厚度如何确定?是不是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既然拿出来让叔叔试玩,是不是希望叔叔给你提意见?”
不到半日功夫,唐小泥鳅在永明帝心里已经和陆启渊一个地位了,贤侄来贤侄去的,恨不得现在就押着他二人拜堂成亲,或者自己效仿先帝,把这小鱼儿收了当义子——总之不能便宜外人,贺维爵那老东西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嗯,陶哥,把那些没组装起来的镜片拿给国公爷。”唐阙千道。
陶咏是他的贴身保……哥,许多东西自己不能实操就借他的手来完成,收纳整理自然也就归了对方。
“国公爷请看,这匣子里的玻璃片和水晶片便是制作望远镜的核心材料。不同材质的镜片打磨时对弧度和厚度都有讲究,且需一个凸透镜加一个凹透镜组合起来才行。”唐阙千说道:“凸透镜负责将远处景物的光线汇聚,凹透镜则对这些光线进行发散矫正,两者间的距离根据……呃,根据工匠摸索出的经验调整,才让成像落在人眼睛上。你们方才试看时视野偶有模糊,便是透镜间距微调不到位所致,所以我将筒身做成可旋转伸缩型。另外,镜筒的材质也得考究,木筒虽轻便但易受湿度影响变形,铜管更为耐用却分量沉些,后续还得琢磨如何在便携与稳定性间找到平衡。不过这都不是重点……”
他嘴巴有点干,陆启渊适时将一杯水送至他唇边,唐阙千喝了几口,润了润喉咙,才继续说道:“望远镜还有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没有统一的标准。镜片完全由工匠凭经验打磨,凸透镜好说,从宋朝起就有不少制作叆叇的手艺人,工艺流传至今,凹透镜的制作便难了些,市面上能打磨凹透镜的工匠寥寥无几,且各家手法不一,磨出的镜片弧度、透光率差异极大,这就导致每支望远镜的清晰度和视野范围都参差不齐。即便同一批材料,不同工匠做出的成品性能也天差地别,后续若要批量制作供军中使用,没有标准尺寸和工艺规范,根本无法保证装备的一致性。”
这种问题让工部去操心就行,关你这条小鱼什么事?只要“千里眼”献上去了便是大功一件,不说光宗耀祖,至少能给陛下一个绝佳的理由,免去你的死罪,真是该聪明的时候犯糊涂。
“有人粗制滥造、浑水摸鱼怎么办?”唐阙千嘟囔道:“毕竟是要上战场的东西,用着用着用坏了,或者成像模糊、视野狭窄,颜色偏差、畸变……那岂不是拿将士们的性命开玩笑?再者说,没有统一的检验标准,如何辨别优劣?到时候良莠不齐的望远镜混杂在一起,前线将士用着不顺手,不仅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说不定还会延误战机,这责任谁担得起?既然东西做出来了,总要考虑周全。”
他越说越急,眉头拧成个疙瘩,全然没注意到永明帝等人眼中一闪而过的赞许。
“行了行了,知道了,若是人人都如你这般负责,还要那些当官的做什么?”披着定国公马甲的帝王用三分责备七分心疼的语气批评他,“你呢,做好你该做的,做不到的就报上去,让其他人去考虑怎么解决问题,朕……真是的,难道你以为工部那些人是吃干饭的?与其把精力浪费在这些细枝末节的章程上,不如先把身子养好了再说,等精神头养足了,再去盯着他们把这些规矩落实到位也不迟!”
唐阙千乖巧点头,“受教了。”
他还病着,永明帝也不好一直训他,自己在屋子里又转了好几圈才恋恋不舍的告辞,没留下用膳。
陆启渊将人打横抱起,小声道:“吃过再睡,还是睡醒再吃?”
唐阙千搂着他脖子磨蹭,“你回来了,当然是陪你吃饭,我没那么累,就是怕说多错多,装装样子。”
“胆真肥。”
“还不是您惯出来的。”
“胡闹。”
唐阙千耸耸肩,“我就说我是‘糖糖’嘛,人形宠物一个,您才懒得跟我计较,陛下也没把我放在眼里,我要是个‘人’,你们都得防着我。”
“……”
两人说话的声音不大,出了院子便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后边跟着的陶咏眼观鼻、鼻观心,似是什么都没听到般,不置一词。
直到午膳过后,唐阙千抱着糖糖睡着了,他才把早上那段“小鱼儿梦游”做噩梦的事告诉陆启渊。
“醒来就忘了?”
“不似伪装,”陶咏道:“他出了一身冷汗,头痛欲裂。”
没人可以在瞬间伪造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唐阙千不会武功,让他紊乱自己的心脉都做不到。
“我知道了。”
陆启渊在诏狱里见过这种情形,审讯犯人时,如果刑罚过重,或是给予对方的打击太大,那人就会在晕过去又醒来之后出现短暂的失忆症状。
因为若是不忘掉,那些过于沉重或痛苦的记忆便会将人击溃,轻则心智失常,重则性命不保。
这或许是大脑在极度危险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过于尖锐的痛苦与恐惧隔绝在外,好让躯体能够继续维持基本的运转。
唐阙千清晨那场“梦游”,想来是触及了某种他潜意识里无法面对的东西,才会让大脑做出如此决绝的反应。
只是唐小鱼儿这些时日一直待在府中,并未经历任何酷刑,也无甚重大变故,怎会突然出现如此剧烈的应激反应?
陆启渊双手交叠,支在下巴上,陷入沉思,片刻后,挥退陶咏,走向床榻。
唐阙千睡得并不安稳,直到他脱了鞋子和外衫,躺在他身侧,将他拥入怀中后,唐阙千的眉头才微微舒展,呼吸变得匀长。
永明帝从陆府出来后,并未立即回宫,而是转道去了定国公府。
国公府的人正要布置午膳,听闻陛下来了,连忙撤下原有的家常菜肴,换上精致的山珍海味。
定国公匆忙带着长子迎到正门前,躬身行礼,将永明帝的座驾迎了进来。
“不知陛下驾临,臣有失远迎,还望陛下恕罪。”
永明帝虚扶一把,目光扫过他的头顶,朗声笑道:“朕随意过来看看,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说罢便径直往里走,定国公不敢怠慢,连忙侧身引路,长子紧随其后。
穿过雕梁画栋的前院,绕过栽满奇石的花圃,永明帝的脚步在定国公后院的书房前停了下来。
院中,石桌上尚有未下完的半局棋,黑白子散落一地,满是狼藉,旁边青瓷茶杯似有余温,并未完全凉透。
永明帝仿佛没看到一般,只道:“有事同你说,说完再用膳。”
定国公心中一凛,连忙示意长子在外边候着,自己则推开书房的雕花木门,请永明帝一行人入内。
屋内陈设古朴,案上堆叠着几本兵书。
永明帝随手拿起一本摊开的《孙子兵法》,笑道:“阿寿依然如此勤学,想当年在太学时,你桌案上就常放着这些兵书,连夫子都称赞你颇有古时名将之风。”
书页边角微微卷起,空白处有石墨笔批注的小字,字迹遒劲有力,细看竟是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句的独到见解,不仅引了前朝战例佐证,还标注了几处地形对战术的影响,想来是兵书主人多年领兵经验的沉淀。
永明帝目光微暗,定国公连忙道:“书是大哥的,臣昨日才借来……”
“没事,你想看便看,大舅子的兵法确实值得反复研读,朕当年没少在他手底下吃亏,让昌儿有空也学学,别总想着贪玩,朕以后有的是用得着他的地方,”说罢,将书放回案上,“朕此次前来,是问你一句,可对开玻璃坊感兴趣?”
“啊?这……”
定国公一时愣住,继而狂喜,“感兴趣!非常感兴趣!大大的感兴趣!姐夫您的意思是……”
永明帝白了他一眼,那意思再明显不过。
定国公陆增寿兴奋的搓搓双手,又狠狠的揉了揉自己的脸,才稍稍冷静下来,“您想怎么安排?寿一定全力配合!”
“简单,”永明帝一把揽过小舅子的肩膀,在他耳旁道:“你好好写几份‘计划书’就成。”
计划书?什么东西?
王宏景上前为他解惑,“国公爷,这‘计划书’啊,就是……”
几人在书房里叨叨絮絮说了大半个时辰,早已过了用午膳的时候,但国公府上下没人敢有半句怨言,直到永明帝吃饱喝足,带着王宏景和洪斌告辞,定国公陆增寿才如梦初醒般掐了自己一把。
“我滴个娘哟喂~老子要发了啊……”
“瞧你那点出息!”早前藏起来的魏国公、他和陆皇后的亲大哥——陆允恭现身,指着他的鼻子数落道:“方才在屏风后听着你们君臣二人嘀嘀咕咕,就知道你这小子要被甜头勾了魂。你当这差事轻松?那“计划书”里的门道多着呢,从工坊选址、物料采办到人手调配,哪一样不得你亲自盯着?回头若办砸了,看你的亲亲好姐夫怎么扒你的皮!”
定国公却不在意,咧着嘴大笑,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他拍着胸脯道:“大哥你放心,我心里有数!弟弟虽不如你,但这府里难道还缺了能管事儿的人不成?再说了,有姐夫在背后撑腰,我还怕什么?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要是真成了,我也给你分点好处呗!”
说着,陆增寿神秘兮兮地凑近陆允恭,压低声音道:“你是没瞧见王公公手里那本子上都写了什么,可真是……啧啧,简直是神仙想出来的主意!只要照着做,想不发财都难!”
陆允恭还要再说些什么,陆增寿没给他机会,将一支奇怪的笔塞进他手里,“这是姐夫让我转交给你的,叫什么‘钢笔’,他说石墨笔写下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淡了,一不小心就擦掉了。不如试试这钢笔,写出来的字又黑又亮,还不会晕开,比毛笔方便多了。”
“……”
“大哥,”陆增寿劝道:“旧物虽好,但总有落幕的一天,我们总是要向前看的,与其怀念过去,固守旧规,不如试试接受这新鲜事物,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保儿做打算啊,姐姐跟我再与他亲近也代替不了你,护不了他一辈子啊。”
“四弟……”
陆增寿做了个打住的手势,“差点忘了,你还没吃饭呢吧?哎哟哟,饿坏了吧?管家!刘管家!快去厨房问问还有什么吃的没有?别把我大哥饿坏了!”
边说,定国公边风也似的跑走了,留下魏国公握着那支沉甸甸的钢笔怔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