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活水仓
作品:《我靠透视捕鱼养娃,不小心成了神豪》 “活水仓?”大部分社员一脸茫然,他们只听说过这个词,但村里的船太小,没人用过。
李大山叫了起来:“那玩意儿我知道,就是给鱼养着的地方!可是社长,那得在船底开个洞啊!这船咱们花了一百四十五万买的!新船!你就要给它开个洞?万一漏水沉了怎么办?”
他的话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花了一百多万买回来的宝贝疙瘩,还没捂热乎,就要在它身上动刀子,谁也舍不得。
“大山说得对,陈默,这太冒险了。”福伯也表示反对,“活水仓的技术要求很高,要保证水循环,还要保证船体结构不受影响。我们村里没人干过这个,搞不好就把一条好船给废了。”
“福伯,我问你,上次那条龙趸,我们卖了四十万。”陈默说。
“对啊,四十万!大钱!”一个社员喊道。
“那如果,那条龙趸是活的呢?”陈默追问。
福伯愣住了,他想了想,说道:“活的龙趸,价格至少能翻半番,甚至更高。很多大酒楼愿意花大价钱买个‘生猛’的噱头。”
“六十万,甚至七十万。”陈默给出了一个数字,“一条鱼,就因为死活,差了二三十万。以后我们去深海,捕到的高价值活鱼会越来越多。没有活水仓,就等于眼睁睁看着钱从我们手里溜走。”
院子里又安静了,社员们开始盘算这笔账。
“可是……在船底开洞,这……”李大山还是觉得心惊肉跳。
“图纸我已经画好了。”陈默指着图纸,“哪里是承重结构,哪里可以切割,水泵怎么装,管道怎么走,我都计算过。只要按照图纸来,绝对安全。”
福伯凑过去,仔细看着那张图纸。他越看表情越凝重,最后变成了惊讶。这图纸画得太专业了,比他见过的任何船厂师傅画得都详细,连每一颗螺丝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图……是你画的?”福伯不敢相信。
“是我画的。”
“除了活水仓,还要改什么?”苏晚晴在旁边轻声问,她永远是支持陈默的。
陈默又从屋里搬出一个用帆布盖着的方箱子,放在桌上。他一把掀开帆布,露出一个黑色的金属盒子,盒子的一面是一个小小的屏幕,侧面接出几根粗大的电线。
“这是什么玩意儿?”李大山好奇地戳了戳。
“我叫它‘探鱼器’。”陈默说,“装在船底,它能告诉我们水下有没有鱼,鱼群有多大,水有多深,底下是沙地还是礁石。”
这话一出口,院子里的人群直接炸了锅。
“啥?这东西能看见水底的鱼?”
“真的假的?这不是神仙的本事吗?”
“陈默,你别是开玩笑吧?这铁疙瘩还能有千里眼?”
质疑声此起彼伏。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几代渔民的认知范围。
福伯围着那个“探鱼器”转了两圈,敲了敲外壳,又看了看里面的线路板,完全看不懂。他活了一辈子,都是靠经验和天气判断渔场,现在陈默告诉他,一个铁盒子就能做到这一切。
“陈默,这东西……靠谱吗?”
“靠不靠谱,装上去,出一次海就知道了。”陈默看向众人,“改造需要一些特殊的材料和工具,比如水泵、管道、密封胶,还有一些电线。我已经列好了单子,明天要去县城买。费用,还是先从合作社的公共基金里出。”
听到又要花钱,社员们开始交头接耳。
陈默继续说道:“规矩和上次一样。如果改造失败,船出了问题,所有材料费和我个人再赔偿合作社二十万,从我应得的分红里扣。如果成功了,这笔投入就算作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家同不同意?”
有了上次绞盘的成功案例,再加上陈默敢拿个人分红做担保,社员们的疑虑打消了大半。
“社长都这么说了,我同意!”
“干!不就是开个洞吗?社长说能干,就能干!”
在陈默的威信和利益捆绑下,方案最终全票通过。
第二天,陈默带着李大山又一次前往县城,采购了满满一车材料回来。改造工作正式开始。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船底切割。陈默亲自上阵,他穿上工作服,戴上护目镜,手里拿着从县城买来的切割机。全村的男人都围在码头上,连妇女和孩子都远远地看着,大气不敢出。
李大山站在旁边,手心全是汗:“社长,你可想好了,这一刀下去,就没法回头了!”
陈默没有回答,他按照图纸上标记的位置,稳稳地启动了切割机。刺耳的摩擦声响起,火星四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陈默的手很稳,切割的线条笔直。半个小时后,一块一米见方的钢板被完整地切割下来。船舱里,早就准备好的社员立刻用厚木板和防水油布临时封堵。
“快!上水泵!”陈默喊道。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东湾村的码头都成了一个露天造船厂。陈默是总工程师,福伯成了他的副手,李大山带着年轻力壮的社员当工人。他们按照陈默的指挥,安装水泵,铺设进出水管道,焊接固定支架。
福伯越干越心惊。陈默的每一个指令都精准无比,哪个地方用多大的螺丝,管道的弯曲角度应该是多少,焊缝要多厚,他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根本不是一个普通渔民能懂的知识,这完全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舶工程师。
探鱼器的安装相对简单,在船底钻孔,固定好探头,然后把线路沿着船舱内部铺设到驾驶室。
五天后,当活水仓的最后一个阀门安装完毕,探鱼器的屏幕也成功点亮时,所有参与改造的社员都累瘫在了甲板上,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陈默打开活水仓的进水阀,海水顺着管道汩汩流入,很快蓄满了整个水仓。他又启动循环水泵,水流平稳地循环起来,没有一处漏水。
“成了!”李大山一跃而起,兴奋地大吼。
“真的成了!”
社员们爆发出比买回新船时更热烈的欢呼。这是他们亲手改造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