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作品:《我靠透视捕鱼养娃,不小心成了神豪》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穿着一身得体连衣裙的秦雅走了进来。她身后还跟着两个穿着珍味楼制服的伙计。
“秦总管?”钱老板看到秦雅,明显有些意外和忌惮。
刀疤刘也收敛了脸上的凶相,挤出一个笑容:“秦总管今天怎么有空亲自来码头?”
秦雅没有理会他们,径直走到陈默的摊位前,目光落在那些活蹦乱跳的红石斑上,眼中闪过一抹欣赏。
“陈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她对陈默点了点头。
陈默也回以一礼:“秦总管。”
“这些鱼,都是你的?”
“是。”
“品相很好。”秦雅赞了一句,然后直接问道,“什么价?”
“三十一斤。”陈默报出了同样的价格。
“三十?”钱老板立刻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秦总管,你可别被他骗了,这小子漫天要价,码头上哪有这个价的红石斑?”
秦雅回头看了他一眼,只说了一句话:“福满楼的后厨,自然是不需要这个价的红石斑。”
钱老板被噎得满脸通红,却一个字都反驳不出来。珍味楼的食材标准在整个海城都是出了名的苛刻,他们福满楼确实比不了。
秦雅不再看他,转回身对陈默说:“三十一斤,价格公道。你这里有多少,我全要了。”
“哗!”
人群一片哗然。
刀疤刘和钱老板的表情,像是吞了苍蝇一样难看。
李大山更是激动地抓住了陈默的胳膊,浑身都在发抖。
“过秤吧。”陈默对身后的李大山说。
李大山这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拿出秤杆。
秦雅带来的两个伙计也立刻上前帮忙,装鱼,过秤,记账,动作麻利,井井有条。
“一共三百八十二斤。”伙计很快报出了总数。
“三百八十二斤,每斤三十元,总共是一万一千四百六十元。”秦雅心算了一下,报出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数字。
一万一千四百六十!
李大山腿一软,差点坐到地上。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陈默的心也重重地跳了一下,但他表面上依旧保持着镇定。
秦雅让伙计当场点了现金出来,用一个布袋装着,递给了陈默。
“陈先生,点一点。”
“不用了,我信得过秦总管和珍味楼的信誉。”陈默接过钱袋,那沉甸甸的重量,是他两辈子都未曾感受过的踏实。
交易完成,鱼被装车运走。
秦雅却没有立刻离开,她看着陈默,忽然开口问道:“陈先生,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和我们珍味楼做一个长期的合作?”
“长期合作?”陈默看着她。
“是的。”秦雅的表情很认真,“像今天这样的极品海货,不是每天都有。我希望,以后陈先生再有这样的收获,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我们珍味楼。价格方面,我们保证会给你一个市场最高价。我们需要的,是稳定且独家的货源。”
这话一出,旁边的钱老板和刀疤刘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
这已经不是一笔简单的买卖了。这是珍味楼在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民,抛出了一根足以改变命运的橄榄枝。
李大山在一旁,已经完全说不出话了,他只是呆呆地看着陈默,等待着他的回答。
回到东湾村时,天色已经接近中午。
渔船还没完全靠稳,李大山就第一个跳上了码头,他的腿脚因为激动还有些发软,但整个人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亢奋。
“陈默,我们回来了!”
他的嗓门很大,立刻吸引了码头上零零散散几个修补渔网的村民。
陈默将船系好,从船舱里拎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那是属于李大山的钱。他走到李大山面前,把袋子递了过去。
“大山,这是你的那份,三成,一共三千四百三十八块,我给你凑了个整,三千五。”
李大山抱着那个布袋,手指都在哆嗦。
三千五百块!
他打了一辈子鱼,别说一次性见到,就是存都没存下过这么多钱。
“这……这也太多了……”
“说好的三成。”陈默的话很简单,他转身开始收拾船上的东西。
这时候,码头上的人已经围了过来。
“大山,你们这是……发财了?”一个相熟的村民探着脑袋问。
“发了!发大财了!”李大山此刻再也压抑不住,他高高举起手里的钱袋,“看到没?三千五!这还只是三成!陈默今天一网鱼,卖了一万一千多!”
一万一千多。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水面,整个码头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一万多?”
“开什么玩笑!就出海一上午?”
“大山,你是不是喝酒说胡话呢?”
李大山涨红了脸,他拉开布袋的口子,将里面一沓沓的钞票展示给众人看。
“我李大山什么时候说过谎!这是珍味楼的秦总管亲手给的钱!一万一千四百六十块!不信你们可以去海城打听!”
这下没人再怀疑了。
那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带来的冲击力,比任何话语都更直接。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从李大山身上,转移到了那个默默收拾着渔网的陈默身上。
陈默变了。
这是所有村民此刻心里唯一的念头。
以前的陈默,总是缩着脖子,眼神躲闪,身上带着一股赌徒特有的颓气和油滑。而现在的陈默,腰杆挺得笔直,动作沉稳,面对众人的注视,他没有任何不自在,只是专注地做着手里的事。
“陈默,你……你这是走了什么大运?捞到龙王爷的宝库了?”有人半开玩笑地问。
“运气好而已。”陈默头也没抬地回答。
他越是这样平静,村民们心里就越是翻江倒海。
仅仅两天时间,这个村里最让人看不起的赌鬼,先是还清了王虎的四千块巨债,现在又赚回来一万多。这种转变实在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人群中,一个五十多岁的黑瘦老渔民,外号赵老四的,挤了出来。他吧嗒着旱烟,斜着眼打量陈默。
“陈默,你去的可是‘鬼见愁’?”
这话一出,周围的议论声小了下去。
村里人都知道,赵老四是经验最丰富的渔民之一,也是最熟悉近海海况的人。
陈默停下手里的动作,看了他一眼。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