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大难不死
作品:《你一个说书人,怎么金榜题名了?》 淮西是大梁最重要的产粮地,淮西风调雨顺,则大梁国泰民安。
这样的话在整个大梁境内广为流传,然而眼下的淮西,却俨然变成了另一幅景象。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淮西本地的老百姓都食不果腹,更不用说向朝廷上交粮食了,从几个月前开始,就已经不断有人死于饥荒。
其中宜阳郡的情况最为恶劣,郡中百姓能走的都走了,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无力逃荒,就只能留在家中原地等死。
“三叔公,这......这人还能救得活吗?”
“要我说就算他没淹死,回头也得饿死,费劲把他捞上来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话不能这么说,好歹也是一条人命呐,能救则救吧......”
一间破烂的草屋里,几个面黄肌瘦的村民聚在门口,谈论着今早被从河里捞上来的男人。
看男人身上的穿戴,并不是普通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顺着河流漂到了这里。
三叔公心里有底,他笃定地说道:“放心,人死不了,这小子的运气不错。”
“照我估计,人很快就会醒了,我让娟子熬着鱼汤呢,回头喂他喝下去,不碍事。”
一听有鱼汤,大家伙儿马上两眼发直,馋得直咽口水。
“三叔公,哪里弄来的鱼汤啊,这么好的东西给个外人吃,还不如我们几个分了。”
“就是啊,我已经很久没有喝到过鱼汤了。”
“我说刚才经过屋后边的时候,怎么会闻到一股香味,三叔公你可不能便宜外人,却不顾乡亲们的死活啊。”
大家顿时一通牢骚,三叔公却没好气地说道:“之前从山里打来的獐子,不是给你们分了吃吗?”
“这人淹了水又着了凉,喝了鱼汤能尽快恢复体力,咱们村这次是遭了灾,可以往没遭灾的时候,那也是好客待人,乐善好施的。”
“不能因为现在日子过得苦,就连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都不讲了,这像话吗?”
三叔公说完,又数落了这些年轻后辈们一通。
在整个宜阳郡,逃荒的百姓有十之七八,而这个名叫荡山村的村子里,人们却都选择了留守。
因为相比于离开家园,冒险去陌生的地方寻一条活路,他们更加愿意相信这位德高望重的三叔公。
既然三叔公都这么说了,大家也没有意见,也许他们这次可能救下了一个坏人,但只要是人命,那就必须要救。
“嘭!”
忽然,从屋子里传出东西掉落的动静。
三叔公推门进去一瞧,发现那个昏迷的男人已经直起身子,坐在了床边。
“小伙子,身体不错,这么快就能醒过来,也是你运气好,正巧让娟子给瞧见了。”
“娟子眼神好,要是换做是我一个人的话,那可不一定能发现你。”
齐砚迷迷糊糊从睡梦中惊醒,手边也不知道碰倒了什么东西,他有些吃力地直起身子,就听到前面有个虽然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正在对着自己说话。
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阴暗狭小的屋子里躺了多久,但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死,这种死里逃生的感觉让他刻骨铭心。
“老伯,我这是在哪里?”
三叔公笑呵呵道:“你在我们荡山村,是从上游漂下来的,这个丫头就是娟子,我让她给你熬了鱼汤,趁热喝了吧。”
娟子是个十岁左右的小丫头,张嘴笑着的时候,会露出两颗很可爱的小虎牙。
乡村里的丫头自小就很会操持家务,这个娟子也是如此,没想到小小年纪就十分老成,熬的鱼汤有滋有味。
齐砚也不客气,对他来说能尽快恢复体力至关重要,他还要为王梦龙报仇雪恨,当然也是为了自己和淮西这么多的受苦灾民。
一碗鱼汤下肚,齐砚感觉自己的精神提振了许多,在跟三叔公的攀谈中他才知道,自己从长风渡口一路顺水流来到荡山村,其中要是撞上暗礁巨石,肯定就没命活了。
“对了,你是做什么的,看你这一身穿戴肯定是个有钱家的公子吧?”
三叔公眯起眼睛问道。
齐砚回答说,“我不是什么富家公子,其实我以前也有一间像这样的茅草屋,下雨时漏雨,刮风时漏风,不过夏日炎炎的时候倒是挺凉快的。”
娟子听了顿时笑出了声。
“爷爷,他肯定没有说谎,富家公子怎么会去住茅草屋呢?”
三叔公一边点着头,一边夸娟子聪明。
如果没有切身体验过住茅草屋的滋味,齐砚断然说不出这么有生活的话,所以他肯定是没撒谎的。
随后,当三叔公得知齐砚是个读书人时,他立刻佩服地说:“读书好啊,会读书的人脑子好使,哪像我们这些庄稼汉,干了一辈子也没过上好日子,现在又碰上百年不遇的大旱。”
“唉,我这老头子倒也活够了岁数,就是苦了娟子她们这般大的娃儿,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熬过去。”
齐砚好奇地问:“我在来的路上,看到很多逃荒的灾民,你们怎么不走呢?”
“我爷爷他可厉害着呢,十里八乡就属他最有本事,我们虽然没有粮食吃,但爷爷可以上山猎到獐子、野兔、山鸡......”
没等三叔公回答,娟子就抢着告诉了齐砚,而且她的脸上满是骄傲。
原来三叔公是非常厉害的猎户,没了粮食他可以上山打猎,每次总能带回来不少食物分给大家。
这个村子里的人之所以不离开,也是因为有三叔公主持大局,大家都觉得往远处逃荒,倒不如还是留在这里,熬一熬总会过去。
齐砚跟三叔公聊起淮西这边的灾情,他这才全面的了解到眼前的情况到底有多么严峻,当地的官府粉饰太平,根本就没有将实情上报朝廷。
正当两人在屋子里交谈时,村子里突然传来一阵马嘶声,这非同寻常的动静立刻引起了三叔公的注意。
齐砚心里同样升起不好的预感,因为这年月里,还有马可以骑的就只有官府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