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先生智比孔明
作品:《大明:开局救下朱雄英》 马兴挑了挑眉。
“难道你还想继续效力?”
再待下去,他们这些武将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的可能性很大啊!
“那是自然,吾等誓死效忠陛下,还请先生明言吧!”
对方如此执拗,马兴也只得继续说道。
“那我就同你好好说道吧。”
“你若现在选择荣归,说不定还能够落个好。”
“但你选择留下来,就只剩下一条路能走了。”
朱元璋心中一动。
“什么路?”
“当个纯臣。”
“我一直都是纯臣。”
“这可不一样。”
“纯臣可不是嘴上说说,看的是你实际上干了什么!”
“……”
朱元璋险些被马兴绕晕,气笑道。
“那你说,纯臣还能干些什么?”
马兴清了清嗓子。
“那自然是陛下急什么,你就去解决什么。”
“若仅仅只是嘴上说着效忠,纯臣的门槛也太低了点吧?”
朱元璋抬起眼。
此刻,他觉得眼前青年说的格外有道理。
身为他的纯臣,可不就要急他所急吗?
要全部都是嘴上说说,实际行动一个没有。
那是什么门子的纯臣?
“你继续说。”
朱元璋来了兴致。
“行,你可知陛下现在最头疼什么?”
这个问题朱元璋就很有发言权了。
“那当然是国库内的银子。”
大明刚刚稳定,现在正是缺钱的时候。
各方面都缺钱的很!
马兴笑了。
“钱要怎么弄?搜刮民脂民膏?陛下能乐意吗?”
朱元璋又不说话了。
他要是知道怎么去生钱,又哪里还需要去催着户部想法子?
“其实这事儿简单,你接下来可得听好了。”
“你要是把这事儿给陛下办好了,以后你就有了一块免死金牌,其他事情都影响不到你!”
朱元璋有些好奇了。
到底是什么招数能够让马兴这么激动?
“你说。”
马兴不急不缓的吐出两个字。
“开海!”
朱元璋面色大骇。
“怎可开海?”
马兴抬眼,“怎么就不可了?”
说罢停顿一下,继续道。
“如若开海,大明国内的丝绸瓷器便可源源不断外流,到时候带回来的财富,尽可归于国库!”
朱元璋还觉得不妥。
“可是……”
“可是如今大明分不出人马,去开海,是不是?”
马兴循循善诱。
“你在武官行列之中,若是身居高位,便可依靠出海,打消陛下猜疑,你若身居地位,也能依靠出海,成就万世功名!”
到这里,朱元璋心里已经开始摇摆了。
马兴是站在他的位置上去考虑的。
可对于他来说。
不就更好选择了吗?
大明缺人马吗?
缺!
但又不缺!
为何?
如今的朝廷之中,用谁不用谁,都不能像初年那边随意裁夺。
他身为陛下,就得照顾着底下这些人的情况。
可实际上,他也怕武将功高震主。
也怕武将后继无人。
但要是按照马兴指的这条路。
他大可以将位高的大臣派出去,这是怀柔政策。
也可以将位低的大臣派出去,这是拉拢政策。
可进又可退。
的确是良策。
朱元璋心中再一次可惜马兴这样的人才居然不入仕。
结果下一秒马兴说的话就让他愣住了。
“可那是站在你的视角上去看待的。”
“若是站在陛下的视角上,开海的好处可比这大多了!”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
还能有什么好处?
“你可知西洋已经研发出来了火器?”
这一点朱元璋是知晓的。
但那跟开海有什么关系?
马兴嘿嘿一笑。
“西洋有火器,动可轻易伤千万人。”
“若是我们能够通过开海,将火器的制造术学回来,再辅以增进,又何惧外敌?”
朱元璋浑身一震!
他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果真就跟马兴说的一样。
要是站在他的角度上。
光是武器这一点,就足够吸引人了!
又哪里还想得起来什么用臣之道?
而马兴还在侃侃而谈。
“我同你说过,货币政策用的好了,可兵不血刃。”
“你想想,开海之后,我们的货币政策推行出去,用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作刃,不比用将士们的性命去填好多了?”
“到了那时,万国朝拜,大明便是下一个大唐盛世,甚至远甚于此!”
朱元璋激动的脸都红了!
“好哇!”
“果真是好计谋!”
马兴拍了拍朱元璋的肩膀。
“经济贸易这个东西,玩起来可比真刀真枪狠多了。”
“多学学吧。”
“战争的方式,可不是只有一种的。”
朱元璋严重划过几分深思,转而重重的点了点头。
就像马兴说的那般。
自己是得好好学!
“开海不是一日之计,我贸然提出,恐怕不好推行。”
“先生可有详细说法?”
朱元璋主动发问,马兴干脆敞开了怀。
“想开海,那就绕不开水师的培养。”
“水师乃官运,却可填民营,此乃官民合作。”
“到时候船只上配上碗口炮,一路横扫出去,便无所惧也。”
朱元璋在脑子里想了一下,点了点头。
办法可行!
“那民营又是什么?”
“水师为辅,民营货物为主。”
“而且这民营货物的选择,也能作些文章……”
此刻马兴说起方案来,眼睛都是发亮的。
朱元璋吞了一下口水。
“怎么作文章?”
“国中瓷器多吗?”
“多!”
“丝绸多吗?”
“……也多。”
“那茶叶呢?”
“自然多的很!”
“这么多数量,你想怎么选?”
“交给户部去选?”
“错!”
“当然要由陛下亲点!”
“为何?户部不也是代表的陛下?”
马兴无奈的看了他一眼。
这人怎么就不开窍呢?
“户部如何能够代表陛下?这两者之间可是差着天堑!”
“若是户部选的,那些商户如何能有积极性?”
“可要是说陛下亲点的,你说他们会不会更加狂热?”
士农工商。
到了大明,这个阶级只会更加严苛。
商户手中空有银钱,缺的是什么?
是名声!
一个陛下亲点,便能让商户挺直了腰板。
届时他们自然会为了这个虚名而争夺的头破血流。
到了这个阶段,商户手里的钱,不也就先一步落入国库手里了?
朱元璋明白了。
“先生智比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