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南华经?这是什么鬼?

作品:《开局地狱模式,还好公主够软

    “准你,继续说下去。”


    皇帝赵恒的话音很轻,落在大殿里,却比任何一道惊雷都重。


    满朝文武晕头转向。


    陛下……没有斥责李贤川的胡言乱语。


    反而,让他继续?


    剧本不对。


    此刻,龙椅上那位九五之尊,不该是龙颜大怒,将这根搅屎棍拖出去重打八十,再下旨严惩夏王,以儆效尤吗?


    怎么……还让他说上了?


    最先弹劾夏王的老御史,还有跟着他义愤填膺的几个言官,此刻都像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们面面相觑,从彼此眼中只看到了四个字。


    水,太深了。


    李贤川垂在身侧的手,指节微微松开。


    他要的,就是这个舞台。


    一个能让他把这池水,搅得更浑的舞台。


    “谢陛下!”


    李贤川对着龙椅,又是一个九十度的大鞠躬,姿态恭敬到了极点,仿佛刚才那个口出狂言的人不是他。


    他直起身,声音再次响彻大殿。


    “陛下,臣以为,夏王殿下,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轰!”


    这句话,像一桶火油,浇进了本就炸开的油锅里。


    金銮殿,彻底沸腾了。


    无过?还有功?


    杀了那么多人,你管这叫有功?


    这李贤川的脑子,是被秋猎的马给踢了?


    “肃静!”


    大太监王德扯着嗓子尖啸,可他自己那双眯缝眼里,也全是压不住的惊骇。


    他伺候陛下半辈子,什么风浪没见过?


    可今天这场面,闻所未闻。


    “李贤川!”


    为首的张御史气得浑身都在发抖。


    他伸出手指,几乎要戳到李贤川的脸上。


    “你……你这个……佞臣!”


    “为了包庇宗室,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你到了如此地步!”


    老御史的声音里带上了哭腔。


    “那些死去的勋贵子弟,难道就白死了吗?!”


    “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冤屈,你就视而不见吗?!”


    “你……你简直,丧心病狂!”


    他骂得声泪俱下,唾沫横飞。


    不少文官跟着露出悲愤之色,望向李贤川的眼神,像在看一个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


    李贤川静静地等他说完。


    然后,他才慢悠悠地转过身。


    他脸上没有半点被辱骂的恼怒,反而像是看着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带着一种奇异的怜悯。


    “张大人,莫激动。”


    他从袖中掏出一块手帕,向前递了递。


    “来,擦擦汗。”


    张御史看着那块绣着鸳鸯戏水的手帕,眼前一黑,一口气没上来,险些当场厥过去。


    “你……你……”


    李贤川若无其事地收回手帕,揣进怀里。


    他用一种“我完全理解你”的语气开口。


    “张大人,我知道您心系国法,为国为民。”


    “但是,您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老御史下意识地问:“什么问题?”


    “您眼中的‘法’,和陛下眼中的‘法’,它……一样吗?”


    李贤川的声音不高。


    却像一记重锤,砸在殿中每一个人的心口上。


    张御史愣住了。


    “你……你这是何意?”


    “臣斗胆,请问张大人。”


    李贤川忽然换了个话题。


    “可曾读过,先秦古籍,《南华经》?”


    《南华经》?


    庄子?


    张御史虽主修儒学,但身为当世大儒,诸子百家自然通读。


    他梗着脖子。


    “老夫自然读过!你问这个做什么?”


    “那大人可知,《南华经》中,有一篇失传已久的篇章,名为,《帝王策》?”


    《帝王策》?


    张御史的脑子,停转了。


    他穷尽毕生所学,在记忆的书海里疯狂搜刮。


    没有。


    别说《帝王策》,他连一个字都没听说过!


    不只是他。


    整个金銮殿,那些以博学自诩的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此刻全都眉头紧锁。


    有人在捋胡须。


    有人在看同僚。


    有人低头,仿佛在鞋面上就能找出答案。


    没有。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茫然。


    李贤川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脸上浮现出一丝“果然如此”的,高深莫测。


    “看来,众位大人,都未曾听闻。”


    “也难怪。此篇乃是孤本,秘不示人。臣也是机缘巧合,从一本上古残卷中,得窥一二。”


    这番话半真半假,瞬间给这本不存在的《帝王策》,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尊贵的光环。


    不是你们孤陋寡闻。


    是这东西,太高端。


    就连龙椅上的赵恒,一直靠着椅背的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微微坐直了些。


    《南华经·帝王策》?


    他这个皇帝,都没听说过。


    “忠勇伯,”赵恒开口,第一次,他的声音里那股虚弱的腔调淡了许多,“那这《帝王策》中,都说了些什么?”


    李贤川心中一定。


    他再次躬身。


    “回陛下。”


    “《帝王策》有云:”


    他清了清嗓子,整个大殿的呼吸仿佛都随之停滞。


    接着,他用一种空远而沉肃的语调,缓缓念道:


    “罪失其度,罚则生乱。”


    “功未及赏,赏则生怨。”


    “故圣人治世,不拘于末,而执其本。”


    “察其行,非察其迹;量其损,非量其罪。”


    短短四句,三十二个字。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无形的刻刀,深深凿进金銮殿上每一个人的脑子里。


    所有人都被这几句话里那种离经叛道、却又仿佛直指权力核心的帝王之术,震得头皮发麻。


    罪失其度,罚则生乱?


    功未及赏,赏则生怨?


    这是何等的歪理邪说!


    这是对煌煌国法,最彻底的践踏!


    可……


    可为何仔细品味,又觉得……它说的是对的?


    尤其是最后那句,“察其行,非察其迹;量其损,非量其罪。”


    判断一件事,不看它表面的痕迹,而看它行为的本质。


    衡量一种罪,不看它触犯的法条,而看它造成的实际损失。


    这……


    这是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时间,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三十二个字带来的巨大冲击中,无法自拔。


    “李贤川!”


    还是张御史,第一个从那片思想的废墟中,挣扎着爬了起来。


    他的脸色,已经不是涨红,而是惨白。


    “你……你这……是妖言惑众!”


    他的声音都在发抖,指着李贤川的手,也抖得不成样子。


    “你这是在,动摇我大魏的,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