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坑钱家一笔
作品:《古代狩猎,养活绝美姐妹花!》 马钢回到县衙时,天色已经擦黑。
径直进了夏楚的书房,脸上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
马钢将怀里揣着的一个小本子递了过去。
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地记录着一些关键词。
“那钱员外喝了两杯黄汤,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生怕我们不知道他多牛逼,把怎么花钱打点、怎么威逼利诱封锁渡口的事,嘚瑟得一清二楚!”
夏楚接过本子,扫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
这些东西,还用不上,但必须捏在手里。
他看向门外。
“王主簿!”
候在门外的王主簿立刻小跑着进来,躬身行礼。
“大人,有何吩咐?”
“立刻重写一份公仓收粮的告示。”
夏楚将那本子随手放到一边,语气平淡。
“大人,今日不是刚张贴过……”
“改。将公仓收粮价,从每石五钱,提到五钱五分。”
每石五钱已经是市价的一倍有余了!再提?县衙的银子……顶得住吗?
夏楚仿佛没看到他的表情,继续说道。
“告示上要写明,因接到州府急信,有大粮商急需调粮,特此加价。收粮期限,延长十日,不设上限,有多少,收多少。”
“另外,明早开始,让义勇营的人,都去乡下,帮着农户们把粮食运到公仓来。记住,动静要大,声势要足!”
这……这是要干什么?
要把整个清凉县的粮都买下来吗?
可他看着夏楚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把所有的疑问都咽了回去。
“是!下官……下官这就去办!”
……
新告示连夜贴满了清凉县的大街小巷。
第二天一早,整个县城都炸了!
“啥玩意儿?五钱五分?一石?我没看错吧!”
刚进城的农户使劲揉了揉眼睛,凑到告示前,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天杀的!公家这是发善心了?”
“你懂个屁!告示上写了,是州府的大老板要粮,给的价高!”
“管他谁要!给钱就行啊!走走走,赶紧回家拉粮食!去晚了,公仓不要了咋办!”
人群瞬间沸腾,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涌去,自己家。
拉粮!卖粮!
之前还因为粮食运不出去而愁眉苦脸的农户们。
此刻脸上笑开了花,感觉天降横财,走路都带风。
这消息,也传进了钱府。
“老爷!不好了!不好了!”
管家连滚带爬地冲进钱员外的书房,脸色煞白。
钱员外正品着新茶,闻言手一抖。
心爱的茶盏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揪住管家的衣领。
“慌什么!天塌下来了?”
“县……县衙!县衙又贴告示了!收粮价,提到五钱五分了!”
“什么?!”
钱员外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没站稳。
五钱五分?
那个姓夏的疯了?!他哪来那么多钱?
昨天还在嘲笑那些泥腿子只能把粮食低价卖给他,人家直接来了个王炸!
“老爷,现在……现在那些农户都疯了,推着车拉着牛,全往公仓送粮去了!咱们的人在村里,一粒米都收不到了啊!”
钱员外脸色铁青,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像一头被困住的野兽。
绝对不行!
为了囤粮,已经把大半个身家都砸进去了,现在收手,血本无归!
猛地停下脚步,眼中布满血丝,透着一股疯狂。
“去!告诉我们的人!”
“给老子收!不管价钱!”
“县衙五钱五分,我们就出六钱!我就不信,还有人跟钱过不去!”
“老爷,六钱……咱们的本钱可就太高了啊!”
“高个屁!”
“有那几个外地肥羊兜底,怕什么!他们可是说了,有多少要多少!这波必须血赚!”
“快去!把所有能调动的银子都给我调动起来!把那些泥腿子手里的粮食,一粒不剩地给老子收过来!”
……
钱府乱成一锅粥的时候,马钢带着两个兄弟,又一次登门了。
这次,他们脸上的“焦急”更甚。
“钱员外!我的钱大善人!我们的货,您备得怎么样了?”
马钢一进门,就咋咋呼呼地嚷嚷起来。
钱员外正愁收不到粮,见到他们,像是见到了救星,强撑着笑脸迎上去。
“几位客商,别急,别急!正在收,正在收呢!”
“只要您能在五天内,凑够五千石粮食,我们兄弟做主了,按每石一两五收!有多少,要多少!”
一两五,晃得钱员外眼睛都直了。
这哪里是肥羊?
这简直是送财童子啊!
“好!好!几位客商爽快!”
“你们放心!别说五千石,一万石老夫也给你们凑出来!”
钱员外彻底疯了。
不仅把库房里所有的现银都拿了出来,还红着眼让管家拿着房契地契,去州府找专放高利贷的黑心张,借了五千两的“驴打滚”。
月息八分!
拿到钱的钱员外,仿佛打了鸡血,指挥着家丁、长工,像蝗虫一样扑向了清凉县的各个村落。
“收!给我收!”
“不管好坏!不管是新粮还是陈粮,只要是粮食,都给老子收回来!”
“价钱不是问题!比公仓高!永远比他们高五分!”
……
清凉县的乡间小道上,出现了一道奇景。
是钱府的家丁,挥舞着银子,高价收粮。
另一边,是义勇营的士兵,喊着号子,帮着农户们把一车车的粮食,运往县城的公仓。
整个清凉县,都陷入了一种狂热的“卖粮”氛围中。
农户们乐疯了,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种好事,两边都在抢着要他们的粮食。
价格一天一个样,蹭蹭往上涨。
县衙里,夏楚看着小吏报上来的账目,神情淡然。
公仓的粮食,确实在增加,但远没有外面看起来那么夸张。
大部分农户,都被钱员外的高价吸引走了。
义勇营营造出的“繁忙”假象,不过是做给钱员外的探子看的。
夏楚放下账本,看向一旁侍立的小李。
小李是县里最大纸行的少东家,为人机敏,和州府的商路很熟。
“很好。”
他递过去一张纸条。
“你立刻带上这三千两银子,去一趟州府,找到最大的粮商‘德盛祥’的周掌柜。”
小李接过纸条,有些疑惑。
夏楚继续道。
“你就说,清凉纸行愿意拿未来三年的清凉纸产量做抵押,先从他那里,‘借’三千石粮食。”
“记住,不要走官道,分批次,走水路,把粮食悄悄运到渡口上游的芦苇荡里藏好,等我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