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运筹帷幄
作品:《重生1996:我只想暴富》 李青山没留意她的心思。
他的目光扫过店里。
胡小宝穿梭在后厨和前厅,嗓门大,动作快,确实得力。
但姜彦州和那三个小弟就有点碍眼了。
彭飞靠着墙根跟人闲侃,赵猛无所事事地晃悠,金刚则沉默地站在角落,
只有姜彦州试图帮忙搬点东西,却显得笨手笨脚,不得要领。
店里人多,但效率低下。
李青山眯了眯眼,心里瞬间有了盘算。
他拍拍手,把几人召集到后院。
寒风嗖嗖,几人缩着脖子,看着李青山。
“小宝,”李青山先点胡小宝,“从今天起,你是副店长。
后厨门市,物料人手,你多盯着点,出了岔子我找你。”
胡小宝胸脯一挺,脸上放光,混子头那点管人的天赋瞬间被激活了。
接着,他看向那三个小弟。
“彭飞,”李青山点他,“嘴皮子利索是好事,别浪费。
去前柜台,跟着映心姐学,客人来了怎么招呼,怎么介绍,怎么让人买得高兴,学不会我让小宝练你。”
彭飞一愣,随即嬉皮笑脸地应了:
“好嘞哥!保准哄得大娘大婶们开开心心!”
“赵猛,”李青山看向块头最大的那个,“后院那堆煤,今天归你搬。
完了把所有的大锅刷出来,准备焯水的生肉、下水也归你清洗。
活脏点累点,干好了,晚上肉管够。”
赵猛瓮声瓮气地“嗯”了一声,搓搓手,倒是没啥怨言,有力气使就行。
最后是金刚。
李青山瞥了他一眼,听说这闷葫芦以前考过二级厨师证,却不知怎么混成了这样。
他不多言,抄起案板上油亮的卤猪头肉,连同一把厚重的专业切肉刀递过去:
“露一手。切片,每份半斤,误差别超一钱。”
金刚沉默接刀,就在指尖触到刀柄的瞬间,慵懒的身形陡然绷直,眼神如刀锋出鞘般锐利起来。
只见他手起刀落,寒光连闪,肉片薄如蝉翼齐整飞出,在秤盘上垒得分毫不差,秤针稳稳钉在半斤刻度。
李青山一拍案板:
“就这个!切配、过秤、装盒都归你。这活儿,配得上你的证。”
金刚脸上仍没什么表情,只从鼻腔里沉沉“嗯”了一声。
可他握刀的右手五指依次收紧,骨节爆出噼啪轻响,一股久违的热流从掌心直冲肩胛——
这路,他走岔过,如今总算绕回来了。
最后,他看向姜彦州。
姜彦州有点别扭地站着,等着安排。
“彦州,你跟我来。”
李青山没给他派店里的杂活。
两人走到稍远一点的僻静处。
“高二辍学,可惜了。”
李青山开门见山,“脑子不笨,别自己荒废了。店里这些零碎活不适合你。”
姜彦州抬头看他,有些意外。
“你这小子,能说会道,可惜以前没地儿用。现在不一样了。
外头生意全靠嘴,我给你机会,你就得撑起来。
记住,你不是给我打杂的,你是出去抬头见人的。”
姜彦州怔了怔,呼吸渐渐急促起来。
他活了十八年,第一次有人把他当一个能成事的人看。
“哥,我……”
他声音有些发颤,想说感谢,却卡在喉咙里。
李青山看着他,语气平淡,却像一记重锤:
“别让我失望。更别让你爹妈觉得,你只会惹事。
姜彦州眼圈泛红,却硬扯着嘴角笑:
“青山哥,你放心,我一定行!”
人员各就各位,效果立竿见影。
胡小宝拿着鸡毛当令箭,吆喝指挥,颇有章法;
彭飞在前台嘴甜得能招蜂引蝶;
赵猛在后院吭哧吭哧干活,热火朝天;
金刚的案板前几乎成了表演,刀光闪烁,分量精准;
姜彦州则骑着那辆扎眼的本田王125,开始往外跑。
他的背影已然不再是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而像是第一次摸到命运方向盘的少年。
陈厚朴老师傅的压力减轻不少,只是要把控最关键的火候和调味,仍然离不开灶台。
肖映心的电话开始越来越多,她拿着笔记簿,认真又紧张地应对着。
虽然人员各就各位,效率大增,但架不住生意实在太火,连续几天的高强度运作下来,让他清晰看到了手工坊的极限。
陈厚朴师傅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胡小宝嗓子喊哑了,就连最能扛的赵猛,搬煤的手都在打颤。
效率,必须提升效率。
夜深人静,店里只剩下他一人。
昏黄的灯泡下,李青山铺开草纸,铅笔在指尖飞快转动。
他画的不是卤肉秘方,而是流程图。
“原料预处理区”“标准化投料点”“恒温卤制区”“冷却分装线”……
一个个框线在纸上清晰起来。
现代食品工业管理的知识在他脑中奔腾,与九十年代的现实条件疯狂碰撞、适配。
“大锅灶不行,必须定制……多层蒸柜那样的?能同时卤制不同品类,省火省地……”
“调料必须预配成标准包,按重量分好,不能全靠师父的手感和经验……”
“温度!关键是控温!得弄几个长柄温度计,每个锅都得插上,设定好最佳沸腾区间,不用人死死盯着火……”
“流程拆解,每个人只干一环,洗的只管洗,切的只管切,投料的只管投料,
像正规工厂里那样,各管一道工序,衔接起来效率肯定能翻倍。”
他心头快速盘算:
定制设备要一笔钱,但能把师父和几个主力从体力活里解放出来,专注技术环节,还能大幅扩产。
眼下生意这么好,这笔投入,估计最多三个月就能回本,划算。
他的笔尖越来越快,眼神发亮。
他要做的,就是把现在这种依赖老师傅个人经验和全员苦力的“江湖作坊”,改造成一套哪怕生手也能快速上手的“傻瓜式”操作流程。
但这需要空间,需要更大的场地。
后院里这几个临时砌的灶眼,挤得转个身都难,根本施展不开。
“得找地方……就近,必须就近。”
他喃喃自语,运输成本和效率是关键,原料和成品来回折腾,时间人力都浪费。
图纸初步定下,但场地成了卡在喉咙里的鱼刺。
他抽空把家附近犄角旮旯都转遍了,不是地方太小,就是租金太高,合适的场地就像故意跟他捉迷藏,死活找不到。
转眼,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
冰雕展的宣传效果彻底爆发,加上人们开始集中采购年货,
天还没亮透,“青山卤味”门口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
呵出的白气与锅灶蒸腾的热浪交织在一起,比往常何止热闹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