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白安村

作品:《穿越五零之静识岁月

    一行人正谈天说地,话题却像脱缰的野马一般,不知不觉间又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叶静识见话题终于不再围绕着自己打转,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然而,还未等她完全放松下来,田婶的声音便如洪钟一般在耳边响起,开始滔滔不绝地炫耀起她昔日的辉煌成就来。


    田婶做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讲究实事求是,绝对不会对男女双方进行过度的美化。


    也正因如此,她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才仅仅促成了寥寥数对姻缘。


    尽管成功率如此之低,田婶却并未轻言放弃。


    相反,只要一遇到条件稍好的对象,她那颗媒婆的心就会蠢蠢欲动。


    这不,田婶刚刚才炫耀完自己促成的那几对佳偶,转眼间就又将目光投向了叶静识,迫不及待地拉住她,开始眉飞色舞地分析起自己手头现有的那些所谓的“好资源”来。


    面对田婶如此高涨的热情,叶静识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不过,经过这半个月的相处,她对于田婶的这种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


    毕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可没少听田婶给自己介绍那些所谓的“好小伙”呢。


    田婶越说越兴奋,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所认识的那些好男儿们。


    她不仅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还讲述了一些关于他们的趣闻轶事,让在场的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众人也都被田婶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到这场八卦盛宴中来。


    他们或点头附和,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补充一些田婶遗漏的细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就这样,大家一边走着,一边愉快地聊着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原本有些沉闷的气氛,因为田婶的讲述和众人的参与,变得异常活跃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牛车终于抵达了此次的目的地——白安村。


    白安村不仅种植茶树,而且农田众多,再加上与镇上距离较近,所以在这附近,白安村的条件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了。


    他们这一路所乘坐的牛车,同样也是来自白安村的。


    这不,牛车一路晃晃悠悠,直接将他们送到了白安村里。


    刚一下牛车,苏婶子便如同回到自己家一般,轻车熟路地领着几人,径直走到了村子里一座条件颇为不错的砖瓦房前。


    到了地方后,苏婶子站在院门外,对着院子里高声呼喊起来。


    没过多久,院子里就传来了回应声。


    紧接着,只听得“嘎吱”一声,院门被缓缓打开,一个身材略微发福的人出现在了门口。


    一进入村子,叶静识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好奇地四处打量起来。


    她发现这个村子的条件确实相当不错,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居然能看到两三座砖瓦房,这可真是不多见。


    而且,一眼望去,不远处的小土坡上,种满了茶树,绿油油的一片,看上去生机勃勃。


    此时,还有不少人正在茶树间忙碌着,或除草,或浇水,一片繁忙的景象。


    苏婶这一次带他们来的地方,正是白安村的村长家。


    这座房子虽然比不上城里的高楼大厦,但在村子里也算得上是宽敞明亮了。


    村长家姓白,他家有个小儿子在镇上的粮站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他结识了不少镇上的人。


    时间一长,关系自然也就熟络起来了。


    自从和镇上的人关系好了之后,白村长就没少以探亲的名义,跟镇子上的同事们交换一些东西。


    毕竟,城里户口每个月都有各种票据可领,而这些票据在乡下却是稀缺货。


    乡下一年到头分到的票就只有那么一点,而且乡下的人口普遍较多,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这些票据。


    为了能换到更多的票据,村民们就会拿出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去跟人交换。


    这种交换方式在村子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大家都习以为常。


    这不,这一次苏婶带着人上门,白村长的媳妇应该是提前收到了消息,所以早早地就带着她的三个儿媳妇在家里等着。


    当她们看到苏婶一行人到来时,都热情地迎了上去,脸上洋溢着笑容。


    叶静识因为是第一次来这里,所以和白村长一家并不认识。


    她只能静静地站在苏婶身后,看着他们相互寒暄、交谈。


    不过,大家都知道时间宝贵,所以并没有过多地客套,很快就进入了正题——商量着如何交换粮食。


    “我家小陈前几天就跟我打过招呼了,说你们可能会来换些东西。你们想换啥呀?是蔬菜呢,还是粮食呢?要是换的多的话,我再去问问其他亲戚,肯定能给你们把东西都换齐了!”


    白村长的媳妇快人快语,说话毫不拖泥带水,也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客套,直截了当地进入了主题。


    苏婶几人对她的性格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简单聊了几句后,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她们想要交换的物品来。


    “我家今年可真是得换不少粮食呢!”


    苏婶首先开口说道,“这不,上个月家里儿媳妇给添了个大胖小子,可把我们一家人高兴坏啦!


    不过呢,家里那三个大老爷们儿,饭量可真是不小,再加上那几个小娃娃,也都到了能吃的时候,这粮食啊,消耗得可快了!”


    说到这里,苏婶忍不住叹了口气,接着说道:


    “安妹子,你是不知道啊,那半大小子,真是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次看到他吃那么多饭,我这心里啊,都可心疼粮食了!”


    苏婶一提到这个话题,脸上的肌肉就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仿佛那是她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一般。


    其他婶子们听到这里,也都像是被戳中了痛处一样,纷纷疯狂地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在这个年代,每个家庭都以新添男丁为荣,毕竟男孩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家族延续的重要支柱。


    然而,这些婶子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个时代的半大小伙子们实在是太能吃了!


    他们的饭量之大,简直可以和成年壮丁相媲美。


    每个月发放的口粮票本来就有限,而这些半大小子们的食量却远远超出了预算。


    更糟糕的是,他们每个月所得到的口粮票只有成年男子的一半,这无疑让家庭的粮食供应变得更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