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口粮票
作品:《穿越五零之静识岁月》 清晨的古茶镇街道上,一片静谧,比昨天下午更显冷清。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中国夜晚上的微风洗礼,掉了不少落叶铺在上面。
叶静识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一不小心滑倒。
早晨的空气微微泛凉,却也格外清新,仿佛被洗涤过一般。
那股清新的气息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灰的味道,让人感到一种质朴的自然之美。
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个零星的身影匆匆而过。
街边的国营饭店还紧闭着大门,尚未开始营业。
只有几个挑着担子的小贩,在角落里生起了小火炉,准备售卖早点。
油条、大饼的香气,在这清冷的空气中若有若无地飘散着,引得叶静识的肚子不禁咕咕叫了起来。
叶静识尽量避开有落叶和露珠的地方,紧贴着墙根缓缓前行。
她的脚步轻盈而谨慎,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
好在住的地方离街道办并不远,叶静识没走多久就到了。
当她再次踏入那个带有一点旧时代气息的小院时,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廊下生小煤球炉子的扫地张大爷。
张大爷弓着腰,正往炉子里添煤,炉口冒出的青烟呛得他直咳嗽。
叶静识见状,连忙快步走过去,笑着跟张大爷打招呼:“张大爷,早上好啊!”
张大爷听到声音,抬起头来,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哟,小叶来啦?房子都收拾好了吗?”
“都收拾好了,谢谢张大爷关心。”
叶静识回答道,“说起来,还得谢谢您呢!”
“嗨,邻里邻居的,有啥好谢的。”
张大爷摆了摆手,“对了,王主任在里头呢,你快进去吧,外面凉!”说着,他指了指正屋。
叶静识向张大爷道了谢,然后背着背篓走进了办公室。
一进门,她就看到王主任正坐在办公桌后,聚精会神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册子。
王主任还是穿着那身灰色的列宁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神情严肃,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王主任。” 叶静识小声唤道。
王主任抬起头,见到来人是叶静识笑容也真切了许多。“这个时候过来了?是户口的事?”
“嗯…”
叶静识点点头,从贴身口袋里拿出那张宝贵的户口页,双手递过去。
“派出所让我来登记一下。”
王主任听到这点点头,接过户口页,打开了桌上的户籍登记册,找到之前叶静识签名按手印的那一页。
她拿起蘸水钢笔,在墨水瓶里蘸了蘸,对照着户口页,在登记册上叶静识的名字后面,工整地写下“已落户,东街胡同XX号(原刘氏宅)”,并标注了日期。
“好了。”
王主任放下笔,将户口页还给叶静识,“户口就算正式落回来了。你是城镇户口,按人头,这个月的票证……”
说着她就拉开抽屉,拿出一小叠花花绿绿的票据,数了数,和一个小本子推过来。
叶静识的目光缓缓落在桌子上那一堆花花绿绿的票据上,它们仿佛是被岁月遗忘的遗物,静静地躺在那里。
她的视线在这些票据上游移,最后停留在一旁的小本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小本子,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票据的数量和用途。
叶静识仔细地数了数,发现这里面竟然有两张 5 斤的粗粮票、两张 1 斤的细粮票、一张 5 尺的棉布票、一张 1 斤的肉票、一张半斤的油票、一张 1 斤的盐票、一张 2 两的糖票,还有 5 张零散的豆腐票和 2 张酱油醋票。
这些票据,对于叶静识来说,不仅仅是一些纸,它们代表着每个月的口粮,是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这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票据,它们是生活的通行证,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货币。
然而,要想真正获得这些生活必需品,光有票据还远远不够。
街道办发放的只是票而已,要想买到东西,还得用钱购买才行。
毕竟,没有钱,就算有票也无济于事,那些东西依然遥不可及。
“粮票去粮店买粮食,布票去供销社扯布,副食品票去副食品商店或者合作社。都拿好,别丢了。丢了不补。”
王主任一脸严肃地交代着,他的语气公事公办,没有丝毫的人情味。
叶静识连忙点头,应道:“嗯,我知道了,谢谢王主任!”
她的声音有些低沉,似乎对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叶静识小心翼翼地将票据一张张整理好,然后轻轻地放入本子的内袋页中,仿佛这些票据是无比珍贵的宝物一般。
她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后,才缓缓合上本子,将其收入挎包。
这些票据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叶静识来说却意义非凡。
它们代表着她的生活来源,虽然看似微薄,但却足够让她在表面上过上相对不错的日子。
完成了票据的收纳,叶静识转身离开了街道办。
她的下一个目的地是粮店和供销社,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
前几天,叶静识已经多次光顾过这里,所以对周边的环境非常熟悉。
她脚步轻快地穿过街道,径直朝着中心相对热闹一些的区域走去。
古茶镇规模不大,所谓的商业区也仅仅是由两条交叉的、稍宽一点的街道组成。
街道两旁分布着各式各样的低矮店铺,其中包括国营粮店、供销合作社、副食品商店、国营饭店、理发店、裁缝铺,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新华书店。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竟然连邮局都没有。
与临江市的繁华景象相比,古茶镇的门面显得有些破旧和黯淡。
大多数店铺的外观都显得有些陈旧,墙壁上的油漆剥落,门窗也显得有些灰蒙蒙的,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