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苏同志竟然是绊脚石?

作品:《四合院:从牛奶工开始

    1956年4月7日,星期六。


    丙申年,壬辰月,甲辰日,五行覆灯火,胎神门鸡栖,宜出行、装修、晾晒、教牛马。


    苏南星今日陪2组值早班,上午9点40到11点40给3组成员及组长刘晓莉培训奶检相关知识,当得上一句:教牛马。


    中午调休回家,晾晒被褥。


    四月份的京城昼夜温差大,早晨10度不到,昨晚更是低到4℃,而晌午这会儿,19℃,直逼20℃了。


    恰好是晾晒被褥的好时候。


    四合院前院到处都扯上了临时晾衣绳。


    因为家家户户都在晾晒被褥,以及……洗衣服。


    水龙头接水都得排队。


    “小苏,你这是蓄了套新被褥啊?”


    “是啊刘婶儿,之前的被芯都坨了,不重弹没法盖了啊。”


    “嗐,要说你们年轻人啊就是讲究,我们家那两床也一样,不过我肯定等天暖了再重新蓄,回头天再凉不就又是新被子啊?”


    “当提前享受了呗。”


    苏南星将被褥搭在晾衣绳上,拿鸡毛掸子抽打。


    一来是将棉花抽打开,延缓棉絮结块、坨成团的周期。


    二来呢,棉花纤维里总有透过棉布渗出来的细小绒毛,还有尘螨等问题,抽打晾晒能有效避免。


    “你下午又不用上班了?”


    刘婶儿排队接水中,语带羡慕地隔老远跟月亮门内的苏南星聊天。


    “今天值早班,下午调休。”


    “唉,也是,两三点就得起,下午可不得提前歇息歇息啊。”


    刘婶儿摇头,又跟水龙头接水的三大妈杨瑞华搭话:“还是你家老阎工作好,这会儿也快回来了吧?”


    1953年开始,因为教育资源匮乏,需要通过轮流上课来分配,京城市采取小学二部制,初中部分二部制教育制度。


    阎埠贵就职的红星小学便是如此,他身兼两职,教一二年级的语文和算学,因为排班和计课,每周有三天下午都能空闲。


    “好啥呀,今天得晚回来些,解放要择校,他爸陪着去了。”


    三大妈杨瑞华嘴里吐槽,但语气里满是骄傲。


    他家过日子节俭,但阎埠贵薪资不低,六类地区和阎老师资历摆着呢,一个月40多块眼瞅着要往50+奔了。


    她自己又是居委会的临时工,每月也有22块钱拿。


    孩子们求学争气,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要择校了呀?打算选哪家?”


    刘婶儿立马感兴趣起来。


    今年下半年当家的有望涨工资,她家俩孩子肯定也得择校,现在待的家庭自学小组实在不咋滴,别看是学校组织的,孩子们凑一块除了玩还是玩。


    ‘择校’不是选择名校,而是选择校外活动站。


    京城当下有86处儿童活动站,东城和西城最多,多是为半日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年龄小、自制力差的小学生准备的。


    给他们提供活动场所,用于学习文化知识,避免天天大街上追打玩闹,也能避免交通安全事故频发。


    “估计最后还得去图书馆那边,北新桥人挺多,不知道还报不报得上。”


    “板厂胡同那家不去瞧瞧?”


    “整天扯着嗓子干嚎有啥用啊,说破了天,还得让孩子学文化……”


    三大妈杨瑞华说的义正言辞,刘婶儿听得连连点头,显然也打心里认同认可这个观点。


    月亮门里苏南星听着好笑,但面上没有表露。


    板厂胡同?


    北边不就是东棉花胡同的京城戏剧学院?


    有这得天独厚的机会,竟然还避之不及,咋说呢?


    狗熊掰棒子?


    丢了西瓜捡芝麻?


    勤俭持家确实可以过日子,但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打小培养,说不准以后也能大把大把地赚钞票呢。


    开源总是比截流更有概率一夜暴富。


    “咦,小苏你今年21还是22啦?该娶媳妇了吧?”


    前院俩婶子聊得兴起,从孩子择校到养孩子不易,不远处饮马梳鬃的李大爷也时不时搭上一句。


    说着说着,一不小心又绕回到苏南星身上来了。


    “不着急呢。”


    苏南星偷摸成了七级奶检技术员,连第一次高薪饷银还没拿到呢,哪顾得上找媳妇。


    而且真正漂亮的,能被苏南星看上眼的,不是边界感不太重,就是实在惹不起,还有……


    苏南星记忆突然蹦出来一个别墅小院,松柏下用满天星紫檀木棍戳砖缝的小丫头片子。


    嗯,如果不干涉,人家还真的能长成个女骗子。


    “咋能不着急,我这不来了嘛。”


    垂花门附近有一道喜庆的爽朗笑声顺着话赶话就挤了进来。


    “吆,张姐呀,你咋来我们院了呢。”


    “这不是来帮你们院的单身小伙子们解决问题嘛。”


    “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呢,喏,我们前院的刚好在家……”


    南锣鼓巷95号,前院苏南星,中院何雨柱,后院许大茂。


    张大妈心里的谱稳着呢。


    厨子何雨柱性格不咋滴,说话冷不丁就呛得人不舒服,但人性不孬,都怪前些年不着调的爹抛儿弃女闹的。


    虽然有个拖油瓶妹妹,家里还没老人照看,但胜在他是轧钢厂的厨师,据说周一考核过了,马上就要当正式厨师……


    一下子变得抢手起来。


    这次她首先要拿下的就是他。


    后院许大茂条件也不错,甚至更好。


    爹妈健在,妹妹不用他管,后院两间房,轧钢厂宣传科专门派到街道放映组学习放映工作,还去南京参加了培训班。


    这绝对是重点培养的轧钢厂自己的放映员啊。


    八大员之一,比同院的厨师何雨柱条件更好。


    至于最后前院的苏南星……


    张大妈脸蛋子抖了抖。


    她情报信息还没更新,街道办、居委会都忙啊,哪顾得上及时更新一个普普通通的辖区成员信息呢?


    张大妈掌握的苏南星资料:


    出身不算好。


    虽然父辈是家奴,属于被剥削阶级,但苏南星幼年被东家收养,给资本家的少爷当过书童,给家里小姐当过长随,按道理属于‘经理人员阶层’,算资本家代理人出身。


    跟后院许大茂母亲当过资本家佣人还不一样。


    建国后资本家举家南迁远遁海外,他被留在京城牛乳厂,好在不是负责人,只是最普通的杂工,也才被划分到了‘产业工人阶层’。


    工作收入一般,送奶工每月能拿到31块5算高的了,但他同样没有长辈帮衬。


    出身比不过何雨柱、许大茂,工作更跟他俩没得比,家庭只算比何雨柱略胜一点,但何雨柱马上就转正厨师。


    综合下来,苏南星反而是张大妈撮合任务里最大的绊脚石。


    帅小伙?


    成亲过日子,帅有个毛用,又不能当干粮吃。


    这是张大妈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