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真心诚意给老朱写建议奏折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书房里,陈安眼神坚定,还带着几分杀气。


    一本厚厚的空白奏折封皮上,写着论占领倭岛的重要性几个大字。


    他正埋头苦思,究竟该怎么写,才能让朱元璋竭尽全力去海上攻打倭寇。


    作为一个从六百年后穿越而来的人,陈安比谁都清楚倭寇有多可恨。


    要是让他亲自率领军队去攻打倭寇,他肯定能把那个倭国折腾成比十八层地狱还要恐怖的人间炼狱。


    但他不想自己去做这件事,就想让朱元璋去办。


    一方面,他回京后的重点任务,是找到小娥和白书的下落。


    另一方面,他想把拯救后世子孙这份天大的功劳,送给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凭借大明的国力,把倭国变成人间炼狱,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更何况,有了自己的资料,大明的国力定会与日俱进,绝对足够朱元璋让倭国回到石器时代了!


    想到这里,陈安的眼神里第一次露出了几分嗜血的狠厉,但紧接着又皱起了眉头。


    不对!


    可朱元璋不是自己啊!


    在朱元璋眼里,倭国只是一个海外的小小蛮夷。


    就像他在《皇明祖训》里写的那样。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占领那里的土地,不足以满足朝廷的物资需求,收服那里的百姓,又不足以让他们听从朝廷的差遣。


    想让一个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变成一心要诛杀倭寇的狠角色,简直难如登天!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万事利当道,朱元璋不想攻打,只是因为他不知道那岛上的资源有多丰富罢了!


    当然,若还是不能满足老朱的野心,用骗的,自己也要将他骗去攻打倭寇!


    参透这一点后,陈安立刻有了思路,于是他写道。


    【臣江浦县知县陈安,谨昧死上言,为大明眼下资源困局与长远防务计,有一事冒昧陈奏,伏请圣上圣鉴。


    今我大明立国十余载,虽四海初定、民生渐复,然隐忧仍在。


    其一,便是金银铜三矿匮乏,致国库常年空虚。


    金银乃国之通货根基,缺则难以充盈府库、支撑朝堂用度,更遑论赈济灾荒、修缮河工;铜则为铸币、造器之要材,既关乎民间商贸流通,亦涉兵器铸造之需。


    近年以来,各地矿脉开采渐显乏力,所获多不敷用,国库储备日见窘迫,长此以往,恐难支撑国家各项用度,亦为后续防务埋下隐患。


    而臣近日偶得讯息,隔海之倭岛,恰是资源富集之地。


    其境内不仅金、铜矿产储量颇丰,更有大量硫磺矿山遍布。


    硫磺一物,于寻常民生似无急要,然于军国大事而言,却是不可或缺之关键。


    盖因军中所用火药,其核心原料便是硫磺,若硫磺短缺,纵有铁炮、火铳万千,亦不过是无用之铁具。


    若想日后战事起时,将士手中弹药不缺、火器能展其威,硫磺供应便断不可断。


    倭岛既有此等战略资源,且距我大明并不算远,若能设法将其纳入掌控、合理开采,一则可解我大明金银铜之缺,充盈国库、稳定民生;二则可保硫磺供应无忧,为军中火器储备筑牢根基,实乃一举两得之举。


    臣深知,此事牵涉甚广,既需考量海防之策,亦需权衡利弊得失,更关乎邦交与战事之决断,非臣一介地方知县所能妄议。


    臣今日所言,非为邀功,亦非贸然进言,实是念及大明社稷安危、国库民生之艰,才斗胆将此念想呈上。


    臣不过是尽地方官员之本分,提出些许浅见以供圣上参考,至于是否可行、如何施行,最终定论,仍需圣上以大智慧、大远见斟酌裁决,臣绝不敢越俎代庖。


    臣陈安,再拜顿首,伏乞圣上恩准臣言,三思此策之利。】


    这封书信,他打算等到自己真被流放或关押的那一天,再交出去。


    他对倭国侵略者恨得咬牙,可大明众人无他那份记忆,只能以利益诱导。


    但只要能达成目的,管他是什么动机呢!


    只要能击败倭寇,让后世华夏子孙免遭炼狱之苦,便比什么都实在!


    想到这里,陈安将奏疏妥帖收好,便走出了书房。


    时候不早了,该去歇息了,明日之后,他得将所有心思都得放在两件事上。


    设法招惹郭老爷,并准备江浦大决战!


    可刚踏出书房门口,他就愣住了。


    只见郭老爷穿着一件白袍睡衣,威风凛凛地坐在石桌旁,桌上摆放着两个小酒坛,看起来每个也就装一斤酒左右。


    从他面朝书房的姿态来看,显然已经在这里等了自己好一阵子。


    陈安指了指酒坛问道。


    “郭将军,您这是特意来找本官喝酒的?”


    朱元璋严肃地点了点头,随即动手打开酒坛。


    陈安看着石桌上只有酒、连一碟下酒菜都没有,毫不掩饰自己的嫌弃。


    “有酒无菜,喝着没滋味!”


    “您就打算跟本官这么干灌?”


    朱元璋听完这话,才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


    他本是粗人出身,即便当了皇帝,兴致上来时也常常拿起酒坛直接喝。


    可陈安不一样,人家好歹也算是个文人,哪里适合这种豪放的喝法?


    其实朱元璋会坐在这里等陈安,是因为看到陈安独自熬夜苦思写东西,莫名觉得他有些像自己,所以才特意备了两坛酒。


    他心里盘算着,不管战后对陈安态度如何,打仗期间总得齐心协力,不能像以前那样总是针锋相对。


    自己是皇帝,又是陈安的亲爹,理应拿出长辈的气度。


    所以他想和陈安喝了这坛酒,暂时放下过往恩怨。


    想明白这一点后,朱元璋提着两坛酒走到陈安面前,以郭老爷的身份,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陈安听着觉得还算合理,只是觉得这位郭老爷未免太小看自己了!


    他瞥了一眼那两个小巧的酒坛,说道。


    “您这是看不起本官?觉得本官是文人,比不了您武将喝大坛酒?”


    “告诉您!本官既能文雅,也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上得厅堂、下得农田,说的就是我这样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