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朱棣:回去一定好好伺候陈安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韩无双单膝跪地。
“六扇门捕快韩无双,拜见燕王殿下。”
“起来吧。”
朱棣说完,又问道。
“本王刚才听到两声火铳响,地上还有几人不是剑伤,你带火铳了?”
朱棣从淮安府出来时,本来是打算先去凤阳祭拜皇陵,再回应天府的。
连夜赶路时听到枪响,他对火铳声音很敏感,因为他是第一个觉得火铳能改变战局的将领,还在王府护卫里组建了全装备火铳的神机营。
韩无双虽不情愿,但还是把火铳拿了出来,双手奉给了朱棣。
“回禀燕王殿下,这两把火铳是我家大人所赐,让我用于防身用的。”
朱棣一看这火铳的做工,眼睛都亮了!
这玩意儿,也太精良了!
朱棣盯着韩无双,眼神里满是惊奇。
“你家大人?”
“是的,我家大人是江宁县县令。”
虽然这火铳是小娥给的,但她要是说实话,怕是会牵扯上小娥,那样可就更麻烦了。
朱棣把火铳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突然话锋一转。
“江宁县县令?陈安?”
“陈安能把这么金贵的玩意儿送你,你们的关系怕是不一般吧?”
韩无双赶紧摆手。
“我在江宁县县衙当差,跟陈县令挺合得来,他听说我来凤阳查案,所以特意给我防身用的,我们就只是上下级关系!”
“等等!”
朱棣听得直皱眉。
“你刚才说自己是六扇门捕快,怎么又去县衙当差了?”
韩无双解释道。
“六扇门应天司管着江宁县,去县衙帮忙很正常嘛。”
朱棣懒得琢磨这些官场弯弯绕,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手里的火铳。
刚才他蹲在地上研究过土匪的尸体,火铳打出来的伤口跟拳头似的,直接就把人撂倒了。
再想想自己神机营的火铳,虽然噼里啪啦挺热闹,但射程短、精度差、杀伤力也弱,难怪其他将领看不上。
即便朱棣知道火铳有潜力,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改进。
现在见到这两把精良的短柄火铳,他对火铳的信心唰地就上来了。
而且离开淮安前,老丈人徐达特意叮嘱过,让他别惹陈安,还得找机会结交。
理由有三。
第一,陈安年纪轻轻却本事大,是皇帝、太子和徐达都看好的栋梁,跟这种潜力股交恶那是脑子进水;
第二,陈安手段狠辣,但对百姓仗义仁慈,不媚上欺下,这是徐达最欣赏的;
第三,陈安在火铳上的造诣比朱棣还深,想改良火铳就得靠他。
前两点朱棣挺认同,毕竟陈安的传闻他听了一箩筐,一个敢把全天下有头有脸的人都得罪光的七品官,没点本事早凉透了。
但第三点他本来是不信的,觉得老丈人夸张了。
可现在看着手里的火铳,他才明白自己错得离谱。
这做工精良程度,跟神机营的火铳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之前他有多自负,现在就有多打脸。
他暗暗决定,回应天府一定要好好伺候伺候这位陈县令,就冲这火铳也得交这个朋友!
毕竟成大事的人,就得能屈能伸!
“殿、殿下……”
韩无双的声音把朱棣拉回了现实,她搓着手,一脸局促的说道。
“能把火铳还我吗?我还得赶紧回寿州传信呢!”
朱棣没还火铳,反而问道。
“你查什么案子?凤阳府怎么会有土匪这么嚣张?”
韩无双犯了难,靖江王可是朱棣的侄儿,告诉他真相,他会帮理还是帮亲呢?
她想了想,只说道。
“南直隶近两年有二十多起妇孺失踪案,我查到点眉目,估计土匪是想灭口。”
突然,她一拍脑门说道。
“对了!他们说抓了个女子关在破庙,我得去救人!”
说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火铳。
朱棣虽然舍不得,但也不好抢一个姑娘的东西。
他把火铳丢给韩无双,又道。
“你不用找官府了,本王派人去收尸,再带你去救人回应天府。”
“本王对陈县令好奇得很,你得帮本王引荐引荐。”
韩无双心里嘀咕。
同样是王爷,一个鱼肉百姓,一个谦逊有礼,这差距也太大了!
……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太阳都晒屁股了!再不起床,为师得拿戒尺抽你了!”
陈安在卧室门口叉着腰大喊。
半晌,朱雄英才磨磨蹭蹭的爬了起来,嘴里还嘟囔着。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早起的虫儿不得被鸟吃?师父你这道理不对。”
“噗嗤!”
正在打水的采莲笑出声来。
陈安被气歪了嘴,抬脚就把朱雄英踹出了房门。
“还敢顶嘴?今天作业加倍!”
朱雄英翻了个大白眼。
“您开心就好。”
他又看了看天色,才早上七点多,离上学还有一个时辰呢!
“师父!您这么早叫我干嘛?!”
“叫你起来打拳啊!”
陈安叉腰道。
“你韩姐姐走了之后,你就天天赖床,她教的养生拳都一个月没练了吧?”
别看朱雄英长得结实,身子骨却弱得很。
陈安怀疑是有人在他饮食上动了手脚,这小子一回宫就不舒服,在江宁县却没事。
但他可是皇长孙,谁又敢动他呢?
最近事多,陈安就先把这事放下了。
前几天朱雄英贪吃闹肚子发烧,陈安才想起来得让他继续练拳,好增强免疫力。
之前他一直练着,但韩无双一走,没人监督他了,于是就给荒废了。
朱雄英知道师父说一不二,只好任由采莲擦脸刷牙,然后嘟囔着。
“韩姐姐到底去哪了?”
“查案去了,少废话,摆姿势!”
陈安瞪眼道。
朱雄英刚想说饿,见陈安脸色一沉,赶紧咋咋呼呼的挥起了小拳头。
四刻钟后,两套拳打完,朱雄英满头大汗,嘴里还“哼哼哈嘿”喊得带劲儿。
陈安看他运动量够了,才让他休息。
朱雄英擦着汗,看见栏杆上的青盐罐子,突然问道。
“师父,我同窗说他们平时都是用粗盐漱口做菜的,可你说江宁县制青盐成本很低,可为啥市场上卖得那么贵?”
陈安放下书,欣慰地看着弟子,这小子的脑瓜儿转得还真快。
他想了想,问道。
“你知道朝廷对盐铁管得严吧?没盐引卖盐,轻则充军,重则砍头,你觉得这做法对吗?”
朱雄英愣住了。
陈安接着说。
“铁器管制有道理,但盐是人人都离不了的,海边、内陆都能产盐,朝廷为啥还要严管?”
“为了收税?”
朱雄英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