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难道我大明容不下几个弱女子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紧接着,一个男子拨开人群走了出来。


    还不止他一个!


    一群穿青衫的读书人往那儿一站,跟周围看热闹的百姓气质完全不一样。


    百来号人齐刷刷的盯着陈安,那阵仗,跟约好了来砸场子似的。


    陈安哪会被这阵仗吓住,依旧跟没事人似的。


    “本官这官威再大,也比不上阁下您啊!”


    “您一吆喝,就聚了这么多读书人,这才叫真威风呢!”


    男子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陈安这话可够阴的,暗戳戳说他振臂一呼,就能号召来天下人。


    这话要是被锦衣卫听见,都不用找别的证据,直接就能请他去诏狱喝茶了。


    男子赶紧冷哼一声道。


    “县令大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血口喷人,这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本官难不成还冤枉你了?你敢说这些跟你站在一起的读书人,不是为你而来的?”


    陈安笑着反问。


    “他们都是为了公理而来,而并非在下。”


    男子嘴硬道。


    “公理?”


    陈安冷笑。


    “那你说说,你的公理是个啥?”


    “纲常伦理!”


    男子嗓门贼大,说完,又转身对着百姓拱手。


    “我叫鞠宁,浙东一个穷秀才,按说轮不到我来跟县令辩论,可朝堂大官忙国家大事,天下大儒忙着教书,更有学问的人不屑跟诡辩之人较真,我这辈子没啥出息,就来凑个热闹。”


    这鞠宁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看似自嘲,实则埋汰陈安。


    有头有脸的人都不屑搭理你,我这才来的。


    陈安心里门清,但他不生气。


    今天摆这么大阵仗,就是要把这些人逼出来堂堂正正辩一辩。


    只要辩赢了,百姓联名上书这事也就稳了。


    到时候圣上和太子赦免沈知夏,那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见陈安没被激怒,鞠宁接着说。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多年了,忠孝刻在骨子里,三纲五常才是美德,像谋杀亲夫这种恶行,放哪个朝代都得被千刀万剐!”


    “沈知夏罪名成立,你为何颠倒黑白,给毒妇辩护?”


    陈安脸不红心不跳。


    “鞠兄读了几十年圣贤书,我借用你的话,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你能说沈知夏该死,我就不能说句公道话?难不成我大明朝容不下几个弱女子,容不下不同的声音?”


    大明朝其实挺开放的,两百多年几乎没有因言获罪的。


    就算朱元璋、朱棣再暴躁,也没搞过文字狱。


    异见大多来自思想对手的学术攻击。


    朝廷对不同声音很宽容,不会赶尽杀绝,这也是陈安不直接上书,而是把案子细节公之于众的原因。


    不上书就不算朝堂争斗,朝廷不会用行政手段打压他,儒生们也就只能跟他学术辩论。


    大明朝明君名将看得见,名士更是数不清!


    为啥?


    就因为学术和言论自由,思想不被束缚,文化自然昌盛,这也是后世喜欢大明的原因。


    ……


    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


    朱元璋为了迁都,从洪武七年开始,便往凤阳砸了无数人力物力。


    几十万民工修城墙宫殿,强迫几万江南富户搬迁,折腾了快十年,却还是没能发展起来。


    这两年朱元璋没钱了,便没再大投入,但皇陵和宫殿建起来了,凤阳便成了他的行宫之一,还关了不少犯错的宗室,靖江王朱守谦就是其中一个。


    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


    当年他爹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立了大功,后来因为对封赏不满想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软禁至死。


    朱元璋没苛责朱文正后人,封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桂林。


    没想到这小子跟他爹一个德行,在封地胡作非为,连王府下人都敢刁难地方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把他召回应天府,他居然当面讥讽朱元璋,要不是看在血缘关系,早砍了,最后贬为庶人,打发到凤阳看守皇陵。


    可朱元璋不知道,朱守谦到了凤阳,俨然成了土皇帝。


    洪武十五年的凤阳,城墙宫殿都挺气派的。


    韩无双牵着马进了城,找了家食肆坐下,指着远处宫殿问店伙计。


    “那边是哪个王府?凤阳有亲王了?”


    店伙计吓得直摆手。


    “客官别乱指,小心惹祸!”


    “哪个亲王这么跋扈,指一下都不行?”


    韩无双皱眉。


    “您就听我一句劝,出门别惹事……”


    店伙计说完就溜回了后厨。


    韩无双琢磨起来。


    “看来传言是真的,这靖江王果然嚣张,各地妇孺被拐的案子,怕是跟他脱不了干系。”


    一个多月前,江宁县出了采花贼掳人案,韩无双就上了心。


    要说她一个女子,本可以轻松点过日子。


    可两年前她爹,六扇门的老捕快因病去世,作为长女,她不得不扛起养家的担子。


    好在她爹在六扇门有些老交情,就把她补录成了捕快,负责应天府这块儿。


    这两年,韩无双就靠着俸禄养活老娘和年幼的弟妹。


    六扇门的总捕头和同事们都挺照顾她的,没让她吃啥苦头。


    可韩无双不想总被人照顾,尤其是她来江宁县当差,拿双份俸禄后,这想法更强烈了。


    自己也是捕快,凭啥啥都不用干就拿两份钱?


    她一直等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江宁县的采花贼案就是最好的契机。


    根据采花贼张鼠儿的口供,他掳走王寡妇的闺女后,准备卖给人贩子。


    韩无双得了这线索,二话不说就顺着追查,一路追到了中都凤阳府。


    眼下所有线索都指向了街尽头那座气派的王府。


    其实韩无双早就打听清楚了,那王府的主人是靖江王朱守谦,当今圣上的侄孙,因为胡作非为被软禁在这儿看守皇陵。


    朱守谦在封地桂林时就欺压百姓,被朱元璋召回教育,可他不知悔改,居然作诗讥讽朱元璋,这才被幽禁在凤阳。


    不过朱元璋对这个侄孙在物质上挺纵容,让他住自己的行宫,还让凤阳官府尽量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仗着朱元璋的庇护,朱守谦在凤阳越发嚣张,把桂林那套恶行搬了过来,暗地里干了不少坏事,比如拐卖良家妇女。


    他笼络了一群地痞流氓,让他们当打手,帮自己物色妇女。


    但朱守谦还是不敢在凤阳本地动手的,毕竟怕惹到乡亲们被朱元璋知道。


    所以,他就把魔爪伸向了周边府县。


    短短两年,就有二十多起妇女失踪案。


    他行事隐秘,加上当时侦破手段落后,手下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案子一直没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