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对待百姓像春天般温暖,对待读书人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陈安抓耳挠腮憋了半天,最后也只能摊手。


    “行吧,没有比如,就算您说得对好了,不过养一堆刺头不好吗?”


    “更何况,哪个读书人不是刺儿头?你看那些言官,天天在朝堂上咬这个、参那个的,活像谁家养的疯狗,还不是大官们用来攀咬的工具?”


    “多几个我这样的刺头,让他们在读书人堆里互相掐架,朝廷反而能省点心!”


    “再说了,我真正想教的,是能动手干活的读书人,不是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呆子。”


    朱元璋刚来了兴致,想仔细问问咋培养动手能力。


    就听“哐当”一声,后院的角门被撞了个震天响!


    接着,就见钱多福连滚带爬的冲了进来,官帽歪在一边,腰带散了半截。


    钱多福一眼瞅见凉亭里的朱元璋,吓得魂飞魄散。


    他可是县衙里少数知道朱元璋真面目的人,平时连后院围墙都绕着走,今日能硬着头皮闯进来,肯定是出了塌天的大事。


    被朱元璋那双虎眼一瞪,钱多福膝盖一软,差点给跪地上。


    陈安踢了踢石凳。


    “慌成这样,是天塌了还是地陷了?”


    钱多福趴在地上直哆嗦。


    “大……大人!不好了!刚才县学里有人煽风点火,说沈知夏杀丈夫是大逆不道,您替她说话都是被沈老丈蛊惑的,现在那帮秀才吵着要去沈老丈住处闹事,还要把他赶出江宁县,郑司吏拦都拦不住,让小的赶紧来报信!”


    要知道,咱老祖宗历来把教育当命根子,对读书人更是宝贝得不行。


    在古代识字的人比熊猫还少,所以这些秀才在地方上说话可管用了。


    现在居然有人挑唆他们去搞沈老丈,这事可捅了马蜂窝。


    沈老丈告状后,陈安本是想让他住县衙后院的,可那老头怕给陈安惹麻烦,非要自己租个小破院。


    沈老丈识文断字,于是陈安安排他去当了账房,勉强也能混口饭吃。


    前街现在被围得水泄不通,周围全是踮着脚看热闹的老百姓。


    本来能并排走五辆马车的大街,现在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十几个衙役手拉手组成人墙,护着颤巍巍的沈老丈和他孙子。


    对面站着二十来个穿青衫的秀才,唾沫星子喷得三尺高。


    别小看这些人,那可是江宁县秀才的半壁江山。


    只见一个铁塔似的秀才指着沈老丈骂道。


    “你这老东西,闺女杀了丈夫,你不赶紧磕头认罪,还敢跑到应天府告状,安的什么坏心!”


    “可不是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丈夫想打想骂是天经地义,就因为挨了几下就杀人,跟汉朝的毒妇吕雉有啥区别?”


    “最毒妇人心!今天敢杀丈夫,明天就能杀公婆,这种人不除,天下都得遭殃……”


    要说吵架,读书人要是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二十来个秀才摇头晃脑的,把沈知夏说成了比砒霜还毒的妖女。


    沈老丈哭得老泪纵横,想辩解却张口结舌,人家引经据典一套套的,他一个种地的哪说得过?


    这时,一个大个子秀才突然转身对百姓拱手,声音洪亮得像敲锣。


    “乡亲们!县令来咱江宁县才几天,修桥铺路建学堂,啥好事没干?可现在却被这老头儿给骗了,非要给杀人凶手翻案!”


    “那可是朝廷定了罪的钦犯,能随便翻吗?这不是得罪京里的大官吗?”


    “县令心善,看不得老头哭才答应帮的忙,可现在却要被连累,要是大人非要翻案,不光得罪大官,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得跟他过不去,到时候他的乌纱帽没了,咱们江宁县也没了青天大人!”


    “为了不让这事发生,我宁愿背个坏名声,把这老头儿赶走,让县令大人脱离麻烦!要是大人怪罪下来,我一个人扛着便是!”


    这番话讲得慷慨激昂的,连沈老丈都听得直抹眼泪,毕竟陈安确实是因为帮他才惹上麻烦的。


    他叹了口气,也有了卷铺盖走人的打算。


    围观的百姓也开始嘀咕,本来还同情老头,现在却都犯了难。


    陈安对江宁县太重要了,而这事做得也的确太憋屈了。


    就在这时候,人群后面突然炸响一声。


    “按你所说,那本官还得给你颁个锦旗咯?”


    来的人正是陈安。


    刚才还唾沫横飞的大个儿秀才,立马闭了嘴。


    身为土生土长的江宁人,他太清楚这位县太爷的脾气了。


    对老百姓像春天般温暖,对他们这些乡绅子弟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其他秀才也个个秒变鹌鹑,围观的百姓听见陈安的声音,自觉分开条路,齐刷刷躬身行礼。


    陈安大步走了进去,先瞅了瞅哭得老泪纵横的沈老丈,又把目光扫向了那帮秀才。


    被他看到的人,都一阵头皮发麻,本来想辩解的话,到了嘴边愣是被噎了回去。


    现场鸦雀无声。


    过了好半晌,陈安才慢悠悠开口。


    “沈知夏的案子本来就不归江宁县管,我自然不会越权替她翻案,至于《江宁日报》,那登的都是事实,要是朝廷容不下我说实话,这七品官不当也罢!”


    “我读书时先生说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你们担心我说实话丢官,那以后你们遭了冤枉,我是不是也该闭嘴?”


    围观百姓听了,顿时满脸羞愧。


    有个老汉站出来拱手道。


    “大人说得对!您没替人翻案是守规矩,但发表看法是本分,要是怕您丢官就不让您说话,我们也太自私了!”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对!沈老爹父女太惨了!”


    “是啊!为啥非要逼死弱女子?”


    “不如……咱联名上书求圣上开恩吧!”


    刚才还喊着赶人的场面,转眼变成了请愿大会。


    “大人,此言差矣……”


    那带头的秀才急了,但刚喊了半句,就被陈安给打断了。


    “我来不是跟你们吵架的,是来制止以强凌弱的!”


    “礼房司吏!把今天闹事的人记下来,三天后八月初一,我宣讲圣谕时给你们说话的机会。”


    说完他转向沈老丈,语气温婉。


    “江宁县不是老虎窝,容得下你们,你们安心住着便是,要是出了事,我这官也就别当了!”


    沈老丈连忙拉着孙子磕头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