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开始了,官员集体奏请处置毒妇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此时,又一个年轻官员说道。
“今天都察院的同僚要弹劾大理寺和刑部,说松江府同知曹文翰被害案拖了很久,凶犯没受惩罚,都察院觉得他们办案不利,故意拖延,我也打算凑个热闹,上书要求严惩凶犯,各位兄长一起吗?”
几个穿青袍的官员都纷纷点头示意。
不光他们在聊这案子,除了武将,大半文官好像都达成了共识,一股暗流在悄悄涌动。
天越来越亮,皇城城门终于开了,数百名官员进了皇城,来到奉天殿外。
文武官员分得很清楚,按官职高低从殿内排到殿外。
随着几声鞭响,一个宦官尖着嗓子喊。
“圣上驾到,百官跪迎。”
百官齐刷刷跪下,三呼万岁。
接着太子朱标搀扶着朱元璋来到大殿中央,朱元璋扫视一圈,大手一挥。
“众爱卿平身。”
然后坐在了龙椅上。
太子回到旁边的座位,百官又叩了个头谢恩,这才站起来。
太监接着喊。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一个文官站出来,这是每天的程序,大家都习惯了。
早朝其实就是走个形式,决定的都是些小事。
果然,这文官奏的事都不算大,朱元璋几句话就打发了,又有几个官员汇报了些事。
眼见着太阳出来,天全亮了。
要是平时,早朝就该结束了,可这个时候,有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
“圣上,臣有事启奏。”
“说。”
朱元璋声音不大,却带着威严。
御史清了清嗓子。
“臣要弹劾大理寺和刑部办案不利,故意拖延,一个案情清楚的案子到现在还没宣判,受害者尸骨未寒,凶犯却还并未处置。”
朱元璋皱眉问。
“什么案子?”
“松江府同知曹文翰被害案,此案案发一月有余,人证物证皆全,可大理寺和刑部却迟迟没宣判结案。”
既然有人弹劾,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就得站出来解释,可这时候太子朱标却先站了起来。
“父皇,大理寺和刑部的奏疏已经递上来了,是儿臣暂时扣下了没批。”
朱元璋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为何?”
“曹文翰确实是被妻妾所害,但也因为他性格暴虐,大理寺和刑部对凶犯的惩处太重了,要判凌迟,所以儿臣扣下了,打算禀告父皇后,再做定论。”
朱元璋有些怒了。
就因为杀了个暴虐的官员,就要千刀万剐?
可还没等朱元璋开口,刑部尚书就站了出来。
“夫为妇纲是天理,凶犯沈知夏和其他妾室联手谋害亲夫,跟谋逆无异,唯有判凌迟才能以儆效尤!恳请圣上和太子殿下别同情凶犯,她们这是自作自受!”
……
要说陈安这辈子最绝的本事,那必须是当甩手掌柜。
这会儿公事房里,姚广孝正对着陈安给的报纸章程抓耳挠腮。
他到现在都没闹明白,大人嘴里的报纸到底是个啥物件。
虽说老祖宗早整出了邸报这玩意儿,唐朝那会儿朝廷每月都给地方抄送朝政大事。
说白了,这就是拢住各地人心、防着地方搞分裂的手段。
可陈安要办的报纸跟邸报压根不是一回事。
除了登点时政新闻,居然还要塞话本、小曲儿、志怪小说?
这是啥操作啊?
再说了,真有人愿意花铜板买这玩意儿?
姚广孝满脑子问号,但毕竟是自家主公交代的头一桩差事,即便觉得离谱,他也得硬着头皮干。
得,先找印刷和造纸的去!
要说洪武年间的活字印刷和造纸术,技术早成熟了,就是读书人瞧不上这行当。
可陈安这不走寻常路的主一来,江宁县这俩产业直接就支棱了起来。
加上江宁县本就是富庶地,百姓的识字率能有三成多。
好多老百姓送孩子去私塾,不求考取功名,只求能认识俩字。
再加上陈安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官办学堂教材需求量大,为了省钱,便直接用了活字印刷配草纸。
活字印刷印出来的字方方正正的,没书法有美感,但胜在便宜。
草纸质量差,毛笔一写就晕墨点,但也胜在便宜。
得,就用这俩料办报纸了!
姚广孝麻溜儿的找了县城里的刊印房和纸铺,俩老板一听是跟县衙做生意,都屁颠屁颠的跟着回了衙门。
这边,陈安还在后院眯着眼,小口喝着豆浆呢!
几十里外的应天府早朝刚散,却出了件蹊跷事。
一群年轻小官集体上书,要求把一个多月前杀夫的民妇沈知夏往死里整,狠的要凌迟,轻的也要五马分尸、腰斩,反正就是不让这婆娘好死。
一个民妇咋就惹得小半朝廷官员喊打喊杀?
还真是怪事一桩!
虽然发声的都是些年轻小文官,可这么多人扎堆上书,也算是掀起了一股小风波。
但朱元璋和朱标都没接茬,把奏疏全给扣下了。
勤政殿里,朱元璋换了身粗布衣裳,朱标瞅着他乐。
“爹,这是又想去江宁县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
“你徐伯伯过两天就回燕京了,今儿约了老兄弟去郊外骑马,要是没喝多就去看看你娘,喝多了就直接回宫。”
“那儿子陪您一同去送送徐伯伯。”
朱标开口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临出门时,又问道。
“今儿早朝那事,你咋看?”
朱标知道说的是沈知夏那事,琢磨了下说。
“这么多官儿突然揪着个女人往死里整,还不是啥十恶不赦的罪,肯定有猫腻,我打算先扣着奏疏,看看他们究竟要搞啥名堂。”
朱元璋听了直点头,他就欣赏朱标这份沉稳。
别看朱标在读书人眼里是儒雅的仁君典范,可人家没被捧晕,办事讲究平衡术。
文官势大了就抬武将勋贵压一压,武将横了就用文官制衡,反正不能让哪拨人拧成一股绳。
历朝历代党争不断,看着消耗国力,其实就是帝王平衡术的套路。
日子一晃,十天就过去了。
江宁县后衙里,朱元璋捧着份报纸看得入神,马皇后一边用纺纱机纺线,一边念叨陈安。
“你徐伯伯去燕京驻守,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你咋不送送?”
陈安连忙喊冤。
“是他不让送的,他走前一天,我不还摆了一大桌好酒好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