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黄兄快来劝劝,你爹发疯了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七仙女》和《封神演义》是什么?”


    朱雄英好奇追问。


    “《七仙女》是仙女的爱情故事,《封神演义》讲的是上古时周王朝有天神相助的传奇。”


    “那我要听《封神演义》!”


    朱雄英拍着胸脯。


    “师父请出题,徒儿一定不让您失望!”


    “咳咳……听好了,《山海经》共多少卷?”


    “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


    朱雄英不假思索答完,随即得意道。


    “师父,对不对?”


    “嗯,第一题简单,是给你打基础的。”


    “切!”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


    “第二题,《山海经·海内经》中‘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一国’,此国何名?”


    “名曰朝鲜,即我大明属国高丽,但此时朝鲜半岛尚为高丽国。”


    朱雄英对答如流,接着有些不耐烦的道。


    “师父,都说了这是神话书,您还是快讲故事吧!”


    “不急,为师再问你,你可知《海内东经》对会稽山、琅琊台、蓬莱山的地理位置记载详尽?”


    陈安不怒反笑。


    “先秦时期江南还是蛮夷之地,与中原隔绝,为何先贤能精准描绘这些山脉?既然能详述山川,又怎能断言其他记载都是虚构?”


    正饮酒的朱元璋和徐达闻言抬头。


    原本以为师徒二人只是闲聊,此刻才意识到陈安或许在用特殊方式授课。


    二人曾见识过陈安的教学风格,刚开始见到险些发火。


    其授课天马行空,还穿插着古怪故事,却能让朱雄英课后受益匪浅。


    久而久之,二人也就不再干预。


    朱雄英沉思片刻,试探问道。


    “师父是说,《山海经》记载可能属实?”


    “真伪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山海经》十八卷、三万余字,皆以竹简刻就,先贤何苦耗费巨力编造神话?”


    “我等治学之道,在于求知!大明并非世界中心,东有千里林海雪原,土地肥沃;西有数万里外的大食、大秦,皆是千年古国;大海彼岸更有两块大陆,盛产亩产数十石的粮食与无尽金银。”


    “当年铁木真以部落之力横扫天下,我大明男儿难道不如蛮族?”


    朱雄英听得热血沸腾,握拳起身正要高呼,却被朱元璋拎着后颈扔到一旁。


    只见朱元璋和徐达双目赤红、满脸怒容逼视陈安,厉声质问。


    “你方才说的亩产数十石的粮食,究竟是真是假?”


    朱元璋力道极大,朱雄英被摔得七荤八素,却见两位长辈气势汹汹,到嘴边的抗议又咽了回去。


    陈安一愣。


    这俩老头儿咋地突然就炸毛了?


    难不成是自己又说错话了?


    “快说!到底有没有亩产数十石的粮食?”


    朱元璋急得直跺脚。


    徐达也威胁道。


    “要是敢胡编,看我不打断你腿!”


    陈安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在意的是这个!


    “您二位别这么吓人啊!我虽然爱开玩笑,但也不敢拿这种事儿当儿戏!大洋彼岸确实有此等高产作物,且不止一种。”


    “真的?”


    朱元璋眼神灼热。


    徐达拱手道。


    “四哥,这事儿若是真的,那就是天大的祥瑞啊!引入种植可解大明粮食之忧,还请准予开海禁、建水师。”


    “话虽如此,可大洋万里,风高浪急,什么时候能抵达?”


    朱元璋叹气。


    二人知道陈安的品性。


    虽然经常夸口,却知轻重,此事必非虚言。


    “小子,你如何得知这些作物的?又如何抵达彼岸?”


    朱元璋追问。


    陈安耸肩道。


    “我手中有种子,已经让人试种了,一两个月后,就能知道产量。”


    此话一出,朱元璋和徐达震惊不已。


    二人死死盯着陈安,不约而同的道:“你说的是真的?”


    陈安无奈,只得编造说辞。


    “我小时候随父去宁波象山,偶遇失事的海船,与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换得种子、图纸等物,他们称种子亩产可达数十石,小侄试种后证实不虚,这才想献于朝廷。”


    “如今江宁县百姓已经开始种植,数月后便能见分晓。”


    朱元璋和徐达呼吸加重。


    若真是这样,大明将再无饥荒,江山稳固指日可待啊!


    “你先前种的收获如何?”


    朱元璋声音发颤。


    “产量惊人。”


    “为何不全部拿去种植?”


    徐达急问。


    陈安看着徐达手中的红薯干,哭笑不得。


    “留了些做种粮,您手里拿的不就是?”


    “啥?”


    徐达手一抖,红薯干落地。


    朱元璋定睛一看,桌上的红薯干竟成了祥瑞之宝。


    “这……就是亩产千斤的作物?”


    徐达慌忙捡起,视若珍宝。


    “正是,这红薯可以做菜,也可以做粮,方才吃的炖鸡中的土豆,也是一样。”


    朱元璋心疼得直拍大腿,抄起鸡毛掸子就开始追打陈安。


    “你这个败家子!这么金贵的种子竟敢做成零嘴!拿去种一年能收多少?看咱不打死你!”


    “哟,是黄公子!好久没见您来寻我家大人了,正巧黄老爷和徐老爷也在呢!”


    江宁县县衙门役见朱标来访,忙堆笑行礼。


    这些门役最会察言观色,自打第一次见到朱元璋父子,便知二人非比寻常。


    此后不管多晚,朱元璋父子来县衙都畅通无阻。


    并非门役失职,而是得罪不起。


    得罪这等人物,全家都要遭殃,何况人家与自家大人亲如家人,何必自讨没趣?


    朱标并未摆架子,含笑点头接过灯笼,示意无需引路。


    待二人进了后院,门役便缩回耳房继续歇息。


    朱标熟门熟路的往后院走去,笑着对徐辉祖说。


    “果然被咱说中了,我爹和你爹耐不住性子,又跑江宁县来了。”


    徐辉祖附和道。


    “呵呵,陛下和我爹还真是闲不住!”


    刚走到院墙外,他们就听见了院内传来的喧闹声。


    二人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他俩惊掉了下巴!


    朱元璋正手持鸡毛掸子追着一个人跑,徐达与朱雄英在旁边瞧热闹。


    还有两名女子,则在走廊不停的劝阻。


    朱元璋虽气势汹汹,却始终追不上对方,不多时便气喘吁吁,而被追的那个人,却依旧从容自若。


    朱标定睛一看,被追的不是陈安是谁?


    陈安也瞧见了朱标,隔着院子喊道。


    “黄兄来得正好!你爹发了疯,抄起鸡毛掸子就追着我打,快帮我劝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