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三策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一旁的朱雄英攥紧小拳头,奶声奶气却霸气十足。


    “师父别怕!有我一口吃的,就饿不着您!谁敢欺负您,我第一个不答应!”


    说罢,还挥了挥小胖手。


    朱元璋被孙儿逗得豪气顿生。


    “哼!有咱在,没人敢动你!”


    见爷孙俩信誓旦旦,徐达转而叮嘱。


    “今日之议,只是闲谈,日后即便朝廷行类似之策,也与你无关,切记!”


    这话明着是在告诫陈安,实则是在敲打朱元璋,不要让功臣背锅。


    朱元璋哪里会听不明白,也就只有徐达敢当着他的面前,如此光明正大的耍心眼了。


    “小子,你但说无妨!即就是天塌了,咱都替你顶着!”


    陈安见状,笑道。


    “二位伯伯不必夸大,只要朝廷硬得下心、扛得住压力,士人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除了耍嘴皮子,哪儿真敢与朝廷抗衡啊?”


    徐达闻言失笑。


    “你倒是把读书人贬得一文不值啊!你难道就不是读书人?”


    “正因身在其中,才知其虚实嘛!”


    陈安正色道。


    “若朝廷雷厉风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三策并行,国库赋税至少翻倍。”


    “再辅以开放海禁、商税改革,何愁钱粮不足?”


    “钱粮充足,漠北元寇何足惧?西征西域、收复汉唐故土,指日可待!”


    “届时大明必成继盛唐之后又一盛世,真正实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见二人听得入神,陈安乘胜追击。


    “到那时,徐伯伯可成‘封狼居胥’的名将,圣上亦能问鼎‘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千古一帝?”


    朱元璋呼吸一滞,眼神骤然灼热。


    哪个皇帝不渴望比肩秦皇汉武?即便强如他,也难免心动。


    徐达亦心神激荡,身为武将,谁不想西征大漠、勒石燕然?


    只是,他很快收敛情绪,轻咳道。


    “你这小子,尽会画大饼,且先说说这三策如何落地?”


    陈安收敛起笑意,正色道。


    “那我先说‘官绅一体纳粮’吧。”


    “自两宋以降,士人取代世家成为特权阶级,尽享免赋免役之利,可江山是圣上与百姓打下的,他们凭何坐享其成?”


    “圣上常言‘淮右布衣’,但若真视百姓为根本,为何独厚士人?”


    朱元璋面色微沉,徐达忙轻咳提醒。


    陈安恍然,笑着道。


    “口误口误,但侄儿始终不解,为何要纵容士绅特权?”


    朱元璋长叹一声。


    “不是咱圣上想偏私,而是那些士绅实在势大,咱圣上总不能将天下文人全都杀了吧?”


    即就是当了皇帝,也不是能为所欲为的。


    当年胡惟庸飞扬跋扈,争权夺利,朱元璋一直无所作为,就是因为他要对付的,不仅仅是胡惟庸这个人,而是存在了一千多年‘丞相’的权势。


    若不隐忍,徐徐图之,他又怎能如愿?


    “杀人是下策。”


    陈安自是明白其中的原由,正色道。


    “士绅看似团结,实则各怀心思,只要朝廷抓住契机分化瓦解,未必不能推行新政。”


    推行改革,需要抓住关键时机才行。


    当年朱元璋隐忍多年,直至胡惟庸按捺不住起兵谋反,才果断采取雷霆手段,一举铲除盘根错节的胡党势力,同时将存在千余年的丞相官职彻底废除。


    这就是所谓的改革契机。


    朱元璋与徐达皆是聪慧之人,许多话陈安无需点明,二人便能心领神会。


    因此,朱元璋并未追问“契机”何时出现,而是转而说道。


    “改日你若得闲,将今日所谈内容详细整理成文,咱帮你润色后上奏朝廷定夺,你且先讲讲‘摊丁入亩’是何含义。”


    “摊丁入亩即把人头税分摊至田赋之中。”


    陈安解释道。


    “黄伯伯与徐伯伯如今虽已身居高位,但想必也曾出身贫寒吧?”


    朱元璋与徐达对视一眼,均点头认可。


    陈安继续说道。


    “以二位长辈的经历为例,最具说服力。”


    “贫苦人家即便人口众多,名下天地却极为有限,而人头税负担极重,几乎与田赋相当,导致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不得不藏匿人口。”


    “反观富贵人家田产丰厚,却因享有免税特权,人头税于他们而言,不过九牛一毛。”


    “若将人头税并入田税,百姓负担可大幅减轻,自然无需再藏匿人口;人口基数增加,国家可调配的劳动力便更为充足。”


    徐达插话问道。


    “天下耕地总量有限,若人口过剩,如何保障粮食供给?”


    “偌大天下,难道只有两京十三省可养活大明百姓?”


    “且不说海外有大片沃土,单是天朝大军远征西域,天山南北便能安置多少子民?铁骑所至之处,皆可化为良田。”


    “当年铁木真仅凭部落之力,便能率铁骑远征万里之外的极西之地,古人云‘寇可往,我亦可往’,蒙古铁骑能做到的,我大明铁骑岂会逊色?”


    “自铁木真西征后,蒙古人已在西域、雪域高原乃至极西之地建立诸多帝国。依小侄之见,我大明子民数量尚嫌不足,若人口足够庞大,全天下皆可纳入大明版图。”


    “此外,小侄此前反对圣上大肆分封藩王,因裂土封疆易招祸患,但若将藩王分封至海外,令其自行开拓疆域,则可两全其美。”


    朱元璋与徐达相视无言。


    这小子的思维跳转极快,前一句还在谈摊丁入亩,下一句便转到藩王分封之事了。


    窝在朱元璋怀中的朱雄英忽闪着大眼睛,稚气十足地说道。


    “日后若我当家作主,能否派叔叔们去海外拓展家族基业?”


    “如此一来,既能让家族开枝散叶,又可避免叔侄争产,师父真是聪慧,竟能想出这般两全其美的法子来!”


    朱元璋与徐达再度对视。


    这对师徒绝非等闲之辈,一唱一和间似有深意啊!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佯怒道。


    “人皆恋故土,你为何不亲自去海外打基业,却要派叔叔们去?”


    朱雄英一听,兴奋的挣脱开爷爷的怀抱,手舞足蹈道。


    “孙儿的志向是当海盗,驾驶‘黑珍珠号’纵横四海,与天斗、与海斗、与人斗……”


    “海外有仙岛,孙儿若成海盗头子,定要寻得仙山求取仙丹,献给爷爷奶奶,让二老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