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打破思维桎梏

作品:《猎狮虎,宰狼熊,你说是普通书生?

    朝堂之上,一片哭爹喊娘,主张南迁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些自诩为国之砥柱的人,一遇风浪,表面上的威仪全崩了,狼狈又脆弱。


    刘启沉在龙椅之上,冷眸俯瞰这群争先恐后想保命的所谓朝臣。


    他视线里写着极尽的讥讽,仿佛刀光利刃隐隐透出杀机。


    “迁都?划江自保?”淡淡一句话飘出,却像闷雷一般在殿中回荡,横冲直撞。


    置身庙堂中央,刘启的声音并不高,却压得众人连背都弯了下去。


    这江山,是我凭刀上饮血才拼来的。


    子民也不是别人家的,全都归我护得安生。


    半分国土都不能缺,若再有谁张口提迁都,这头只问斩。


    堂上那句冰凉又平淡,没有热度,瞬间掐灭了满殿噪杂,整个空气成了死水。


    刚才还乱哄哄哭喊的人,现在只有咬牙瞪眼的僵硬,哭不出,动也不敢动。


    到了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位于皇座之上的这个帝王,骨子里远没有仁慈两个字。


    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绝世凶人。


    “赵括,你立刻启动国家战时动员机制。”


    “三个月内,朕要看到三百万的预备役集结完毕。”


    “同时,征调全国所有的民用铁路和车辆,优先保障军用物资的运输。”


    “告诉兵工厂,让他们加班加点,给朕生产武器弹药。”


    “钱、粮、人,朕要多少,你就给朕调多少。”


    “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前线。”


    “臣,遵旨!”赵括的脸上没有丝毫紧张,反而,充满了兴奋。


    为了这一天,他这个国防部长已经准备了太久了。


    大晋这部高效而又精密的战争机器,终于,要开始向全世界展露它狰狞的獠牙了。


    “苏勋,你立刻召开最高军事会议。”


    “朕要你在一天之内,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对柔然的作战方案。”


    “同时,命令北方战区所有部队,立刻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告诉前线的将士们,让他们给朕,死死地守住长城。”


    “在主力大军赶到之前,一步,也不许退!”


    苏勋的眼中,同样爆发出如同烈火一般的战意。


    他等这一天,也已经等了太久了。


    他手中的那把名为“大晋皇家陆军”的利剑,终于要出鞘了。


    “霍渠,命你率领一军、二军,共计二十万大军作为先锋。”


    “即刻,沿京广铁路北上增援。”


    “朕给你最高的指挥权,朕只有一个要求。”


    “三个月内,给朕,彻底地、干净地,将那所谓的八十万柔然大军,全部歼灭在长城之外。”


    “让他们,来得,回不得!”


    霍渠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


    “犯我大晋天威者,虽远必诛!”


    “臣,必将柔然可汗的头颅,悬于长城之上,以告慰,我大晋战死的英魂。”


    霍渠一句话砸在大殿里,竟然连个回声都没有。


    朝堂上死一样的安静,那股子杀气扑面而来,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也就二十出头的年纪,竟然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要去取草原可汗的头颅。


    这份狂妄和自信,已经不是言语能形容的了。


    可偏偏,没人觉得他是在说大话。


    只因为他是霍渠,那个在沙盘上用完美战术,把老军神李援打到全军覆没的怪物。


    他背后代表的,是用钢铁和火焰武装起来的全新军队,大晋皇家陆军。


    刘启的目光落在下跪的霍渠身上,眼神里全是欣赏。


    这才他想要的将领,有本事,有野心,杀气也够重。


    “好。”


    刘启只说了这一个字,分量却重如泰山。


    “朕在京城,等你凯旋。”


    朝会就这么散了。


    一道道命令代表着皇帝的最高意志,从紫禁城发出,通过电报瞬间传遍了帝国。


    大晋这部被刘启精心打造多年的庞大战争机器,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


    但就在整个国家都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高速运转的时候。


    朝堂之上,却冒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国子监祭酒魏征带头,一批文官又跳了出来。


    他们联名上书,请求刘启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轻易开启战端。


    理由还是那套老掉牙的说辞,没什么新意。


    翻来覆去就是战争会耗费国力,会让百姓流离失所。


    又说柔然有八十万大军,兵锋正盛,我军理应避其锋芒,讲究以和为贵。


    更有人提出来,可以割让长城以外的土地,再送些金银财宝,用钱换和平。


    这些论调,在那些经历过旧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臣里头很有市场。


    他们是真怕了,被柔然那八十万大军的声势给彻底吓破了胆。


    在这些人的观念里,跟草原民族打仗,就从来没有能赢的可能。


    最好的结果无非是把人赶出长城,然后赶紧修墙固守。


    至于主动出击,还想把对方全歼,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对于这些聒噪的杂音,刘启连搭理的心思都没有。


    他甚至没召见魏征这些人,只让中书省回了一封批复,上面就四个字。


    “阅,置之。”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不带任何掩饰的无视。


    比直接驳斥他们的奏章,还要让人脸上难堪。


    魏征等人拿着那份批复,气得浑身发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他们清楚,皇帝的决心已经定了,凭他们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动摇。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前线能打个败仗。


    只有血淋淋的失败,才能证明他们这些人所谓的“远见卓识”。


    也才能让那个刚愎自用的皇帝,知道他们的价值所在。


    这种阴暗的念头,在文官集团之中,其实并不少见。


    他们永远想不明白,刘启为什么要对一个边陲的草原部落如此大动干戈。


    在他们看来,只要对方不打进中原腹地,只要不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和切身利益。


    那塞外的土地,给他们也就给了,又有什么关系。


    至于那些生活在边疆的百姓,在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眼里,和牛羊没什么两样。


    死了也就死了,仅此而已。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刘启必须要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彻底打破的思维桎梏。


    他要让所有人都清清楚楚地明白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