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残忍的独夫民贼

作品:《猎狮虎,宰狼熊,你说是普通书生?

    “国若破家早亡,这在某种意义上,比起千万普通人命运更加彻底。”


    刘启没高声吼,却仿佛字字钉进他们灵魂,真实得几乎让人喘不上气。


    有那么几个瞬间,两个人如遭雷击,只觉得无地自容脸面烧得通红。


    之前纠结的小算盘到头来不过目光太短,在刘启宽阔的思路里,瞬间显得寒酸。


    安逸的表面掩盖不了深藏的危机,他们何时有过王爷这样抬头望天的怀抱?


    “这个世界打的就是弱肉强食的道理,谁拳头硬谁就是王。”


    “没有真正能献出性命的军队作支柱,繁华热闹充其量就是别人餐盘上的香饽饽。”


    “像养肥的肉猪,再贵也躲不了进锅的悲惨命运。”


    “眼下我没法容忍我们的巨大国土变成宰杀场。”


    “同样,更无法接受我们的子民再有一次葬身外敌铁蹄下,妻离子散。”


    军队的强大并不是一句空喊口号,更是众志成城后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力量,必须要足够强盛。


    才能让旁人对我们的土地和财富生起忌惮,想都不敢想。


    若真要彻底守住江山社稷,义务兵役制是唯一能贯穿国脉的法子。


    我的目标,绝不是让无辜百姓背井离乡,赴死沙场。


    我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拿起武器时,能够守护。


    身后那安稳的一方村舍和至亲骨肉。


    过去动荡不安的生活应有尽头,保家卫国本是天赋。


    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无需谁拥有这样的“专属权利”。


    普通人参与了国家守护这一环,这不是盲目地追随,反而更是真正的担当。


    参军本身,即便路上一点不轻松、满是挑战,也应该让人觉得荣誉感十足。


    刘启言语里头仿佛有种特有的力量。


    说的时候像一炉热酒背后,却是推开窗子头顶上直照人的光。


    两位上将听完,一时之间只觉得身体血液鼓噪在涨,内心忽然就明亮起来。


    这时他们才恍悟,刘启的良苦用心,远非眼下这片战事所及。


    赵括低下头,带着一种激动错愕。


    “王爷心胸深远,是属下太过愚钝,实在惭愧。”


    几乎没犹豫,他主动拍了胸口保证。


    “兵部那边一定全力以赴,就算背负骂名,我们也是冲一个!”


    刚好抓住了主心骨,刘启平静中喜色溢于言表,只是简短地轻点头。


    不过有勇没谋不行,信念之外还得细节落实到实际,才能确实撑起这新政策。


    老百姓为什么乐意前来参军?


    说白了,没有实际好处和保障做后盾,光靠豪情没法拉得动人心。


    他一方面讲着话,同时将一张早准备好的档册递了过去。


    “咱们大晋正式版的《兵役法》,你送兵部细细琢磨,之后尽快推行下去。”


    赵括双手接过,下意识打开细看。


    一眼扫下来便发现内容详尽迷人,思路大气磅礴。


    法案字里行间,对士兵怎么待、应负哪些义务全都摆得明明白白。


    历史上从没见过如此细致体贴的规定。


    服役期间,士兵每月银钱丰厚。


    背后留守的家属照样有特殊补助、可以从庞杂租税节点上彻底免除。


    役期满额之后,要么去退役另谋前程,要么继续留在军旅里做职业兵,路数都敞开。


    只要是退伍的兵士,既能领一份不低的安家费,未来安排新的工况也有地可落脚。


    各式各样的优待,如经商创业如入学乃至人脉资源。


    全都能靠“献身军事”这个身份打开一扇新的窗。


    其中倘若大战退敌、战场有突出表现,还有爵位封地等待,命途因此大变。


    就算不幸倒下了,受伤与牺牲的家庭可以得到国家资助照护。


    那份温度能陪他们走人生剩下大半程。


    小孩无偿读最顶尖学校。


    还有英雄墙上能够记下那些最熠熠生辉的名字,这是百姓最盼望的归宿。


    说到底,这一套令军伍与个人乃至背后整个家庭,牢牢绑在了一处。


    一朝参军,再无人把这经历和小打小闹划等号。


    它已经成为进入主流、改变命数的新起点。


    世人若瞥见这样的景象,那幅场面自然是满街惶将。


    扑面热望进军营,再难有人把军伍视为沉重苦役。


    轰动震撼很难避免,说不定哪天新制刚刚宣读,百姓自己搅翻招兵处的门槛。


    主动请命的大有人在,你挤我我抢你,人人争着美差都嫌来不及。


    国家无须太多胁迫,自有千万身影汇聚。


    他们志在沙场而非逃避现实,未来指日可及。


    赵括手掌微颤,只觉纸上一字一句都是强兵富国的密码。


    站在权力顶端的改革如此落地,这不是口头约法,而是惠子长远的制度蓝图。


    他觉得手心拿着的分明是左右风云一国理念,难掩钦佩仰望。


    这回政策落实,以兵役法为根基。


    只怕再忍不过三年,万人敌部队立即成型就是眼前的事。


    将来无论边疆何方佧沙草原或是东临大海,那些窃国之敌已注定会为此闻风丧胆。


    这个天下,将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去吧,尽快把这件事办妥。”刘启挥了挥手。


    “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赵括和苏勋二人拿着那份足以颠覆时代的文书离开了,脚步前所未有地沉重。


    两人心里雪亮,这道命令一旦颁布,必将在天下掀起滔天巨浪。


    盘根错节数百年的世家门阀,还有那些拥兵自重的旧军将领,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无可避免。


    果不其然,当《大晋兵役法》通过内阁并以国家最高法令昭告天下时。


    整个共和国的舆论瞬间引爆,反对的声浪山呼海啸。


    那些刚在科举改革中吃了大亏的儒生士大夫,一时间跳了出来。


    他们引经据典痛斥这项法令是前所未有的暴政,是与民争利,是穷兵黩武。


    声称刘启打算把所有百姓绑上他的战车,去满足他那可耻的征服欲。


    恶毒的语言将刘启描绘成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暴君都更残忍的独夫民贼。


    而世代掌控军队的旧勋贵家族反应更为直接激烈。


    在他们看来刘启此举不单是抢兵权,更是要掘他们的祖坟。


    自古兵为将有,天经地义。


    士兵们效忠的是自己的将军,而非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