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用他的那套逻辑来反驳自己

作品:《猎狮虎,宰狼熊,你说是普通书生?

    刘启的眼睛里闪烁着最原始的资本家的光芒。


    “用不了太久,草原上的贵族就会发现。”


    “他们辛辛苦苦一整年弄出来的牛羊皮毛,还不够换我们一匹绸缎。”


    “为了买到这些好东西,他们只会拼了命地压榨下头的牧民。”


    “那些被榨干了的牧民,一旦活不下去,会怎么选?”


    刘启的嘴角,勾勒出一道如同魔鬼般的弧线。


    “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逃到我们这边。”


    “我会分给他们土地,发给他们工具,教会他们怎么耕种。”


    “让他们尝到安稳度日的甜头,远比当一个随时会饿死的牧民幸福得多。”


    “此消彼长,孛儿帖那个所谓的大元帝国,根子就被我一点点彻底掏空了。”


    “到了那个时候,我一兵一卒都不用动。”


    “她那个建立在沙丘上的帝国,自己就会塌得一干二净。”


    苏锦儿听得浑身发冷,这哪是什么治国方略。


    这分明是一套最精密也最歹毒的种族灭绝计划。


    这个男人,竟想用一根看不见的经济绞索,去活活勒死一个民族。


    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法子,让她从灵魂深处感到恐惧。


    “那……万一孛儿帖看穿了你的计谋,不跟我们做生意怎么办?”


    苏锦儿问出了她觉得最要命的问题。


    “她敢吗?”


    刘启不屑地冷笑出声。


    “一个刚坐上皇位的女人,最缺的是什么?”


    “不是战功,是稳定。”


    “她急需用最快的速度收买人心,巩固她那根本不稳的统治。”


    “我给她的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就是她收买人心的最好筹码。”


    “她可以用这些东西赏赐部下,笼络那些摇摆不定的部落头人。”


    “甚至能把这些东西当军饷发下去,来稳固军心。”


    “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她找不出任何理由拒绝。”


    “就算她真的有那么一瞬间的清醒,看穿了我的意图。”


    “她也根本停不下来了,因为她手下那些贵族和士兵。”


    “一旦品尝过我们大沥王朝的繁华,就再也回不去了。”


    “谁敢挡着他们享受这一切,谁就是他们的死敌。”


    “到那时候,不用我出手,他们内部自己就会把孛儿帖撕成碎片。”


    刘启的分析,像最锋利的手术刀。


    把人性里最贪婪自私的一面,剥得鲜血淋漓。


    苏锦儿心里清楚,刘启赢定了。


    从孛儿帖决定自立为皇的那一刻,她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她输给了人性,更输给了这个比她更懂人性的,可怕男人。


    而刘启的草原战略开始布局的同时。


    一场针对他的新风暴,也正在新长安的朝堂上,无声地酝酿着。


    第二天大朝会,刘启直接当众宣布了他对北方草原的最新决定。


    对孛儿帖的叛乱行径,他不仅没半句谴责。


    反而下旨大加封赏,直接承认了她那个大元女皇的合法性。


    甚至宣布,要对草原全面开放边境贸易。


    草原上的商人可以用牛羊马匹,来换大沥王朝的铁器丝绸和茶叶。


    这个决定丢出来,整个朝堂当场就炸了。


    无论是苏勋王坤为首的旧派官僚,还是以孔融崔莺莺为代表的新派。


    全都被刘启这个近乎“卖国”的决定给震得说不出话来。


    “大将军,万万不可!”


    新上任的军部总长王坤,先站了出来,他那张布满刀疤的老脸涨得通红,满是焦急。


    “那孛儿帖的狼子野心,人尽皆知,如今非但不发兵征讨,反要资敌。”


    “这不就是养虎为患,自掘坟墓吗?”


    “一旦让草原部落搞到我们精良的铁器,他们的实力必然暴涨。”


    “将来他们再次南下,我大沥的北方边境,恐怕就再没安稳日子过了。”


    王坤的担忧,几乎是朝堂上所有武将的心声。


    在这些传统军人看来,对付草原这种游牧民族,就只有一个字,打。


    把他们打怕打残,才能换来老实。


    任何形式的怀柔退让,在他们眼里都是软弱可欺的信号。


    “王总长说的有道理。”


    一向与王坤不对付的内阁首辅苏勋,这次也罕见地站在了同一边。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老话虽旧,道理却实。”


    “我们跟草原人打了上千年,他们的德性谁不清楚?”


    “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你对他好一分,他反倒觉得你欠他十分。”


    “今天我们开放边贸,明天他们就敢让我们割地。”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请大将军三思。”


    苏勋这番话,也让那些旧派文官纷纷附和。


    尽管他们在政治上已被刘启彻底压制。


    可这种关系到“民族大义”的关头,他们还是觉得必须站出来说几句。


    就在旧派官员群情激奋,口诛笔伐之时。


    新派的领袖,当朝太傅孔融,也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站了出来。


    “臣,附议。”


    孔融对着刘启行了个标准军礼,声音不高,立场却格外坚定。


    “大将军曾教导我们,凡事要从‘实用主义’出发。”


    “那么从‘实用’的角度看,资助一个潜在的敌人来换取短暂和平。”


    “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况且,此举会严重打击我军的士气。”


    “会让前线的将士们感觉,自己的浴血奋战变得毫无价值。”


    “更会让天下的百姓误以为,我们向一群叛匪低了头。”


    “这对我们刚刚建立的威信,会是一次致命的伤害。”


    孔-融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就连刘启听完,都在心里暗暗为他点了下头。


    这老家伙被自己“开导”之后,确实是长进不少。


    已经懂得用他的那套逻辑来反驳自己了。


    随着孔融的表态,以崔莺莺为首的新派官员也纷纷站出来。


    都表示反对这项看似“绥靖”的政策。


    整个朝堂之上,竟然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一致对外。


    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刘启,希望他能收回这个决定。


    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写满“忠义”和“担忧”的脸。


    刘启脸上,却浮现出一个让所有人都琢磨不透的笑容。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他缓缓从主位上站起身,声音平静。


    “但你们想过没有,打仗,是要花钱的,而且花的不是一笔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