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学习做烧饼

作品:《我一个小混混,觉醒见义勇为系统合理吗

    周桂花一听儿子想吃,哪有不应的。


    “行,你等着,娘给你做。”


    她转身回屋,打开柜子,拿出一袋白面,又舀了一碗小米。


    赵志刚手脚麻利,淘米下锅,先将粥给熬上。


    他想起空间里那头处理好的狍子,回了一趟自己的屋子。


    再出来时,手里已经拎着半扇剥了的狍子肉。


    周桂花正往盆里倒面粉,冷不丁看到那一大块肉,吓了一跳。


    “宝弟,这哪来的狍子肉?”


    赵志刚没瞒着,凑到老娘耳边:“娘,这是我们在山上打的。吃了一些,剩下的偷偷藏起来了。”


    “我想着,让您给做成肉干,以后上山揣兜里,能垫肚子。”


    最近家里伙食好得跟过年似的,不是鱼就是肉。


    周桂花对儿子的本事信得过,一听是这么个理,当即拍着胸脯应下。


    “行,今天娘就给你做肉干,保管让你们几个小子吃了浑身是劲儿,多打些猎物回来!”


    赵志刚心里一暖,笑着伸手,从后面抱了一下周桂花的胳膊。


    “娘,你真好。”


    他指着盆里的面粉,跃跃欲试:“是不是得用温水和面?边倒水边搅和,搅成棉花絮一样,再下手揉?”


    “对,就是这么个理儿。”


    周桂花点头,麻利地把狍子肉放进篮子,用干净的布盖好。


    随后,在她的口头指导下,赵志刚正式开启了他的面点首秀。


    醒面的功夫,还得准备油酥,这可是烧饼外酥里空的关键。


    半碗面粉,浇上烧得滚烫的熟油,刺啦一声,油香四溢,再用筷子搅匀,就成了。


    等面醒好,赵志刚在案板上撒上干粉,将面团使劲揉搓排气。


    虽是头回做,但他力气大,悟性高,手法竟也有模有样。


    周桂花在旁边看得连连点头,满眼都是赞许:“你这小子,我看有当大厨的天分。这揉面的架势,看着就得道!”


    赵志刚手上动作不停,嘴上却开始耍贫:“那可不?谁让我嘴馋呢。这贪吃的人啊,都爱琢磨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好吃。”


    母子俩说笑着,活儿却一点没耽误。


    面团滚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擀开,抹上油酥,再卷起来。


    这时,赵霞也起了,站在门口探头探脑:“娘,宝弟,要不要我帮忙?”


    赵志刚头也不抬:“四姐,不用,你忙你的去,早饭我跟娘包了!”


    赵霞见状,便不再多问。她回屋拿出昨天的兔皮,掖在怀里,径直出了门。


    她得赶早去找宋叔,把皮子处理好,好早点给弟弟做出过冬的手套和护膝。


    没一会儿,赵有才也扛着柴刀出了门,跟周桂花打了个招呼,就往后山去了。


    天要冷了,家里的柴火,总是不嫌多的。


    灶房里,热气蒸腾。


    刚过七点,第一锅烧饼就出炉了。


    饼面上刷了蛋液,撒了黑芝麻,烤得金黄焦脆。


    里面包的是酸菜和剁碎的野猪肉丁,隔得老远都能闻到香味。


    赵有才和赵霞在院门口遇上,赵霞顺手帮着老爹扛了一捆柴。


    父女俩刚把柴火码放整齐,就听见赵志刚在屋里喊:“爹,四姐,洗手吃饭啦。”


    话音未落,小金子从窗台蹿了进来,直奔灶房,差点一头撞在周桂花的腿上。


    小金子一个急刹车,停在离周桂花不到五厘米的地方,两只后脚还在原地刨了刨。


    赵志刚哭笑不得,一把拎起它的后颈:“你个小馋猫,哪顿饭少了你的?”


    小金子在他手里拼命挣扎,发出吱吱的抗议声,替自己辩解:“一晚上没吃东西,早就饿扁了。”


    赵志刚瞬间没了脾气,就没见过这么能吃的宠物。


    小金子见状,立刻换了策略,两只前爪合在一起,冲他作揖,黑豆似的眼睛里满是祈求:“主人,我错了。我保证,以后帮你找很多蜂蜜和灵芝。”


    周桂花哪懂这俩在交流什么,只觉得这小东西通人性,好笑地拍了下儿子的胳膊:“行了,别小气。它能吃多少东西?给它一个。”


    赵志刚乐了,老娘现在是真大方。


    一家人围坐在炕桌上,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里加了红糖,喝一口,从喉咙暖到胃里。


    刚出锅的烧饼更是把人香迷糊了。


    外皮酥脆,一咬掉渣,内里柔软多层,酸菜的爽口中和了肉丁的油腻,越嚼越香。


    小金子如愿以偿地分到了半个烧饼,两只爪子抱着,小脑袋埋在里面,吃得腮帮子鼓鼓的,一脸幸福。


    吃过饭,赵有才和赵霞放下碗筷就准备去上工。


    赵志刚对着正在收拾碗筷的周桂花道:“娘,我去趟县里,把板栗换些日用品,再给您和爹扯几尺新布,顺道背袋白面回来。”


    周桂花闻言,手上的动作一顿,脸上笑开了花。


    她指了指晾在院里簸箕上的另一堆东西:“行,那你把这些刺玫果也一道带上。昨儿个咱们都尝过鲜了,这玩意儿是好吃,但不顶饿,换粮食才最划算。”


    在这个年头,大伙儿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好,可不像现代,还会想着饭后吃水果。


    赵志刚深谙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道理,从善如流地点点头。


    找了块干净的粗布,把簸箕里的刺玫果仔细包好,也一并塞进了背篓里。


    他让小金子和小银子留在家里,一个人来到村委会门口,马车已经套好了。


    赶车的于大爷正往马嘴里塞着草料,会计杜超和两个民兵正费力地往车上搬着东北虎。


    杜超眼尖,瞧见了他,立马主动打了个招呼。


    “刚子,你也上县里?”


    赵志刚拍了拍身后的背篓:“我娘前两天晒了些干木耳,又捡了些板栗,让我去县里换点杂粮回来。”


    杜超闻言,发自内心地赞叹道:“你小子,现在是真出息了!不光给你爹娘长脸,还让咱们全村老少爷们都跟着沾了光。”


    他的语气里满是感激:“刚子,我可得替大伙儿好好谢谢你。这头大虫,少说也能换回几千斤粮食。”


    “前阵子红薯地被野猪拱了那事儿,我和你铁柱叔和光明叔是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这下好了,有了这笔进项,大伙儿过冬的口粮,算是能搞定了。”


    赵志刚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杜叔,您可别再取笑我了。”


    话音刚落,一道爽朗的大笑响起。


    “你小子在这儿装什么大尾巴狼呢!”


    “杜超说得没错,你给村里做了大好事,大伙儿心里都有数,忘不了你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