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我的东西,谁也抢不走

作品:《下岗被退婚,我拿下冰山女厂长

    “曙光一号”的成功,像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整个中国的军工体系。


    当陈岩上校看到那份附带着“0.000mm”检测报告和硬币屹立不倒照片的加急电报时,


    他激动地拍碎了自己心爱的茶杯。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这份报告,


    连同自己最高级别的推荐信,一同递交到了军区,


    并以最快的速度上报给了远在京城的机械工业部。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台由地方军工厂自主研发、性能指标全面超越进口、甚至达到了西方“巴统协议”禁运级别的超高精密磨床!


    这个消息,对于常年被“卡脖子”的中国工业界来说,不亚于一声惊雷。


    仅仅三天后,一辆挂着京城牌照的黑色伏尔加轿车,就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红星军工厂。


    厂里的小礼堂会议室内,主位上坐着的,是一位五十岁上下,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男人。


    他叫钱卫东,机械工业部技术司的副司长,也是这次“考察团”的负责人。


    秦冷月、方振国、陆云等人坐在他的对面,每个人的表情都有些凝重。


    “秦厂长,小同志,”钱卫东微笑着开口,语气温和,


    “首先,我代表部里,对红星厂,对陆云同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


    你们为国家立下了大功!”


    他带头鼓起了掌,身后的随行人员也立刻热烈响应。


    秦冷月和方振国连忙谦虚了几句,但心中那股不安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果然,寒暄过后,钱卫东话锋一转。


    “‘曙光一号’的诞生,意义非凡,它是我国工业的一座里程碑。


    这样重要的国之重器,必须得到最好的资源倾斜和最高级别的技术保障。”


    他呷了口茶,目光缓缓扫过众人,


    “红星厂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但毕竟,主要任务是生产,技术力量和研发环境,相对还是薄弱了一些。”


    “所以,部里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曙光一号’项目整体移交到京城的第一机床研究所。


    那里有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团队,有最完善的实验设备,能为‘曙光一号’的后续优化和量产,提供最好的平台。”


    “至于陆云同志,”钱卫东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陆云身上,充满了欣赏和期许,


    “你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应该被埋没在地方。


    部里决定,破格授予你高级工程师职称,调入第一机床研究所,


    担任‘曙光’项目组的副组长,享受专家级待遇,解决京城户口和住房问题。


    小同志,你的未来,前途无量啊!”


    这番话说完,方振国和周通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们奋斗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看到厂子有了希望,有了自己的“争气机”,


    结果人家上来就要连锅端走?这跟抢孩子有什么区别!


    秦冷月的脸色也冷了下来,一天迟早会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赤裸裸。


    京城户口,专家待遇,项目副组长……


    这对于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一步登天。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陆云。


    他们看到,从始至终,陆云的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


    他就那么平静地坐在那里,仿佛钱卫东说的,是别人的事。


    “钱司长。”


    就在气氛凝固到冰点时,秦冷月开口了。


    她的声音不大,但异常清晰和坚定。


    “我感谢部里对我们红星厂的肯定,也感谢对陆云同志的器重。”


    她迎着钱卫东审视的目光,不卑不亢,“但是,‘曙光一号’,是在红星厂的土地上,


    用我们工人的血汗浇灌出来的。它离不开周通老师傅那双独一无二的手,


    也离不开方总工他们日夜奋战积累的数据。它更离不开……”


    秦冷月顿了顿,看了一眼身旁的陆云。


    “……离不开我们整个团队在逆境中磨合出的那股精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我担心,一旦离开了这片土壤,‘曙光一号’,可能就不再是‘曙光’了。”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


    钱卫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女代厂长,竟然有如此胆识和口才。


    但他只是笑了笑:“秦厂长的顾虑,我理解。


    但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大局。


    一所的条件,是红星厂无法比拟的。”


    他将了秦冷月一军,然后再次看向陆云,他相信,真正的决策者,是这个年轻人。


    “陆云同志,你的意见呢?”


    陆云终于抬起了头。他没有看钱卫东,而是先看了一眼身旁,为他,为这个厂子据理力争的秦冷月。


    他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紧张和恳求。


    他心中一暖,随即转向钱卫东,平静地开口了。


    “钱司长,秦厂长的话,就是我的意思。”


    一句话,表明了立场。


    钱卫东的眉头,第一次皱了起来。


    “小同志,你要想清楚。这关乎你的前途。”


    他的语气,已经带上了一丝压迫感。


    “我很清楚。”陆云笑了笑,


    “钱司长,您可能误会了一件事。‘曙光一号’,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或者一堆图纸。”


    “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包含了特殊材料配方、非标工艺流程、以及大量无法用图纸量化的‘手感’和‘经验’的复杂系统。


    “最关键的是,”


    “您看到的‘曙光一号’,其实只是一个为了应急,做了大量妥协的1.0版本。


    它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有不少缺陷。”


    “什么?”钱卫东和他的随行人员全都愣住了。


    性能已经如此逆天的机器,竟然只是个有缺陷的1.0版本?


    “我脑子里,已经有了‘曙光二号’的完整设计方案。”


    陆云的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它将采用全新的结构,更高的集成度,自动化水平和加工精度,至少能再提升一个数量级。但是……”


    “它的研发和制造,必须也只能在红星厂,由我现在的这个团队来完成。


    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我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到底该如何变成现实。”


    这番话,软中带硬,有理有节。


    他既没有拒绝国家的安排,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私心。


    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他和他的团队,是无法分割的整体。


    想要更好的“曙光二号”吗?可以,但只能在这里。


    钱卫东可以强行把机器和图纸带走,但他带不走陆云的脑袋,


    更带不走那个只存在于他脑中的“曙光二号”。


    良久,钱卫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的严肃表情化为了一个复杂的苦笑。


    “好,好一个陆云!”他站起身,主动向陆云伸出了手,


    “我收回刚才的话。你这样的人才,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


    部里,会全力支持你们!


    红星厂,以后就是我们机工部的重点联系单位!”


    当钱卫东一行人乘车离去后,会议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压抑许久的欢呼。


    方振国和周通激动地抱在一起,老泪纵横。


    秦冷月看着身旁那个依旧平静的年轻人,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我们……赢了。”秦冷月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颤抖。


    “不,”陆云转头看着她,笑了,“是我们,守住了自己的东西。”


    四目相对,一种名为“默契”的东西,在两人之间无声地流淌。


    秦冷月的心,跳得有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