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相约回村赏花
作品:《古代西瓜卖出了天价发家全靠它》 头天夜里聊到半宿,刘氏和刘月第二天醒来,依旧有说不完的话,从儿时趣事到这些年的境遇,絮絮叨叨没停过。
这边时雯和玉玲珑也熟络起来。俩人本就是姨姐妹,年纪相仿,眉眼间还有三分相似,一开口就有了共同话题。时雯打小在兄弟堆里长大,从没这么投缘的姐妹,话也多了几分:“小林姐,戏班子是你家的呀?”
玉玲珑点头:“算是吧,里头的人都是我爷爷的徒子徒孙。”
“那他们……都是捡来的?”时雯想起之前听的往事,好奇地问。
“有一半是吧,”玉玲珑轻声说,“爷爷见着可怜的孩子,就忍不住带回家。”
时雯当即感叹:“你爷爷真是大好人!”
“我也这么觉得,”玉玲珑笑了笑,眼里满是敬佩。她又跟时雯说起戏班的日子:“我们不在一个地方长待,每个地方住上半年,就换个去处。”
“那也挺辛苦的。”时雯说。
“还好,最少能把这帮人都养活了。”玉玲珑语气平和。
聊到后来,刘氏和刘月都想去上河村看看。时老太在一旁听着,嘱咐道:“村里有些人眼杂,没必要特意去见,省得惹出是非来。”
刘氏琢磨着这话在理,这是怕他那个不省事的大嫂。便喊来时小六:“小六,你去把你小舅舅一家接过来,咱们跟两家亲人见见面就好。”
时小六爽快应下:“知道了,我这就去!”说着便转身往外走。
时小六紧赶慢赶,终于到了上河村。可刚到刘星家门口,就瞅见那木门上挂着把锁,连个人影都没有。他咧嘴一笑,心里门儿清——这小舅舅,准是又一头扎进麦地薅草去了!
他连口气都没歇,转身就往麦地走。远远就瞧见俩熟悉的身影弓着腰,在麦垄里挪。时小六扯着嗓子喊了声“小舅舅”,刘星这才直起身子,手搭着往这边看,扬声问:“小六?这时候来找我,是有啥急事?”
“先别问啥事儿!”时小六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摆了摆手,“快叫上小舅母,回家换身干净衣裳,跟我去趟县里!”
刘星和柳条对视一眼,虽摸不着头脑,却也没多问,连忙放下手里的草,又喊上在旁边田埂上玩的儿子,一家三口急匆匆往家赶,忙着换衣服去了。
到了县里时家,刘星瞅着眼前的人,脑子转了半天也没想起啥印象,只是听刘氏介绍后,规规矩矩地喊了声“二姐”,算是打了招呼。可刘月不一样,一看见刘星,眼圈立马就红了,上前一把抱住他,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嘴里还念叨着“可算见着了”。
哭了好一会儿,刘月才想起旁边的柳条,忙擦了泪,拉着人互相认了认。又看见旁边的小子,稀罕得不行,伸手摸了摸孩子头,从荷包里掏出个银锁,往孩子脖子上一挂:“给咱娃的见面礼,保平安!”
“多谢姑姑”刘家小子有礼貌的回道。
晌午饭是在老时家吃的,一家子吃得热热闹闹。等日头往西斜了,时小六才送刘星一家往回走。快到门口时,刘氏拽着刘星和柳条,声音压得低低的:“今儿这事,可千万别跟外人提,尤其是大哥——记牢了没?”
两人忙点头,应了声“晓得了”,刘氏这才放了心。
时雯就拉着小林的手:“小林姐,不如跟我回小河村住上几日?你也回去认认门,这几天田里的向日葵该开了,黄灿灿的一片,可好看了!”
小林一听就动了心,当即点头:“行啊!那我先回戏楼,把手里的活儿安排妥当,省得走了没人照应。”
“太好了!那我这就跟我娘说,明日咱们就动身回村!”
巧的是,时老太也念叨着要回小河村,一听定了明日动身,当即笑着应了。
只是刘月记挂着家里一大家子的饭食,没法跟着一同走,只好先辞了众人和小林往家去。临走前她还跟刘氏念叨:“大姐,我先回去忙活饭了,等后头得了空,再上门找你好好唠唠。”刘氏点头应下,又送了她几步才折返。
第二日时小四就赶着车,送着时老太、时雯、小林一行人往小河村去。刚拐过村头那道坡,远远就见着一片金灿灿的,像撒了满地阳光——正是老时家的葵花田。路上的车马也比往常多了不少,车轮碾着土路“轱辘轱辘”响,热闹得很。
到了村里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家里这满田的向日葵,竟成了县里富家公子小姐的稀罕去处,天天都有人特意赶来看花。
几人到了老时家,时雯先领着小林挨屋认人,从时山到任静都介绍了个遍。轮到时满时,她特意拔高了声音:“小林姐,这是我大哥时满!今年刚考中进士,正等着朝廷安排官职!”
小林忙上前见礼,笑着道了声“见过大哥、大嫂”,说了几句客气话。
“走,咱去葵花田瞧瞧!”时雯拉着小林就往门外走。
在去花田的道边上还有摆起了茶摊,不光卖茶水,还捎带着卖红薯干、土鸡蛋,连刚从地里拔的小青菜都有。
两人还没走近田埂,满田的向日葵就撞进眼里——花盘金灿灿的,花瓣舒展着,迎着太阳开得正盛,风一吹就轻轻晃,看得人心里舒畅。小林看得欢喜,嘴里不自觉就哼起了轻快的小调,脚步也跟着慢了些。
时雯指着花田,笑着跟小林说:“小林姐,你看这花,不管太阳往哪转,它们的花盘都跟着追,可有意思了。我跟翟景明的亲事,也跟这花有关呢——当初他就是特意来咱这看葵花,偶然见了我,后来才托人来家里提亲的。”
小林一边听着时雯絮絮叨叨讲着旧事,一边望着眼前连片的金黄,嘴角也跟着弯了起来,眼里满是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