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棋子
作品:《千年世家:从三国娶妻大小乔开始》 “二哥,如果你一定要问,我说就是了,大不了回去之后被阿父暴揍一顿。”
东方远两手一摊:
“谁让你是我的好二哥了!阿父说,天命不在蜀汉,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东方静微微闭眼。
天命并不在蜀汉。
他又何尝不知呢?
“二哥,你口口声声说我阻你北伐,你真的确定吗?要不我跟你好好捋捋。”
“说!”
“二哥,咱就从第一次北伐开始说,当时还是诸葛丞相,为什么会失败了?
因为马谡。
这是人祸!”
“第二次北伐,诸葛丞相半道崩殂,二哥你是临危受命,又为何会失败了?
因为李严。
还是人祸!
我虽然确实有蛊惑李严,但就算我不蛊惑李严,难道李严就能容的下二哥?
所以,就算我这次不蛊惑李严,他也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二哥的北伐大业!”
“第三次北伐,二哥本来已经取得大好形势,结果蜀中一场大旱功亏一篑。
这是天灾!
我让阿斗给你下的那封撤军诏书,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你照样还得撤军。”
“第四次北伐,二哥还是一如既往的凶猛啊,可惜,就在最为关键的时刻。
蜀军莫明爆发了瘟疫,大将关平,张苞二人未能幸免,就连二哥都中招了。
还是天灾!”
“二哥,你好好想想,难道这么多天灾人祸都是巧合吗?天命真的不可违!”
“还有,二哥,你当真觉得我屡次让阿斗下旨令你撤军,是在阻你北伐吗?”
“不!二哥,实不相瞒,其实我是在救你,即便真让你打下长安又能如何?”
“阿父说了,蜀汉在丢失荆州及夷陵一战后,早就没有了一统天下的根基。”
“阿父还说,二哥若执意对抗天命,恐半道崩殂,诸葛丞相就是你的先例。”
“我之所以屡次三番的让阿斗下旨令二哥撤军,就是担心二哥做的太过火。
遭受反噬。”
“反噬?”
东方静听到这不由微微的点了点头,不过很快,他的脸上又不禁冷冷一笑:
“四弟啊四弟,你的解释可谓天衣无缝,就连你二哥我都差一点相信你了?”
“啊!”
“四弟,你所说无懈可击,但有一点你疏忽了,若这一切真是阿父的安排。
天命不可违。
阿父为何不直接阻止我出山?还有,你若真是只为救我,不让我北伐即可。
以你的能耐绝对有办法,让陛下不同意我北伐,但你却从始至终并未阻拦。
所以……
如果这一切真是阿父安排的话,那么你们的目的并不是想要阻挡我的北伐。
而是……
你们默许了我的北伐,甚至推动了北伐,你们真正想要阻止的是北伐成功!”
“这个……”
东方远听到这里,整个人都惊呆了,真不愧是二哥呀,这智商简直爆表了。
“四弟,你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不如让我猜测一二,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司马师?
我与先生数次北伐,最大受益者莫过于司马师,他的地位与权势逐渐稳固。
你虽与司马师交好,但既有阿父参与,想必肯定不只是为了你与他的交情。
所以……
你们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你们的目标并非蜀汉,而是想要颠覆曹魏?
莫非……
阿父认为天命在曹魏?颠覆曹魏只是你们的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难道是……
利用曹魏一统天下吗?
为什么会选择曹魏了?
汉室才是天下之正统!
你们接下来所做之事,即便是我也完全看不明白,阿父究竟在谋划些什么?”
此时此刻。
东方远听完整个人都不禁张大嘴巴,一方面二哥太厉害,这智商强的可怕。
再让他这么推测下去。
说不定真能洞悉一切。
一方面东方远真的不能再多说哪怕一句,否则阿父方逸肯定会重责于他的。
毕竟。
事关二哥的生死成败。
个人荣耀。
他若再多说哪怕一句。
恐将陷其二哥于不利!
“抱歉啦,我的好二哥,我真不能再说了。罢了,要不你还是看看这个吧。”
说着。
满脸尴尬而又无奈的东方远,径直从怀中掏出了一个锦囊,递至二哥手中:
“二哥,这是阿父的锦囊,说是万一你逼的紧就将它交给你,你一看便知。”
东方静听完二话不说,连忙一把接过锦囊,带着忐忑心情开启了这道锦囊。
方逸在这道锦囊中只为他留了十六个字,看完这十六字,东方静微微闭眼。
重重一叹。
“二哥,你这是什么表情啊?我真的很好奇,阿父的锦囊里究竟有什么呀?”
话音未落。
只见东方远一把将东方静手中的字条抄了过去,默默念出上面的十六个字:
“随心所欲,顺势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弟,看到了吗?我的一生早已被阿父安排的明明白白,我不过是阿父……
手掌中的一颗棋子!”
说完。
东方静支撑着坐起身来,对着天柱山东方阁方位,径直跪倒在地行着大礼:
“谨遵父命!”
临走之前。
东方远不禁再次回过头,瞅了一眼他的二哥东方静,突然间隐隐有些心疼。
不过很快。
东方远便又不由带着些许自嘲,小声嘟噜了两句:“谁他吗还不是颗棋子?
阿父这一局棋可是以天地为棋盘,以众生为棋子,改天换地,与天命对弈。
比起你来。
二哥,你至少还是一颗光芒万丈的明棋,而我却是看似最不起眼的那一颗。”
“阿父,你好偏心!明明大哥二哥三哥都是天纵奇才,为何偏偏挑中了我?”
“就因为我不学无术?就因为我资质平庸?就因为我与生俱来一无是处吗?”
自此之后。
作为蜀汉二代丞相的东方静不再轻易北伐,而是专心治理益州的民生福祉。
-----------------
公元232年初,天柱山,东方阁,东方仁钧,仁楷,仁渊,仁曦兄弟四人。
全都已经年满十六岁。
按照东方一族的规矩,年满十六岁便可下山,四兄弟终于能够下山历练了。
这日。
方逸将四人召至膝下:
“仁钧,仁楷,仁渊,仁曦,你等四人皆年满十六,按照规矩可下山去了。
今后想要走哪一条路。
作出你等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