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的丰收
作品:《凤权谋:重生太后她飒爆了》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京郊,那片曾被定国公府视为“鸡肋”的贫瘠田庄,如今却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当初苏云绮力排众议,决定放弃种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
她将田庄一分为二。
一部分,根据其偏碱性的土质,大规模种植了耐旱耐碱的棉花。
另一部分,则开辟成了香草种植园,种满了薰衣草、洋甘菊、薄荷等云裳阁急需的原料。
如今,半年过去,到了收获的季节。
雪白的棉花,如同天边的云朵,缀满了田野。一望无际的紫色薰衣草花海,在风中摇曳,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田庄的管事,将今年的账本呈到苏长青面前时,激动得双手都在颤抖。
“国公爷!大丰收!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啊!”
苏长青接过账本,只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账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仅仅是棉花这一项,刨除所有成本,今年的纯利润,就超过了三万两白银!这比过去十年种植粮食的总收入还要多!
而那些香草,则被云裳阁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全部收购,又是一笔近万两的收入。
一个连年亏损、几乎要被放弃的田庄,在苏云绮的规划下,一年之内,便为定国公府带来了近四万两的巨额利润!
这个数字,让苏长青和府中所有管事,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们终于明白,苏云绮当初说的那些“产业链”、“因地制宜”,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的聪明,这是经世济民的大才!
苏长青拿着账本,亲自来到了苏云绮的院子。
他看着正在院中侍弄花草的女儿,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骄傲,也有一丝愧疚。
“绮儿,”他将账本递过去,“为父以前是小看你了。”
苏云绮接过账本,只是淡淡一笑:“父亲过奖了,女儿不过是纸上谈兵,全靠管事和庄户们用心经营。”
她越是谦逊,苏长青心中就越是赞叹。
他知道,这个女儿的能量,远不止于此。
从这一日起,苏云绮在定国公府的地位,再次发生了质的飞跃。
她不再仅仅是“受宠”的庶女,或是“能赚钱”的安康县主。
她成了定国公苏长青在决策家族大事时,第一个要征求意见的、名副其实的“幕僚”和“智囊”。
她在家族中的话语权,已经隐隐超越了她那不成器的嫡兄苏云哲,真正触及到了这个世家门阀的核心。
就在苏云绮在京城搅动风云之际,一个让她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从边关归来了。
她的亲哥哥,在北疆军中历练了三年的少将军,苏云毅。
苏云毅年方十九,性格耿直,一身武艺尽得苏长青真传。他常年待在军营,性子如同一杆笔直的长枪,最是瞧不上京城里的这些阴谋算计和脂粉气。
他归来那日,苏云绮正在和柳氏说话。
一个身穿黑色劲装、身姿挺拔、面容与苏云绮有几分相似的年轻男子,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身上还带着一股边关的风沙和铁血之气。
“娘!”苏云毅见到柳氏,虎目一红,单膝跪地。
“毅儿!我的毅儿!”柳氏激动地将他扶起,母子二人抱头垂泪。
苏云绮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有些感慨。记忆中,她和这个亲哥哥的关系,并不亲近。他常年在外,对这个病弱的妹妹,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而非亲情。
寒暄过后,苏云毅的目光,才落到了苏云绮身上。
他上下打量了她一番,眉头微微皱起。
“你是云绮?”他的语气带着一丝审视和不以为然,“我听说了,你在京城搞的那些‘云裳阁’,靠着些胭脂水粉,倒是弄出了不小的名堂。”
他的话中,透着一股武人对“商贾之事”和“女子玩意儿”的天然轻视。
苏云绮没有生气,只是淡淡一笑:“让哥哥见笑了。”
当晚的接风宴上,苏云毅听着父亲和家中管事们,对自己这个妹妹的种种才能赞不绝口,心中愈发不是滋味。
在他看来,定国公府的荣耀,应该由他这样的男儿,在战场上用军功换来。而不是靠一个妹妹,用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在妇人圈里赚取。
“妹妹,”酒过三巡,苏云毅借着酒意,对苏云绮说道,“你一个女儿家,还是少在外面抛头露面。这赚钱扬名的事,以后,有我这个做哥哥的在。”
他的话,是出于一个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却也充满了大男子主义的傲慢。
饭桌上的气氛,瞬间有些尴尬。
苏长青正要开口训斥,苏云绮却抢先一步,微笑着举起了酒杯。
“哥哥说的是。”她不卑不亢地说道,“云绮一介女流,自然比不上哥哥的英雄气概。只是,这世上的事,并非只有刀枪剑戟才能分出高下。”
她看着苏云毅,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有时候,一支笔,一瓶药,能做到的事,或许比千军万马,还要多得多。”
苏云毅闻言,嗤笑一声,显然不信。
兄妹二人的初次重逢,在一种算不上愉快,却也暗流涌动的氛围中结束了。
苏云綺知道,想要让这位刚直的哥哥真正认可自己,她需要的,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