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可愿随本王去山东

作品:《人在隋唐,家兄宇文成都

    听到宇文成惠如此谦虚,杨林却是不以为意,他直接摆摆手道:


    “分内之事是分内之事,但能够将此事做得如此完美,便是你的本事。


    本王在你这般年纪,可是远远不如。


    相信大隋有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必然能够变得更强盛,本王和彦超也能颐养天年了。”


    宇文成惠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他总觉得杨林有种自来熟的感觉,仿佛对他早有了解,而且热情得有些过分。


    不过,这对于宇文成惠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坏事。多个朋友多条路,就算现在用不上靠山王的关系,谁知道以后呢?


    或许杨林的实力,不是天下最强的,但他的威望绝对是当今天下众将中最高的。


    若是寻常之辈,如何能够担得起靠山王之名?


    哪怕是昔日无敌的鱼俱罗,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靠山王的名号,放眼整个天下,不知道的才是少数。


    虽然方才罗艺也介绍了罗成和宇文成龙,但此间真正的主角始终只有一个。


    杨林只是和罗成打了个招呼,注意力就始终在宇文成惠身上。


    罗艺有些无奈,却完全能够理解。


    别说是杨林了,哪怕是他自己,不一样是特殊对待宇文成惠吗?


    一番寒暄,杨林微笑道:


    “如今突厥覆灭,陛下将你调回大兴城,像你这等人才,留在大兴未免太浪费,可有兴趣随本王去山东剿匪?”


    杨林突然的问题,令宇文成惠一愣,但他很快反应过来,杨林虽然只镇守登州府,但实际上,却有着统领山东的特权。


    如今山东响马肆虐,杨林负责剿匪之事,倒也合情合理。


    不过,宇文成惠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拱手道:


    “承蒙靠山王厚爱,但去何处任职之事,还是要听从陛下调遣。”


    虽然宇文成惠没有直接拒绝杨林,但他的意思已经显而易见。


    他现在并没有去山东的想法。


    杨林哑然失笑,不过他脸上并未流露出不满之色,只是随口道:


    “原来如此,那你好好考虑一番,若是改变了主意,可随时来找本王,这几天本王都在靠山王府中。”


    宇文成惠连忙答道:


    “在下明白了。”


    说完,杨林便是和罗艺说了一声,率先进入大殿之中。


    虽然杨林和罗艺都是大隋王爵,但他们的地位显然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罗艺坐镇一方,作为实权异姓王,同样非同小可。


    只是比起杨林,地位上差了一些。


    看着杨林离去身影,罗艺不禁有些唏嘘,他看了眼宇文成惠几人,说道:


    “时隔多年,杨虎臣仍旧是精气十足,老当益壮,老夫却是远不如当年了。”


    就状态上看来,杨林确实要比罗艺好不少。


    虽说罗艺的实力,仍旧不容小觑,但相较于他的巅峰状态,下降了不止一星半点。


    至于杨林,体力肯定也无法和巅峰相提并论,但状态却保全得更好。


    只是感叹一句,罗艺依旧是面带笑容,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


    宇文成惠扫了一眼,心中已有猜测。


    罗艺该不会想到自己有儿子,杨林没儿子,而且他的儿子比杨林的义子都厉害吧?


    如此比较,倒是没什么问题。


    以罗成的实力,可以轻松吊打杨林的十二太保,就算加上十三太保秦琼也一样。


    毕竟,罗成可是十八杰中排名第七的存在,实力何等强大。


    十八杰中,实力差出一档,战力可谓是天差地别。罗成和秦琼之间,也不知差了多少个档次了。


    众人谈笑着,便是进入了大殿中。


    群臣各自入列。


    宇文成惠的位置并不显眼,也不算犄角旮旯。


    毕竟此番朝会,文武群臣尽皆在此,达官权贵不计其数,虽然宇文成惠有着侯爵,在这里仍旧不够看。


    但宇文成惠并不着急,虽然他的位置不在前列,可他的存在感却一点都不低,时不时有人向他投来诧异的目光。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宇文成惠的事迹,但众人议论下,也能听个大概。


    宇文成惠在漠北立下的功劳,无人能够替代。


    武将一列最前方的,正是靠山王杨林。至于文官那边,则是尚书左仆射杨素。


    虽然杨素当年也是一位名将,但时至今日,他负责的多是朝堂文官事务。


    至于宇文化及的位置,就在杨素后方不远。但他的地位,显然不能以此评判,宇文化及深受杨广宠信,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而罗艺父子,则是站在一块,有人在比较靠前的地方。


    过不多时。


    随着一声‘陛下驾到’,在场群臣皆是冷静下来,众人瞬间收敛了动作,老老实实闭上了嘴,整个大殿归于平静。


    身形挺拔,相貌俊朗的杨广缓缓踏入大殿中,他穿着龙袍,散发着属于天子的威严,无人胆敢怠慢。


    杨广神色淡然,缓缓登上皇位,他的目光平静打量着前方众大臣。


    这时,群臣才恭敬行礼:


    “微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


    杨广微微抬手,脸上露出些许微笑,他自然是高兴的,今日论功行赏,加封群臣,又何尝不是在彰显杨广的功绩?


    哪怕宇文成惠深入漠北,生擒突厥可汗,并非杨广有意为之,但只要宇文成惠做了,而且成功了,就是杨广的功绩。


    在这种情况下,杨广怎么可能不高兴?


    “诸位爱卿不必多礼,平身吧!”


    杨广抬抬手,示意群臣起身,接着说道:


    “先前朕御驾亲征,北伐突厥,与众将士经历苦战,终于是大获全胜,扫灭突厥,为我大隋百姓除去大患。


    朕深知诸位将士不易,是以今日论功行赏,加封功臣,以彰其能……”


    不过是简单几句话,杨广便是点明了今日主题,令在场群臣一阵振奋。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封赏,但能够参与其中,目睹盛会,也是一件好事。


    大隋对外的功绩,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大隋国力的发展。而这件事,无疑与在场群臣息息相关,令他们与有荣焉。


    说不定日后,他们也能获得青史留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