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青冀改革
作品:《诸天万界革命》 邺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袁氏府邸的余烬仍散发着焦糊的气味,但河北大地的历史车轮已经不可逆转地驶入了新的轨道。铲除袁氏及其核心党羽的军事行动如同一次剧烈的外科手术,清除了最大的毒瘤,但术后恢复、让青冀二州这庞大的躯体重新焕发生机,才是真正艰巨的挑战。
吴笛并未沉浸在军事胜利中,他的目光早已投向远方。在袁氏覆灭的次日,一道由吴笛亲自签署、盖有并州牧印信的《安民告示》便通过灵讯网络和快马信使,传遍了青、冀二州的每一个郡县、每一个乡亭。
告示内容清晰而坚定: 一、袁氏逆党首恶已诛,既往不咎,冀青之地尽归吴公治下,即刻起施行《并州新律》及各项新政。 二、所有被释放之奴仆、佃户,即刻自动获得“自由民”身份,可于各地乡亭衙门登记户籍,并按新政标准分得田亩。 三、原属袁氏及附逆顽抗之豪族的土地、钱粮、坞堡,一律收归官有,用于分配于民、兴修水利、开设工坊、抚恤孤寡。 四、各郡县官员,愿留任者需通过新政考核,秉持公心,服务百姓;不愿者或考核不过者,可领取路费还乡,空缺由并州派遣之干部及本地选拔之贤才充任。 五、着令并州军、白马义从所部,除必要戍卫之兵力,即刻转为“生产建设兵团”,协助地方恢复生产,清剿零星匪患,保障道路通畅。
告示如同一颗定心丸,安抚了惶惑的人心,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紧接着,一场规模空前的、旨在让青冀二州生产生活秩序最快速度步入正轨的宏大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其核心模式,正是已在并州、西凉乃至西域验证成功的“官兵民学”四位一体联动机制。
一、 将军与士兵:从破城锐卒到建设先锋
吕布的大军并未班师,而是化整为零。高顺、张辽等将领各率本部,以营、队为单位,分赴各地。
清剿残匪,保障安全: 一些溃散的袁氏私兵和原本的地方豪强武装沦为流寇,骚扰乡里。并州狼骑和白马义从发挥其机动力和战斗力,进行拉网式清剿,迅速涤荡了这些不稳定因素,为百姓恢复了安宁的环境。修复基础设施: 军队的工程营(在吴笛指导下早已建立)成为了绝对主力。他们挥舞着工具,修复在战乱中受损的官道、桥梁、水利设施(如漳水渠)。士兵们体力充沛,组织性强,效率极高。一条条道路被拓宽夯实,一座座水渠被疏通加固,为物资流通和农业灌溉打下了坚实基础。协助春耕秋收: 在农时紧迫的地区,士兵们直接下到田间地头,帮助那些缺乏劳动力的新自耕农家庭耕地、播种、收割。那一身戎装的战士弯腰插秧的景象,成为了当时河北大地上一道奇特而温暖的风景线,极大地赢得了民心。运输赈济物资: 从并州、西凉调运来的大量粮食、种子、农具、药品,通过军队组织的运输队,安全、高效地分发到最需要的百姓手中,避免了被中间环节克扣盘剥。
吕布本人则坐镇邺城,协调军事部署,但他的脾气似乎也因环境的改变而缓和了许多。一次巡视军营,看到士兵们正在帮助老乡修建被战火毁坏的房屋,他难得地没有催促进度,反而对身边将领说:“昔日某只知破敌夺城方是功业,今日方知,让百姓有屋住,有粮食,亦是快事!”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正是吴笛麾下整体氛围的缩影。
二、 政府官员:新政的执行引擎与百姓的贴心人
田丰自从任并州学院副院长,还是首次牧首地方,暂领冀州牧,总揽冀州政务恢复。一位出身清河名门、但早已认同吴笛理念的官员负责青州。大量的并州基层干部和从学院提前毕业的学子被紧急抽调,充实到两州各级衙门。
他们的工作繁琐却至关重要:
户籍田亩登记: 这是新政的根基。官员和学子们组成工作队,深入乡里,挨家挨户进行人口和土地普查。他们带着并州带来的新式算盘、表格和测量工具,力求公平准确地将无主土地分给新自耕农。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隐匿人口、谎报田亩、乃至个别旧吏员的暗中阻挠,但在军队的保障和戏志才手下“谛听”组织的监督下,工作得以强力推进。
组织生产: 官府统一采购并分发优质粮种、新式曲辕犁(并州工坊出品)。组织老农传授耕作经验,推广并州成熟的轮作、堆肥技术。鼓励桑麻种植,恢复纺织业。在城邑,官府出资或组织商人兴办工坊,吸纳流民和妇女就业,生产百姓急需的日用之物。兴修水利: 在军队工程营完成主干工程后,地方官府组织百姓进行后续的维护和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实行“以工代赈”,让百姓在劳动中获得报酬,而不是单纯接受施司法与教化: 迅速建立巡回法庭,依据《并州新律》审理积案,惩治趁乱打劫、欺压良善之徒,快速树立新法的权威。同时,宣导使们再次活跃起来,他们不再仅仅宣传政策,更开始宣讲基础卫生知识、农业技术,并开始为建立乡学做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位并州来的年轻女官,在冀州某乡负责分发农具时,发现一名老农愁眉不展。细问之下,原来是其子被袁军拉壮丁后杳无音信,家中缺乏劳力。女官当即记录下来,通过灵讯上报。几天后,两名正在附近帮助修建水渠的士兵被临时指派,帮助老农完成了春耕。老农热泪盈眶,连呼“青天大老爷”。这样的故事,在各处不断上演,新政权的信誉一点点建立起来。
来自晋阳书院、西凉理工学院的学子们,成为了这次重建行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年纪轻,有知识,有理想,充满热情。
工科学子: 他们带着图纸和仪器,勘察地形,设计更合理的水渠、道路方案,指导施工。他们改进水车、风车,提高灌溉和粮食加工的效率。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利用冀州原有的冶铁基础,规划新的矿场和工坊。
农科学子: 他们深入田间,土壤成分,记录作物长势,对比不同种子的适应性,将学院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向老农虚心请教,总结本地的农业生产经验,再反馈回学院形成新的知识。
文法学子: 他们协助官府进行文书工作,担任宣导使,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在每个乡设立“识字班”,白天帮工,晚上则教农民和他们的孩子认字、算数。朗朗读书声开始在一些从未有过学堂的村庄响起,知识的星星之火被点燃。
医学院学子: 他们是最受欢迎的人。在导师的带领下,他们组建医疗队,巡诊乡里,用并州带来的金疮药、大蒜素等药品,救治了无数因战乱和贫困而缺医少药的百姓。他们还大力推广喝开水、分餐制等卫生习惯,有效地预防了瘟疫的发生。
学子们并非没有遇到困难,当地的保守观念、沟通障碍都曾让他们沮丧,但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百姓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得到改善,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他们的实践,也反哺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让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曾经的奴仆和佃户,如今成了拥有自己土地的自由民。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盖着红印的地契真正拿到手里,当军队帮他们修好房屋,当官府发来种子农具,当学子教他们的孩子识字……积压已久的生产热情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
天不亮就下地劳作,精心伺候着属于自己的禾苗。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自发组织起来兴修小的水渠。他们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向官府反映问题,甚至监督官员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这新来的“吴公”是真的为他们做主,这土地、这生活,真正属于他们自己了。
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正在形成。虽然物质上依然不算富裕,但 希望二字,已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街市逐渐恢复了热闹,商旅开始通行,工匠的锤声、织机的梭声、学堂的读书声、田间的欢笑声,交织成了一曲生机勃勃的复兴乐章。
数月之后,青冀二州的景象已然大变。 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抚平,但已经看不到流民饿殍,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田野和逐渐繁荣的市集。 官府、军队、学院、百姓,这四个过去几乎隔离的群体,如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建设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
喜欢诸天万界革命请大家收藏:()诸天万界革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