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2 章 府试第三场

作品:《科举兴家:带着全家改换门庭

    随着队伍往前走。


    终于轮到了顾远山。


    他和昨日一样,经过官差的胡乱蹂躏,才抱着凌乱的衣衫,提着稀碎的考篮往号舍走去。


    从门口一路走到号舍,他丝毫没有停顿。


    径直进了号舍,关上门,才得空整理衣裳。


    今日是府试第二场。


    早上考的是五言六韵诗一首,算术题两道。


    下午考的是两道律法,一道律赋题。


    在顾远山看来,都不算难。


    他一向对作诗作词不擅长,答得也算中规中矩。


    高分是没可能的,但也没有出错就是了。


    ……


    诗赋题型不难,顾远山还是挺开心的。


    不难,证明很难有人脱颖而出。


    他就算只得了中等,也是算好的。


    至于算术题,虽是有些绕,一不小心就会理解错那题。


    但顾远山本就心细,又擅长算术,自是看出来了考官设下的陷阱。


    一边解题,他一边无奈摇头。


    也不知这算术题会把多少学子都坑进去。


    当然,顾远山是乐见其成的。


    他答对,别人答错了,那么他上榜的机会就更大了。


    ……


    在顾远山埋头苦写的时候,时间一点点过去。


    很快便到了黄昏时分。


    这也预示着府试第二场就要结束了。


    这第二场考完。


    接踵而来的就是第三场,也就是府试最后一场。


    只要考过了,他便算是一名童生。


    等以后继续去考院试,就不需要重头考这县试和府试了。


    若是像顾远丰这样缺考了,往后还要从县试开始考起。


    所以,这府试,不容有失。


    ……


    第三日。


    顾远山按部就班——被顾三水送来考棚,经过官差的一阵乱摸,然后乖顺回到自己的号舍坐下,等待着最后一场的试卷到来。


    考完今日,便算是结束了。


    望着手底下的题,顾远山深吸了一口气。


    他没猜错。


    县试出现的那道《孝经》题并不是偶然。


    今日的府试,也出现了《孝经》题。


    依旧是默写片段,还得解释其意思。


    顾远山本就熟读此书,考完县试还特意将其又温习了一遍,对此自是轻松应对了的。


    想起当初考完县试,自己劝导沈叶初、顾远丰还有孙书川回去注意一下《孝经》,也不知几人有没有温习。


    当初县试,《孝经》那道题是重点句,只要认真看书的,都是差不多能够答出来的。


    其中,沈叶初和顾远丰都是将此题答出来的。


    至于孙书川,他名次排得低也不算冤枉。


    除了夫子交代必读的篇章,多余的他从不会去看。


    每日功课做完了,便是约着友人出街游玩。


    不是个刻苦的性子。


    若不是有孙秀才压着,想来他功课更没有如今这样扎实的。


    ……


    这第三场,除了考察《孝经》,还出了一道经义题。


    题目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这段话是出自“五经”中《易经》的片段,需要考生结合原文,论述商贸活动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题不算难,但顾远山还是有些意外。


    一般来说,秀才之前,最重要的该是“四书”,经义题一般也是出自“四书”。而“五经”,一般只会出现在十道帖经题里。


    这拿来做经义题,确实是出乎意料的。


    ……


    顾远山这样连童生都不是的读书人,对于“五经”,只需要通读,记得核心内容,能答对帖经题便可以了。


    而考生在考得秀才功名,参加乡试、会试等较高级别的考试时,才会在“五经”中选择其中一部,作为自己的“本经”。


    而这“本经”就是考生主攻的经义。


    在考试中,有专门针对“本经”的题目,要求考生对所选经典有深入、系统的研读。


    一个考生选择了哪本经书,往往也代表了他所宗奉的学术流派和师承。


    顾远山其实还未考虑过自己更擅长,更喜欢哪本经书。


    这不同的经典,其注疏、学派和难度各有不同。


    等考上秀才,跟着举人夫子读书,夫子会根据学子的个人兴趣、基础以及当时的学术风气来选择一本最有把握的经书。


    所以,顾远山是想着等考上了秀才,跟着举人念书,再询问其意见,再来郑重选择自己的本经。


    ……


    所幸,眼下的经义题也不算难。


    顾远山回忆着原文的片段,整理着脑中解题思路,才缓缓提笔在草稿纸上作答起来。


    商贸乃民生之“义” ,这便是此题的核心。


    在儒家思想中,“义”意味着适宜、正当。


    因此,商贸活动之所以正当,正是因为它能满足百姓的基本需求,使“各得其所”。


    顾远山想到《系辞下》中的完整语境,将商贸置于“变通”与“时位”的哲学框架下。


    交易的本质是通过“通有无”,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正是《易经》所推崇的“变通以趋时”的智慧。


    首先,商贸为民生之“用”。


    顾远山打算引用《尚书·洪范》“八政”中的“食、货”二字开篇,直接点明物质生活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


    商贸活动通过聚集货物、互通有无,最终保障了百姓的“食”与“用”,是民生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以“义”为准则,规范商贸。


    他深知,论证不能只谈好处。


    引用《孟子》中“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观点,就能指出商贾亦应有“恒心”。


    所谓“义”,就是商贸活动的边界和准则。


    这价格之“义”,可以从反对垄断居奇,主张“价随供求”,再结合“常平仓”思想,论述政府应如何平抑物价。


    其二,诚信之“义”,可以强调“童叟无欺”,反对“伪饰”,这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基石。


    其三,税赋之“义”,可以从主张薄税敛,反对重税盘剥入手,让利于民,促进流通。


    最后,还得确保商贸在“义”的轨道上运行。


    这需要“礼”与“法”并用:


    以“礼”教化,培养商贾的道德自觉。


    以“法”惩戒,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


    如此,“义”便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可落实的制度安排,确保商贸活动能长久地“利民”而非“扰民”。


    如此,思路已理清,顾远山心中安定,开始落笔将自己写下的片段润色成为一篇合格的文章。